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9-09-10蒋晓庆
蒋晓庆
摘要:强国之路,教育为先。如今,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了我国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无数的老师和教育专家都在探讨影响孩子成长之路的各种因素。而在这诸多因素之中,家庭应该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因素了,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人品性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庭教育一直没有太大的气色,“问题儿童”也是越来越多。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做出探究,希望能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品行的塑造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对下一代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增长,农村情况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精神文化的构建没有跟上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伴随而来的是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认清教育的本質,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存在误区,这就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催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我国农村地区人们仍坚信着“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动辄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偏激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因素。在偏激的打骂式教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养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要么有着严重的反叛心理。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即使矫正,他们就会成为所谓的“问题少年”[1] 。
2、家长关心不够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农村人向城市聚集,在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带大,从小被宠大。同时他们也缺乏父母的关爱,渐渐的也会产生一些反叛的念头。
3、教育意识淡薄
农村部分家长存在着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将孩子抚养成人就够了,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并不关心。当孩子成绩差的时候,家长也只会觉得“我的孩子可能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没有适当的给孩子鞭策和鼓励。这样的教育意识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其未来的发展也会有着很大的影响[2] 。
二、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认识到学习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可以不过分追求成绩,但是一定不能放松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家长要能对孩子起到督促和鞭策作用,让孩子在最该奋斗的年纪不虚度光阴。现如今很多农村家长都抱有这样一种观点,我将孩子送到了学校,那么孩子一切的学习教育情况都与我无关了。这其实是相当错误的一种教育理念,家长必须认识的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才能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要能够多和老师就孩子的学习情况做一些交流和沟通,为了孩子的发展共同做出努力。
2、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只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问题学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家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以更加合理更加温和的教育手段实战高效科学的家庭教育。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一定要避免直接责骂孩子,动手体罚更是不允许的。应当以引导为主,孩子哪里做错了就直接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会给他人带来怎样不好的影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切忌上来就劈头盖脸的一顿骂,这样到最后可能孩子都不会认为自己错了,没有起到一点教育效果。
3、多给孩子一点关心
“问题学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关心不够。出于农村家长教育理念淡薄,家长经常不在孩子身边等种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家长的关怀或者教育,这些孩子很容易变成“问题学生”。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情绪予以重点关注,多给孩子一点关心。对于出门在外的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进行电话联系,可以隔三差五给孩子买他们想要的东西。或在电话里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状况。在家的父母也不能因为离得近就放松对孩子的关注,同样也要多给孩子一点关心。要时时刻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也是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家长要负起职责,做好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结语
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为了减少“问题学生”这一情况的出现,家长要切实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要做到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家长制的作风,放下家长的架子。只有和孩子平等交流,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内心,对身处叛逆期的初中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本文从我国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改善农村“问题学生”层出不穷的情况做出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学生家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一点新的教育思路。
参考文献:
[1] 裴继红.农村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及对策[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7,34(12):34-35.
[2] 段开平.家庭教育缺失对问题学生形成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7,23(56):56-57.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九镇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