APP下载

“恐龙世界”探究为何提不起孩子的兴致

2019-09-10

教育家 2019年43期
关键词:恐龙科学材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科学素养欠缺,对科学教育活动认知不足,认为增加一些幼儿自己动手的环节便是科学活动,没有为幼儿提供自主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并无裨益。针对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容易步入的误区,我们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聚焦教师的观察与支持,邀请园长、一线教师支招。

随着科幻电影《侏罗纪世界2》上映,孩子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就是恐龙世界。在千奇百怪的问题提出后,班级的“恐龙世界”应运而生。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便是“考古地带”区域,他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对“恐龙化石”进行挖掘。

挖掘过程中,璐璐对教师A说:“恐龙化石这么硬,我们挖不动怎么办?”“这些工具怎么都不管用呢?”教师A鼓励璐璐:“你再使点劲,或者换一下工具。”听了教师A的话,璐璐从椅子上站起来,使出全身的力气变换各种工具,一会儿敲,一会儿凿……可是化石只被撬动了一点点。璐璐对教师A说:“老师,各种办法我都用过了,还是挖不动呢。”“化石真的这么硬?”教师A小声嘀咕着,“我试试看问题出在哪儿?”教师A拿起工具使劲敲起来,发现真的不好挖掘。再看看身边其他的孩子,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教师A灵机一动,直接告诉他们可以用锥子加锤子试试。孩子们在教师A的提醒下,组合使用锥子和锤子进行开凿。

然而,操作材料的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向细心的铭铭对正在挖掘的睿睿说:“你这么使劲凿化石,恐龙骨架会被你弄坏的。”睿睿回答:“没事,咱们的恐龙化石是假的,坏了也没事。”两人争执了起来。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的教师A发现问题,试图开导:“弄坏了可以再拿一个重新挖掘呀。”但劝说似乎没有起到效果。孩子们根本没有理会教师A,一个继续使劲凿化石,一个无奈之下就去干别的了。

等到恐龙骨架挖掘出土后,如何完整拼接是对孩子们的又一个考验。可是,拼接活动进行了15分钟后,梓墨逐渐失去耐心,注意力开始不集中:“老师,这个我可以带回家吗?我想让爸爸给我拼好再带过来。”教师A对梓墨说:“别着急,慢慢拼,老师相信你会拼好的,你看赫赫不是已经拼好了吗?”梓墨看了看赫赫已经拼好的恐龙,低头又开始拼自己的恐龙骨架,可是有一个连接处怎么也拼接不上,于是直接把恐龙骨架放在那里,转身去图书区了。(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红旗楼幼儿园教师  张茜)

“考古地带”区域活动中的教师引导等环节出现了什么问题?

刘春霞: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是根据孩子们探究过程中的需求有序、合理投放的。在“考古地带”这个区域中,“化石”材料本身就不易操作,这主要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缺乏和挖掘工具的运用有关。当孩子们提出“化石硬、工具不好用”的问题时,教师在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注重自己的演示和讲解,虽然孩子们也动手操作了,但他们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运转着,仍停留在听教师解释、看教师操作、回答教师问题的阶段,而不去自主探究。当孩子们发现错误地使用工具会造成恐龙骨架损坏时,恰恰说明了他们对恐龙化石挖掘的前经验积累,这个时候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引导他们了解考古学家如何考古,而不是用一句“弄坏了可以再拿一个重新挖掘呀”敷衍孩子。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当孩子对骨架拼接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只采用了鼓励的方式,这显然是不足的。孩子的提议如果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同时又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便会对探究失去兴趣而转移注意力。

经验谈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面对不同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还需要采取哪些策略进行有效引导呢?

用感官激发探索欲望。小班幼儿的生活范围相对较小,生活经历不丰富,因此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可以调动感官体验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例如“猜猜哪杯是清水”活动,我利用透明杯子,让幼儿更直观地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与发现,不但使幼儿的兴趣提升,还达成了教学目标。这项活动的选择更接近于孩子的生活,所选材料是孩子常见的。活动中切记注意引导幼儿的多感官参与,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等。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才能获得对水的认知——无味、无色、透明。

小班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和感知周围的世界。如果是孩子们熟悉的、感知过的,孩子们不陌生,在探索中也会提升兴趣。也可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发现。例如“有趣的声音”活动,我把大米、花生、红枣、大豆和其他材料放在罐子里。这些都是直接从生活中选择的材料,幼儿基本都见过,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它们的特征,为之后的探索活动提供了直接帮助。相反,如果我們选择的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他们则需要在感知过程中花费大量时间,此后的探索活动就会遇到障碍,教师在处理这些活动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北京市东城区安乐幼儿园教师范梦娅)

巧妙设计,培养合作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步入中班后,游戏能力与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渐发展起来,就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喜欢找同伴一起玩。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巧妙设计,逐渐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

此外,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教师可通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比如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通过家园合作、共同收集的过程培养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制作薄荷水”活动前,我请幼儿与家长提前了解薄荷、注意生活中的薄荷作用,同时在收集薄荷叶的过程中了解它的形态、特征。在与家长合作准备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要对材料进行寻找、选择、清洁等操作,使其具备一定的感知与了解。幼儿在与家长进行表达的同时,提升了自身使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收集活动中,家长虽然与幼儿进行合作,但主要的作用是辅助幼儿进行操作。(北京市东城区安乐幼儿园教师卢佳梅)

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怎样正确认识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刘春霞: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积极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应该用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分析、实验验证、计划和实施调查、记录和收集信息等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交流,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取经验,引导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在“考古地带”的探索活动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争论或者意见,教师要认真倾听,引导他们找到探究的乐趣、发现正确的探究方法。比如发掘前的调查,积累前期经验,发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掘后如何讨论构建新经验等,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充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

经验谈

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致力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能力融合起来,引导幼儿敏感认知周围的科学现象和生活中的事物。而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幼儿的科学探究更深入呢?

提高科学素养,引发探究的乐趣。第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这就要求教师应敏锐地觉察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他们关注的事物,准确把握探索时机、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地观察、推理、思考,帮助幼儿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科学的奇妙和有趣。

第二,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认真对待幼儿每一次探索性的提问,并表现出同样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还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不断设置悬念,引导幼儿探索其中的奥秘。

第三,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能力提升,除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培训、研讨活动外,还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擅于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增加自身科学知识储备。此外,幼儿园要以科学性为核心内容,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多层次、多途径地加强对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丰富教师在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河北省沧州市第二幼儿园副园长卢明、李晓君)

创新教育形式,提高综合素质。新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能力上,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综合能力,其中就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眼界的开阔。所以,在遵从教育从生活中来的同时,教师要让游戏活动具有吸引力。因为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往往存在着有趣的科学现象。但是,幼儿对于这些并没有整体的感知与理解,需要教师通过教育活动的形式帮助幼儿进行提升。(卢佳梅)

以课程为支撑,让科学探究深入化。以探究为核心的科技特色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建设中。教师应充分以课程建设为支撑,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深入研究,为科技教育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精神支持,使幼儿的科学探究逐步深入。

教师还应以项目为载体,让科学探究立体化。项目活动就是把孩子的兴趣点、孩子的需求变成一个个具体的 “项目任务”,让孩子拥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地游戏、探究和学习。它以探究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探究,是多领域、多品质、多经验的整合探究。(山东省济南市育贤第一幼儿园教师孙晓霞,园长范丽娜)

如何创设具有特色的科学区域,才能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性?

刘春霞:科学区域的产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的结果,科学区域是否具有鲜明特色,取决于主题课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幼儿的兴趣需要。

第一,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点,与孩子们共同商议创设区域所需的材料、背景、方位等,做出区域构建的计划。

第二,搜集材料。这个过程是孩子们了解材料的结构、用途,创造性地运用材料、激发探究欲望的有利时机。选择低结构化的材料,更能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第三,注重探究过程。在科学区域探究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性是关键。因此,教师要观察、记录孩子们探究中的语言、行为、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制定计划、实际操作、进行记录、探索发现、得出结论。

第四,要有同伴间的分享交流。孩子们对探究过程、结论的表达,同伴间的讨论、争论,都会引发他们经验的连续性建构,同时激发幼儿新的探究兴趣。这种自主、自由、愉悦、创造的氛围非常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经验谈

在投放科学活动材料时,教师应注意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投放适当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和反复操作材料来学习科学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在环境创设、投放材料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互动性。良好的区域环境可以有效支持、激励和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并让幼儿学会决定如何进行材料的操作。它可以极大地刺激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材料得到有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科学领域知识的同时,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能力,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关知识和经验。(范夢娅)

合理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科学材料。比如对于同种材料,要有统一的尺寸、统一的要求和标准、统一的特性,使幼儿便于操作,具有探究的价值。教师选择的材料应适用于本次探索活动,有助于达成活动目标。此外,选择材料的数量应适度。过多的材料会让幼儿眼花缭乱、无从下手,进而影响幼儿的专注力;材料太少,又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在选择操作材料时要认真考虑、仔细筛选,提高科学探索的质量。(卢明 李晓君)

具体化。在环境创设方面,可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使科学探究具体化。在此基础上,科学区的创设可以辐射到各个班级,根据每个班级的环境,再创设班内的特色区。

例如小班的“宝宝爱动脑”活动,提供了颜色对对碰、泡泡满天飞等最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大班的“神奇校车探索站”活动,以图画书为主线,给幼儿提供了灯泡亮起来、神秘UFO等符合大班孩子探索的电磁玩具……在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不仅有成品还有半成品,不但有高结构材料,也有变化多端的低结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探索需求。

同时,各个班级的科学区,又共同组成了幼儿园整体的大环境,是孩子快乐、发现的地方。比如在“区域大串联”活动,9个班级的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在各个班的科学区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发现。(孙晓霞 范丽娜)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恐龙科学材料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可爱的小瓢虫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材料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摇摇鹅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