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分析

2019-09-10白义俊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国家形象

白义俊

[摘 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同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因此吸引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国际中文报纸和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进博会舆情进行实证研究,以此审视其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通过引导国际舆论,构建国家形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进博会;国际中文舆情;国家形象]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开幕。本次会议不仅吸引到了来自172个国家或地区,以及超过15万境内外企业参会,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国际中文报纸和网络媒体为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18年10月15日至11月30日,以“进博会”为关键词,检索获得相关新闻、通讯和评论共计840条,其中报纸46条,网络794条,涉及美国、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韩国等国家,以此考察进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效果。

一、进博会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开放形象的认知

当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渐提高,世界对于中国的关注也在与日俱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进博会自然吸引到了全球的瞩目,使得本次进博会成为2018年度“全球性媒介事件”。纵观进博会期间,国际中文媒体报道的整体走势,大致上呈现出抛物线型的演进趋向。自10月下旬,部分国际中文媒体已经开始关注进博会的进展情况,15日至28日期间,相关报道50条左右,处于相对平稳阶段。从29日开始,国际中文媒体对进博会的关注日渐明显,至11月5日开幕前,相关新闻、通讯、评论共计197条。11月5日,进博会开幕,直到10日闭幕。这一期间,国际中文媒体纷纷对进博会展开密集报道,并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分析,各类报道达到424条。此后,随着进博会的闭幕,其新闻热度开始趋弱,但并未完全退出国际舆论场,截至11月30日,仍有169条进博会的相关报道出现。

国际中文媒体的报道数量除了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之外,还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在诸多国家之中,澳大利亚中文媒体报道的数量位居首列,达到240条,占所有报道的28.71%,其次是美国的200条,占23.92%。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加拿大、新加坡,分别占17.58%、9.57%,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日本、法国等国家紧随其后,但分量并不太大。这表明在当前的國际传媒格局之中,西方国家依然占据着较大的话语权,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总体来看,凭借着超高规格,以及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节点,首届进博会获得了全球媒体的重点关注。其中,国际中文媒体的报道虽正面、负面不一,但不论持何种立场,这些报道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认知,而通过举办进博会,中国也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从舆情内容来看,国际社会对于中国举办进博会的评价同样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而这在整个涉及进博会的国际舆情中也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具体来说,以美国、法国为代表的老牌西方国家,或与之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国家,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对进博会的报道多带有负面立场,有些报道更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对进博会多有批评或质疑。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周边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则对中国举办进博会表现出了热烈的欢迎和肯定,并认为这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号角。例如,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就认为,进博会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意愿,进博会将为多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进博会的举办,不仅可以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消费升级的需求,也让参展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其中缘由,主要还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的崛起中获益。

二、进博会对提升国家形象的局限性分析

虽然进博会的举办让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尤其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认知和理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国家形象的提升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国际中文媒体的报道数量并未出现显著增加。仅从数量上来看,相较于其他重大涉华事件或活动,国际中文媒体并未给予进博会特别关注,其报道力度仍属于在正常涉华热点的范围之内。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进博会。如果从此时检索,至2018年12月底,可以发现,在为期一年半有余的时期内,进博会相关的报道仅为931条。同时,进博会闭幕后,国际中文媒体的报道量迅速走低,也说明了进博会的召开没有引起国际社会长期、持续的关注。

其次,国际中文媒体的报道有将进博会政治化的倾向。国际媒体审视中国,通常多采用政治视角分析问题,这点在对进博会的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诸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往往将其与政治挂钩,质疑中国政府举办进博会怀有政治意图,而忽略了进博会的经济意义。

最后,重点报道中国与美国、政府与民间的冲突。在进博会的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中美贸易战上,认为中国举办进博会主要是为了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同时,部分美国、澳大利亚中文媒体,诸如《博讯新闻网》《澳洲新闻网》等都谈到了中国政府对进博会的维稳工作。

国家形象,“是本国与他国交往的名片,它能够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带来附加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而通过对进博会国际中文舆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今后构建国家形象的几点启示:第一、未来中国需要继续举办诸如进博会这样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以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第二、为了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主动介入国际舆论场,加强舆论引导,并对负面舆论进行及时回应,消除误解;第三、坚持多向传播的同时,重视对新兴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的舆情传播效应与引导,以便有效地打破西方国家对国际舆论的垄断,获取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叶俊,李霏卿,张佳佳.全球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跨国界构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际舆情分析[J].对外传播,2018,12.

[2]唐小松,景丽娜.“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J].公共外交季刊,2017,2.

猜你喜欢

国家形象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基础课”教学中的国家形象教育探析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
企业家是展示与传播国家形象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