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预设与生成,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2019-09-10吴东新
吴东新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要用预设与生成性思维来重构课堂教学观。预设与生成性思维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摆脱了计划性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弹性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意外事件的机智处理、教学主体的多维互动以及对互动中产生的预设与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有效利用,强调教学要兼具多元性、差异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征。这些都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空间。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设与生成;精彩课堂
语文既是一门帮助学生通过文字,认识世界、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学科课程;也是一门注重学生个性理解和体验,更关注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发展的育人课程。语文课程特殊的学科特性使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体现了动态生成的特征。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生成性教学并未得到教师广泛的关注和理解。有的教师表面上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其实只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和教学的节奏,通过一步步的提问,让学生按照预设好的路径进行思考,直到把学生引入预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中。新课程认为教学不是线性不变的流程,不需要完全按照已预设的模式完成教学步骤,而是在教学目标预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弹性的区间,要鼓励师生互动时的即兴创造,要超越原来目标设定的要求。
一、超前预设,精准生成
有人认为,预设就是给学生固定了一个模式,让学生自己往里面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其实,没有课前周密的设计,哪有课堂精彩的互动生成?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哪有教学的游刃有余?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筹划。在课前,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地设计与安排,这就是预设。精当的预设是实现有效生成的前提。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对教学方法进行准确选择,对学生情况进行准确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准确预知,才能保证课堂生成的精准。
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课上,王崧舟老师播放了一段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视频,并辅以声情并茂的旁白,图像、音乐、文字深深地感染了学生。随后王老师按课前的预设与学生展开对话互动:面对这样一位战士,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学生的回答:“如果我是邱少云,我一定先在地上打几个滚灭了火,说不定山上的敌人正在睡觉呢!”王老师用十秒的停顿调控了课堂节奏,然后对那个学生说:“你不希望邱少云死,对吗?”学生点点头。王老师接着说:“谁不希望活着呢?我相信邱少云也想活着。”学生脸上泛着光。随即王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作为一名战士,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对他说——”学生们接二连三地举起了手。
教育要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就是儿童立场,只有真心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的发生。因为没有站到儿童立场上考虑问题,因为没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预设,导致“傻瓜事件”遗憾落幕;又因为对学生心理的细致分析,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對化解方法的全面考虑,尽管生成了不同的问题,教师仍能智慧处理,将教育引向终极目标。叶澜老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发挥提供时空余地。”王崧舟老师的事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基于儿童立场的预设足以应对生成的“千变万化”。
二、弹性预设,精致生成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思维力是张扬的,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点也能激起他们无限的想象。因此,课堂生成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当课堂中出现生成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从容应对,将课堂引向精彩。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态发展,引导学生积极感悟,顺势而为,让智慧在交流与碰撞中迸发,让生成朝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以《昙花》一课教学片段为例:
师:从课文的第13 自然段,我们感受到了昙花开放时无与伦比的美,它的色、它的形、它的香都让李小龙深深地着迷。其实,课文中还有两处地方描写了昙花,找一找。
生:课文的第3 自然段,“昙花长得很好,长出了好几片新叶,嫩绿嫩绿的”。
师:你能从这句话中读出什么?
生:昙花长得特别好,都长出新叶来了。
师:是啊,这叶子还是嫩绿嫩绿的。还有哪里也写到了昙花?
生:第5 自然段。
师:能读出来吗?
生:“昙花长了骨朵儿了”。
生:不对不对,是“茁”了骨朵儿了。
师(稍顿):她为什么会读成“长”了骨朵儿呢?(生沉默。)
师:换作是你,也表达这个意思,你会怎么写?
生:我会写——昙花长出花骨朵儿了。
生:昙花开出花骨朵儿了。
师:这里的“茁”就是“长”“开”的意思。可是汪曾祺怎么不用“长”或“开”,偏偏用“茁”呢?(生思考。)
师:比较着读一读。
生:“茁”可以组词“茁壮成长”,这里的“茁”就表示花骨朵长得非常好。
师:有这个意思。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字的字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上面是个“草”,下面一个“出”,就好像小草刚刚从泥土里冒出来。
生:从泥土里刚刚冒出来的小草生命力特别旺盛。我知道了,这里用“茁”更能表现昙花旺盛的生命力。
师:自己再读读,是不是还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自读品味。)
生:我觉得当李小龙看到昙花有了骨朵儿的时候特别激动。
师:是啊,日也盼夜也盼,昙花终于“茁了骨朵儿了”,他能不激动吗?现在你就是李小龙,来读一读。生:昙花茁了骨朵儿了。
师:激动得还不够。看看这句话最后的标点,再试一次。
生:昙花茁了骨朵儿了!
师: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能体现他的独到之处。比如这里的“茁”,这里的“!”。
生:“守着昙花”的“守”,“守”可以看出李小龙时刻盯着,生怕错过花期。
生:“欢喜得咚咚地跳”表现了李小龙捧回昙花的激动。
生:“惊醒了”的“惊”说明李小龙睡觉都不踏实,所以一闻到花香就醒来了。
生:“一骨碌”说明李小龙特别迫切地想看到昙花开放。
《昙花》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男孩李小龙从得到昙花、照料昙花、盼着昙花到欣赏昙花的历程。课文有两条线索:昙花开放的美和李小龙对昙花的喜爱,这两点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要充分地解读。当学生误打误撞地将“茁”读成“长”时,教师瞬间把握住了机会,追问“茁”与“长”的区别,进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品读句子来体会用“茁”的深意,使课堂荡漾起灵动而精致的浪花。
三、不拘预设,精彩生成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智慧处理,整合预设,灵活生成,必要时放弃预设,促进生成,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位教师对于课堂世界的洞察,以及他们对于课堂创造的挑战精神与实践智慧。不拘预设,“节外生枝”才能健康长成。
读过于漪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室里,于漪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课文,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当于老师读到“天上那一万万颗星……”时,一位同学嘟囔着:“什么是‘万万’?”如此简单的问题引来了一阵笑声。随后,她不疾不徐地问道:“那课文为什么不用‘一亿颗星’而用‘万万颗星’呢?”一個小小的意外就在于漪老师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了新的生发点。是啊,既然“万万”就是“亿”,那为什么不能替换呢?于老师总结道:“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产生的叠词之美。”顿了顿,她接着说:“而这美的收获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望向了刚刚提问的那位同学。
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和利用。显然,上面这一环节是课堂的意外生成。如若一般化处理,或许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但就只能称之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而于老师却在其中展现了极大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抓住了契机,利用问题资源,肯定了问题存在的价值,机智地化解了学生的尴尬。更为重要的是,她借助“意外”推动了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叠词之美。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位教师对于课堂世界的洞察,以及他们对于课堂创造的挑战精神与实践智慧。不拘预设,“节外生枝”才能健康长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必须融入教学事件中,教师也应积极追求“充分预设,精彩生成”,从而在师生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星宇.生成性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27-29.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