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套路不等于阅读能力
2019-09-10马国新
马国新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对学生阅读能力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地落实,不断地提高。答题套路不等于阅读能力。老师教学中一味地强调答题套路和模式而轻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是老师认识观念上的错误。
关键词:课标;课堂教学;答题套路阅读能力
笔者作为一名教研员,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北京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教学视导期间关注老师的课堂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发现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忽略《课标》《考试说明》在教学中的作用
老师的日常教学依据是《课标》,高考的依据是《考试说明》。笔者通过到各校听课及与老师交流,发现老师的日常教学依据《教参》或参考网上的教学资料,不关注学情,不关注《课标》和《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能力上的要求,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课标》《考试说明》是老师备课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中要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来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不是老师想当然随意而为。多数老师在备课中几乎不看《课标》,考前几乎不看《考试说明》。备课参考网络,考试参考城区模拟题,忽略《课标》《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二、老师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太强
笔者在一次听课视导时,恰好听了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三个老师上的完全不一样,一位老师重点从写景的角度教,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笔下荷塘之美。一位老师重点从修辞的角度教,让学生体会通感的妙处。一位老师重点从作者创作的心情角度来教,让学生体会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那我就想,像这样一篇经典的作品难道没有所有的老师教给所有的学生共同的东西吗?同样的一篇经典,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教得如此的不一样?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老师的个性化教学,如果老师教得都一样,老师的个性化体现在哪里?我以数学老师为例来说明,难道数学张老师和朱老师的个性一样吗?数学老师的个性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在教知识的时候,该教什么,他们应该教的是一样的。所以老师的个性化一定不在于你教什么内容,而在于你怎么教。所以面对同一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正是由于同一篇课文老师教授的重点不同,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
三、要落实《课标》《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课标》中“课程目标”的第九条中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对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对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和考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老老实实的阅读领会感悟和提升。
四、答题套路不等于阅读能力
(一)老师将散文阅读考查“作用类”的试题进行分类
1.题目的作用:如2011年某区一模大阅读《催魂铃》:17.联系全文,概括题目“催魂铃”的作用。
2.物象的作用:如2011年高考大阅读《祁连雪》: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老师分别给出这两类作用题的答题套路
1.题目的作用答题套路:
(1)手法及作为题目本身的作用;(2)结构上的作用(线索,贯穿全文);(3)情感的载体(表达了……的感情);(4)表达的主旨(批判……,赞美……,揭示……)
2.物象的作用题答题套路:
(1)物象本身的外在作用(物质);(2)物象本身的内在作用(精神);(3)物象对于文章的作用:①结构;②情感;③主旨;④艺术效果。
五、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可替代
读懂文本对答题至关重要,套路无法替代阅读能力。高考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真读、真理解,而不是考查考生对答题模式的熟练程度。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文本,面对考查的题目才能回答有方游刃有余。
2018年高考阅读第20题: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
不同:(1)在细节的描写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2)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欢有直接关系。(3)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
作用:(1)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2)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依据答案分析,考查材料的③、④两段,单从文字的数量上来看,第④段写仙女钻出蚌壳的过程比第③段细致,这样写有一个对比作用,为了突出一个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这一条是容易看到的,其作用也是大多数文本都具有的:同一内容一详一略的叙述目的就是为了对比突出。
但是答案中的(2)有強烈的主观色彩;(3)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这两条内容是从文本中读出来的,是有理有据的,不是所有文本都具有这一特点,这是答题套路没发囊括的,是这一文本独有的,只有读懂了这篇文章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尤其第(2)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欢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是从文本中这句话“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读出的。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依据《课标》和《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认真备课,从一节课一篇课文做起,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仔细体会领悟。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任重道远,不能一蹴而就,记住了答题套路永远不等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第6页.
[2]北京教育考试院.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8.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