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快乐传承
2019-09-10陈绮雯
陈绮雯
【摘要】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要拓展课程资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古诗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形式丰富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加大古诗文篇目的比重,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育标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有活力、最有感染力、最显震撼力、最富创造力的一种方式。古诗文诵读教学,以其生情兼具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文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与之心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几年来,围绕古诗文诵读教学,笔者在环境建设、课堂改革、课外延伸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人类的活动只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人类的感官会时刻感受周围的环境,进而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重视环境建设,进而为学习古诗文创设浓烈的氛围,让古诗文充满学生的生活环境。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优美诗词中自由品味古诗文,将其牢记在大脑中。
在教室里,加强宣传,建立“诵读板报”。教室外,充分利用走廊,设立古代诗词廊,悬挂古代名诗名句,每隔一段时间举办图片展、师生作品展等活动。
在班級QQ群,设立“朗读者之经典诗文小广播”,每周三晚的播出内容定为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轮流在班群做“诵读者”播放自己的诵读的古诗文录音,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家庭中,发动家长与孩子亲子朗读经典,共同创设良好的家庭读氛围,设立诵读古诗文家校联系册。
凡此种种,我们用大脑和双手一起创造一个充满诗韵的氛围,让学生接受书香古韵的感染和熏陶,“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就是这个道理。
二、课堂指导,让学生找到破解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关键。笔者认为,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有趣的氛围,打破固定单一教师讲解的模式,把重点放在朗诵上,让学生感知体验、理解、感悟和积淀古诗文的精华。
1.灵活使用诵读方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诵读方法,不一样的诵读方法有着不一样的作用,如,男声齐诵、女声齐诵和男女声合诵,可以展现作品的气势,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笔者还会采用还有限时诵、接龙诵、据意诵、据画诵、抄写诵、问答诵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
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更多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秋思》这篇饱含深情的古诗时,笔者就采用了“据意诵”的形式。笔者要求学生以《我思念的》为主题,让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并且用上相关的诗句抒发感情。许多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引用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引用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的引用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名句,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2.灵活运用诵读技巧
要使古诗文诵读教学课堂散发迷人的魅力,需要灵活运用诵读技巧。
①创设作品的特定意境。将意境营造出一种启发性、暗示性、导入性。诵读的作品是否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感动、让人们产生联想和感悟,所以创造相应的意境,铺设相应的情景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佳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诗出自《江上渔者》,为了展现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中的危险情景我通过多媒体来展现,让江上捕鱼者的艰辛深刻直观的反映到学生的脑海。
②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不同时代、不同人物或者同一人物不同时期创作的古诗文作品,其作品的风格特征也都有所差异。婉约、豪放、浪漫、现实、沉郁悲壮和轻快明丽都是不同的风格。如果在诵读时注意仔细品味作品的风格,就能更好地表达作品,让作品的神韵传达出来。例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郁情感,而《赠汪伦》体现了作者和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对比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不同的情感。
③诵读过程中对声音的处理。要想古诗文诵读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就必须处理好诵读时的重音、语速、停顿和语气,这都需要按照情节发展和感情的变化灵活处理。例如,在教《杨氏之子》时,笔者先疏通文意,然后进行正确的断句,让学生根据断句节奏,轻轻拍打桌子,声声入耳入心,三遍下来基本能背熟文段,明快的节奏中体会到童真与童趣。
3.诵读过程的正确处理
①在诵读过程中切身感悟经典。“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启迪。”笔者让学生与诗词文“真心接触”,直面经典,培养学生自己读解、感悟和体会的能力。例如,《春晓》,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创编动作、音乐表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②在诵读中激发想象。古诗文常有“不住一字,尽得风流”之处,其语言跳跃、灵动,精警含蓄,意趣无穷,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古诗文艺术上的未开发的部分,让学生开动大脑,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感悟和艺术的二次创造,把古诗文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止变灵动,由抽象变具体,从而感受古诗文中声、色、情、理的丰富内涵。例如,《望庐山瀑布》作者写出了瀑布壮美的景色,我引导学生品味每一句诗文,在想象中感受瀑布的壮美。
③在开放的课堂中诵读。在预习时学生对作者创作背景等进行收集后,再熟读背诵,要求学生鉴赏古诗文,同时介绍相关作品资料与同学进行交流。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鼓励学生进行有个性的范读和领读,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鉴定。另外,笔者还会加强各个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地理、历史和自然的背景下理解诗意,在吟诵中配合音乐伴奏,用绘画加深理解,用表演重现情景等。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笔者让学生查询白帝城地理位置和绘画诗中长江的美景,来体现诗人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抒发了其“归心似箭”轻快愉悦情的心情。
⑤在诵读中联系纵横。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且掌握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有所得。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笔者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向横向的迁移运用,这些不同于一般的诵读步骤和学习方法。例如,《江上渔者》中的“但”字理解为只、仅的意思;而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但”字意思是相同的,笔者就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进而能够举一反三。着眼于诗文中纵横联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更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外延伸,为古诗文诵读教学拓展了时空
我们在深入进行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改革,扎扎实实上好古诗文诵读课堂教学之外,在内容、时间、形式上不断拓展、延伸。
1.保证诵读的时间
每天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或优生领读等,在家里复习当天诵读的内容,并和家长齐诵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2.充实诵读内容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的特点我们在充实诵读的读物。例如,一年级选定《弟子规》、二年级选定《立翁对韵》、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道德经》、五年级《大学》、六年级《论语》等。
3.让诵读形式更加丰富
①古诗文诵读与书法绘画有机结合。让学生畅游在中华优秀传统诗篇的浩瀚文海里,沉浸在意境深邃的经典诗篇哲理里,通过书法和汉字的练习,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诗配画,画配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如,为名画配名诗。笔者会给学生一幅画作,让其为画配上合适的诗句。也可以给学生诗词,让其配上合适的画作,使学生在这期间的感悟中既培养了审美情趣,又提高审美创作能力。
②古诗文的诵读与学生表演有机结合。提倡古诗新唱,吟诵古诗。音乐艺术表演这种生动活泼、寓教于樂的形式对孩子们更具有吸引力。我们根据学生特长,把古诗文教学与学校的音乐课以及艺术培训课有机结合,通过演唱、舞蹈、器乐的表现形式与古诗文内容巧妙融合,以艺术的感染力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从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古诗文的诵读与学生游戏有机结合。除此以外,我们搭建各种活动平台,激发学生坚持诵读经典的兴趣,如是古诗扑克牌检测,还有贯穿全年级的“一背到底,达人秀”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背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争取达人的过程,不仅掀起前期诵读经典的高潮,还形成了家庭亲子诵读,创建了非常好的校内、校外的读书气氛。
“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诵读古诗文,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深刻领会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潜移默化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完全地落实古诗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南怀瑾演讲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2]朱光潜.诗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陈琴.中华经典素读范本[M].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4]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