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学生的生长放在正中央

2019-09-10付江泓

教育家 2019年47期
关键词:班组生长课程

付江泓

“百年老校,叶茂枝繁。无数奋发有为的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广阔的世界。他们或品行高洁,正气凛然;或成绩骄人,卓越不凡;或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他们在这片乐土里孕育了最深层、最持久的爱国情怀,练就了气贯长虹、何惧风浪的坚毅品质,学会了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作为。在这里,他们最真诚的笑脸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走进银川二十一小学的东校门,一眼就看到右侧墙上这段话。这是学校对以往教育工作的总结,也折射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

银川二十一小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经过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学校形成了在“生长教育”思想下“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娃”的教育理念,从办学环境、课程设置到德育活动,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生长为中心,致力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全面发展,也就是“生长”。

环境——适合学生生长是我们的追求

二十一小学的走廊环境似乎没有很专业的设计,也没有整齐划一的布置,随处看到的都是学生自己“操刀”的痕迹——这里是京剧相关的照片,那里是剪纸作品、用石头制作的画,还有用旧轮胎做的桌子、用废纸盒做的书架、用旧牛仔裤做的置物袋……走廊上方,各种花纹、颜色的扎染围巾垂挂下来,像一面面彩旗在风中招展。

校長马恒燕介绍说,这些都是学生的作品,是项目研究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参与项目学习,作品很多,教室里陈列不下,就摆放到走廊里。

“我觉得校园就是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而不是成人思维约束下的唯美空间。校园应该有校园的样子,应该处处是孩子的作品,处处是孩子的语言。”

二十一小学的教室安排也是不一样的风景。连续的三间教室,分别挂着一(1)班、二(1)班、三(1)班的牌子;再往前走,还是连续的三间教室,分别挂着一(2)班、二(2)班、三(2)班……这样“混搭”,用意何在?

原来,二十一小学实行“班组群”管理模式。学校把六个年级学生按学段分为两个校区。同一个校区里,序号相同的班组成一个班组群,同一个班组群的教室排在一起。每周五下午,不同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起进行项目学习。马恒燕说,这种混龄式项目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养,还是不同年龄的孩子合作沟通、人际交往的平台。独生子女们在学校里有了兄弟姐妹,高年级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会更努力提升自己;低年级学生除了能向大哥哥大姐姐请教问题,还能给自己找到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所以,二十一小学会发生这样的故事——早晨的校门口,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拉住一个六年级的男生,对他说:“哥哥,我昨天晚上的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做,你待会儿给我讲一讲吧。”男生说:“好,好。”说着,两人一起走进了校园,进了同一栋教学楼。

不同年级的学生“混龄”学习,不同学科的老师也是“混科”工作——每个班组群里有8-10名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老师,大家组成家庭式工作团队,负责一个班组群内所有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班组群式办公,让所有学科的老师共同面对年级各异的三个班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成了大家共同的学生,所有的工作都成了大家共同的工作。老师们习惯称自己所在的班组群为“我们家”,群组长就是“我们家的管事婆”,某位帅气的男老师就成了“我们家的帅哥”……这不是客套,不是寒暄,而是真情实感的表达。

课程——满足学生生长的需要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是二十一小学的自主拓展课时间。扎染、刺绣、沙画、剪纸、相声、课本剧……各种各样的课程吸引着孩子们的脚步,预备铃还没响,他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跑进教室了。这个学年,二十一小学共开设了103门自主拓展课,都是根据学生的意愿设置的。每个学年末,学校都会调查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意愿设置课程。下学年的第一星期,学生和家长一起在网上“秒课”。每年一门课,专注学习一项技能,学生在校六年,可以学会六种技能。

二十一小学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归纳梳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除自主拓展型课程之外,还有“限定拓展型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体育素养,二十一小学在全校开设葫芦丝课、乒乓球课、足球课。

说课程,必须提到的还有“素养课堂”。为了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化思想意识的提升,二十一小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语言与吟诵》《语言与绘本》《语言与戏剧》《语言与应用》《语言与口才》《语言与思维》六门课程。“素养课堂”是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每班由本班语文老师和一名相关学科老师负责。比如:二年级是《语言与绘本》,由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共同负责,语文老师讲完课文后,所有学生在美术老师指导下,把课文内容画成绘本;三年级是《语文与戏剧》,语文老师跟学生一起创作剧本,音乐老师帮他们谱曲、做导演……这样的课,40分钟无法完成,学校就调整课时,长课70分钟,短课35分钟。

“我们的课程设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马恒燕说。

教研——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生长

梳理二十一小学的教研活动发展脉络,大概是这样的历程:2004年是数点定位写汉字和点点写数字,并一直坚持到现在;2009年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2011年是关注预设,定格精彩;2012年是多元对话,有效生成;2015年是内涵特色发展,聚焦课程课堂;2016年是融互通技术,享生长课程;2017年是培养创新素养,研发“四问”探究教学;2018年是聚焦互联网+教育,凸显教学的有效性;2019年是聚焦名校网络课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教研过程可以看出,二十一小学的教研从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开始;逐步走向聚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发展到现在,已经生长为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课程和教研的生长,带来了课堂的改变。目前,二十一小学采用“三段四问教学法”。第一段是课前,学生学习后给老师反馈信息,重点解决“我知道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两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段是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质疑、思辨、探究,解决“我学会了什么”这一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段是课后,通过实践的方式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解决“我还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促进知识的再生成和学生的再学习。比如:语文课学习了课文《桥》,课后可以尝试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动手制作,呈现自己心目中的桥是什么样子。

通过实施“三段四问教学法”,二十一小学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好,還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

德育——使学生生长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人

马恒燕说:“我们设计的每一节课或每一个活动,都始终贯彻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要把孩子培养成传承红色基因的人。”

二十一小学的德育课程非常丰富,形成常态的有石榴籽课程——教育学生要有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始于2002年的薪火相传主题大队会——学生们结合时事政治编小剧本,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演给全校师生看;苗苗学堂——由五六年级的少先队员给低年级的学生讲少先队知识、少先队礼仪。

最特别的是思政大讲堂。学生那么小,给他们讲什么?马恒燕说:“首先讲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通过故事和案例,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帮助学生理解这12个词的实质内容,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大讲堂由政治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党员老师轮流讲,马恒燕做的第一讲,内容是“富强”。

此外,学校还有丰富的德育活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重温长征历史、“革命精神代代传”国家公祭日悼念等活动,立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少先队员“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学校电视台开设“童眼看两会”电视栏目等,引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

教育是育心,必定是慢功夫。年深日久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之后,教育的效果必然会在不经意间显现。

在二十一小学,周二到周五的早晨8点,学生有的已经坐在教室里,有的正走在校园。一听到国歌响起,所有学生马上立正站好,朝国旗方向敬队礼。连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学着大哥哥大姐姐的样子,高高举起右手。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二十一小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结合,研制了“e+阳光”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把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实践创新、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作为德育评价一级目标,形成包括80个行为观测点的评价具体项目,据此评选出“星星少年”“银星少年”“金星少年”,用榜样引领更多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做“先锋”。

采访结束,记者从南校门出来,一回头,正好看见斜阳照在校门旁的字上:“勤读书,立品德,会做事,负责任。”再一抬头,就看见教学楼上“星星少年”们的巨幅照片:少年在朝着光奔跑,他们的胸前,红领巾红得夺目。

二十一小学所期待的“生长”,就是这个样子吧。

猜你喜欢

班组生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美是不断生长的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快速生长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夯实班组文化
浅谈企业如何扎实推进”五型”班组建设
《生长在春天》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