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评价和立足过程的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2019-09-10饶燕
饶燕
【摘 要】教学评价改革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注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开放平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开展自评及互评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8-0235-02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性、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课堂教学“精讲多练”,所以长期以来产生了唯分數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其创新、创造意识的培养。新课程下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爱好、需求及思维发展,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实施新课程以来,菁蓉小学数学教研组多次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的学习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教师认识到教学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实施的活动,具有激励、导向、调整、反思、选拔、诊断等多种功能。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继而通过多样化的反馈形式对学生提供指导
帮助。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应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树立信心。课程改革提倡“基于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这是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意味着评价体系发生重大改变。
1 案例描述
【片断一“分类”(北师大版一年级)】
师:“孩子们,昨天回家你们分了分扑克牌,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A:“我是根据颜色分的”(教师微笑地点点头)。
生B:“我是按照数字分的”“好”(教师摸摸他的头)。
生C:“我是按照花色分的”。(教师树起了大
拇指)。
……
学生积极发言后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每个孩子巧分扑克牌的照片及视频。
师:“孩子们,你们能以小组为单位帮帮老师总结出我们小二班巧分扑克牌一共有几种分法吗?”
生:“可以”(学生齐声回答后完成下表)学生每写出一种,教师便把一颗小红星放在他们组的位置上。
执教者反思:
(1)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以自我的活动经验为主,通过丰富学习活动自主构建学习框架。在设计前置作业时,不应以知识的掌握为目的,更多的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多样化的分类标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属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创设数学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从具体操作、表象操作到抽象出概念。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归纳。这样学习任务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的素材,提供了反思和表达的机会,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投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2)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细节鼓励学生,尽量让每个孩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被肯定的快乐。运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适时给予学生一分微笑、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所关注,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3)在活动结束后,利用“摘星榜”进行评价总结,肯定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鼓励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片断二“角的认识”(北师大版 二年级)】
小组实验素材:小棒、彩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
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制作一个数学上的角。
(学生拿着手中的角,不断地涌向讲台。)
生A:“我用小棒搭了一个角”。
生B:“我的角是用硬条交叉一起放的”(教师把手机对准一个平时较顽皮的学生的作品,不由发出由衷地赞叹)。
生C:“我用圆形纸片折了一个角”。
生D:“我用的毛线”。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这位同学用毛线拉的是
角吗?”
生:“不是”(一起回答)。
师:“为什么呢?”
生E:“角的边是直直的”(这位学生显得非常紧张,导致说话结结巴巴,但还是觉得很满足)。
教师随即将角的一边拉直,另一边仍弯曲,让学生
判断。
生F:“不是。角的两边应该都是直直的”。
教师邀请生F上台合作,教师拉住毛线头,学生把两条边拉直,继续让学生判断。
生G:“不是。角不仅两边要直,而且头上还要尖。老师你拉的毛线的头是圆圆的。”
执教者反思:
(1)这个教学片段通过数学游戏,借助良好的师生、生生交流,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供丰富的探究性材料,通过让学生自己做角、观察角过渡到归纳角的特点。使数学活动真正的围绕教学难点展开,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转变为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通过体验数学的再创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同时,运用质性评价方法和现代技术评价工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当学生完成了学习活动要求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或者鼓励。
【片段三“认识万”(北师大版 二年级)】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数出一万粒大米。大家数得辛苦吗?”
生A:“好辛苦!我昨晚上数着数着都睡着了。早上六点又起来数的,还是没数好!”
生B:“哈哈!不用一粒一粒的数,只需要先数出1000粒大米,10个1000是10000。再照着抓9把同样大小的就
行了。”
师:“嗯,那1000粒大米怎么数呢?”
生C:“10个100是1000!我先数出了100粒大米,然后把它们装进一个透明的小杯子里,随即划上一条线表示一百粒大米的高度。然后我再拿这个杯子去舀9次米,这些米合在一起就是1000粒大米啦!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将这1000粒大米装进一个大杯子里,做好记号,舀10次就是10个1000,最后就有10000粒大米了。”
师:“这位同学巧妙地利用了身边的工具-杯子来帮助他数米,将10000转化成了10个1000。别出心裁,善于发现,真是小小数学家。”
生D:“老师,我还有其他的方法。我用的是棋盘,我和爸爸发现把围棋棋盘的一个小格子铺满要用100粒大米,最后只需要铺满100个格子就可以了。”(全班鼓掌,发出赞叹声)。
师:“这位同学巧妙地利用了棋盘上的格子来数米……”。
生F:“面积,老师,他转化成了面积。”(全体同学自觉鼓掌。老师也竖起了大拇指!)。
生G:“老师,我是用的自制天平。我在天平的一端放入1000粒大米,在另一端加入水使天平平衡。保持水不变,在另一端称量10次就可以得出10000粒大米了。” (同学们恍然大悟,露出了赞许的眼神)。
师:“哇,我们班的孩子们真的是太聪明、太厉害了。老师都想不到这么多精彩的办法。在你们的办法中老师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数一数”评价(见表2)。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发散学生的思维。立足过程,从而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生生、师生间不断的因交流碰撞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创造出精彩的观点。
(2)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对教学的评价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是拓宽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互评发现别人的优点,促进相互学习。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自评进行自我肯定,体现了“以人为本”、平等的意识。
2 总结
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学习结果并非唯一关注的目标,数学的学习评价应注重學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应“立足过程”,体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现代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