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问意识
2019-09-10赵双英
赵双英
好问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还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叶澜教授在“面相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报告中就深刻指出:“学校注重训练的是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问能力则因学生学的是代表科学和真理的‘教科书而被忽视,其消极后果是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减退。”看来,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增强学生的创造、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作为搞活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一、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必要条件,它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智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叶澜教授讲得很透彻:“課堂教学是师生在学校共同躲过的时光,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只有学校中才存在的活动方式,它是师生生命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和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加以鼓励,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示宽容,对他们的苦恼表示理解,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变“独奏”为“伴奏”,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那么课堂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就会被开发出来,成为学生的潜能、创造性发展的“空气”“阳光”与“水”。因此,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问题,是学生有话可讲;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上“请你试一试”“相信你能说好”的话鼓励学生,使学生消除顾虑,有话敢讲;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赞扬第一个发表见解的“勇敢者”,鼓励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挑战者”。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养成,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敢于争论、善于思辨,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才会被大大激发。
二、为学生产生好问意识创设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动机的培养和探索方法与思路的发展。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增强思维能力。
1.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参与学习。在初读课文阶段,可着重从课题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狱中联欢》一课前,我问学生“联欢一般都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进行?”学生答:“节日喜庆的时候,在舞台、广场、礼堂等地方进行。”这时,我板书课题“狱中联欢”,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题题目后有什么问题?”这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的波澜,纷纷提出疑问:什么人在狱中联欢?监狱是受苦的地方,他们为什么还要联欢?他们是怎样在狱中联欢的?学生的这些问题,符合他们的实际,创设了问题情境,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全班同学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积极性。抓住课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了他们思维的参与。
2.课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创新思维
当学生激起参与热情,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问:鸟的天堂是指什么?学生答:大榕树。我再问:几棵大榕树?学生答:一棵。这时我问道可是课文中却有两处这样写道:首先,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其次,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热闹了。(向学生出示写有这两个句子的课件)看了这两个句子,是否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有个学生提出: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有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还有学生问:成片生长的许多树木才可成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可以叫“树林”呢?我马上鼓励:同学们真善于提问,那么能不能自己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这时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人人都开动了思维的机器,最后学生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小组学习,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好问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未来的召唤。学贵有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愿我们的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小手,在课堂上高高举起。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北关小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