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动因分析

2019-09-10李永全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研究生教育

李永全

摘  要: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追溯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梳理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历史事件,并从历史事件中分析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动因,这对现在以及未来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历史演变;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94-03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comb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ents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istorical evolution; motivation analysis

一、研究生教育的概念理解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顶层教育,一般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对于研究生的教育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以研究专深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并且其中还蕴含着知识的创新。根据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研究生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进行专深知识研究与创新的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活动。有的学者对我国的书院教育是否属于研究生教育进行了研究,但从学制的角度又否定了书院是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原因在于我们可以说书院蕴含着研究生教育的萌芽,而我国真正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则要追溯到近现代社会。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的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1900年夏,八国联军的火炮轰开了北京城,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落荒而逃,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封建朝野,改革的呼声再次被提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在西逃过程中慈禧也认识到,为了维护封建政权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是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世有万古不变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1],从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了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大学堂和大学院三个层次,其中的大学院“年限不定,以研究为主,不立课程,不主讲授。”[2]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院就是为开展研究生教育而设,因此可以将《钦定学堂章程》的公布,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制上的开端,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将大学堂改为通儒院,学制5年,属研究院性质,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2]通儒院与大学院的命运相似,即在清朝灭亡前,实际并未开学。但是清朝颁布的这两项章程却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式上的开端。

(二)民國时期的研究生教育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其教育部将制订民国新学制作为工作重点,并召集留学日本和欧美的归国人员,分别草拟各级学校规程。最初意向是以欧美学制为蓝本,“拟遍采欧美各国之长,衡以本国情形,成一最完全之学制”[3]。但因欧美学制体系不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并且欧美归国人员绝大多数对于欧美教育体制并不十分深入了解,最终在参照日本学制的基础上,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其中对研究生教育“改通儒院为大学院,不规定期限”,规定“大学院由院长延其他教授或聘绩学之士为导师,不设讲座,由导师分任各类,于学期初提出条目,令学生分条研究,定期讲演讨论”[4],具体实践这一规定的大学首推北京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9个研究所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开端,据统计,这时北大共有研究生148名。对于毕业的研究生则首次采取了学位制,如1913年的《大学规程》对此作了如下规定:“大学院学生自认研究毕,欲受学位者,得就其研究事项提出论文,请求院长及导师审定,由教授会议决,遵照学位令授以学位;如有新发明学量,或重要著述,得由大学评议会议决,遵照学位令授以学位”[4]。

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研究生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原有学制基础上不断地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以及培养方式的多元化。1929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规定大学教育的目标:“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5]。为保证大学的研究和学术特性,大学和独立学院均得设立研究院或研究所[2]。且规定“大学得设研究院,大学研究院须有三个研究所以上”[6]这就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为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生教育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急需大量的科研管理人才,然而经过战乱摧残后的中国并不具备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才有了快速的恢复和长足的发展,这其中也包括研究生教育。1953年11月,高等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1961年9月,“高教六十条”经党中央批准试行。以此为基础,教育部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条例(草案)》, 并于1963年1月,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高等学校研究生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提高研究生质量。这一时期我国共培养了近两万名研究生,这些人才充实了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我国初步建立了正规的研究生制度[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再一次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录取研究生1万人,198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通过审议。标志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8]伴随着1998年的高校扩招,研究生在学人数有了“超常规增长”,从1999年到2003年,四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29.5%,实际上200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接近100万[8]。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是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数次变革,每一次的变革都是研究生教育不断成熟的脚印,正是这些坚定的步伐使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走到了今天,走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百年研究生教育史发展到如此程度,是值得我们分析的。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动因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动因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切断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而间接后果,也是最严重的后果是,我国的发展被西方的工业革命狠狠地甩在了后面。曾经的泱泱大国面对由自己发明的火药而改进的火枪,再也没有了话语权,任凭西方列强的宰割。开明的地主阶级,为了继续维护其统治,开始看到了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于是,教育救国的思想迷漫在当时的社会中,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隔海相望,人们发现日本的强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其教育也顺其自然的成了我们模仿的标杆,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钦定学堂章程》与《奏定学堂章程》只是在书面上进行了规定,真正的研究生教育并没有因它们的颁布而得到实施,因为当时的中国教育条件,根本就不具备培养研究生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决定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内部条件,主要是科研成分和专门训练进入教学过程,二是外部条件,即社会提出了对更高级学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这只能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相当高度上才能发生[9]。相比我国之所以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是因为日本的学制中有这样的教育层次,对于我们来说,研究生教育就像附属品一样,是伴随着整个学制一起被我们拿过来的,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并不能找到其建立的动因。

(二)政治力量的推动

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巩固发展政权的有效手段,通过发展教育,在人,可开化民智;在国,可增强实力。而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专深学问,引领知识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所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渗透着政治的变革。从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到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再到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种制度层面的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治的影响。每一次政权的更迭必定导致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具体的教育活动也会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根本性的特点,使我们更加重视政治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动因作用。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开放的政治氛围,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平稳适度发展。相反如若遇到社会政治的动乱,研究生教育也将受到巨大的重创。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究生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探究性,知识的创新性。研究生的教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所进行的研究性教学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要以当时的具体科学条件为依据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也要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这就要求突破原有观念和技术,探寻新的知识领域,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所以说,研究生教育与科学技术二者互为因果,彼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正规的研究生教育,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研究生教育更加规范化,而第三次科技革命将使整个研究生教育朝着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虽说我国近代社会并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但是从整个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会看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逐渐进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进步。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才促成当今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种发展在改革开放的40年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计算机、生物、核能以及航空航天领域,我们不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且,培养了大量相关人才。这些领域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成就更是有目共睹的,其所培养出的学生被称为“高新技术人才”,更是成为当今就业市场上的“抢手货”。

(四)留学人员的努力

我们不得不提为此作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正是他们把外国的研究生教育“蓝本”引入到了我国。由于各个时期我国留学人员的去向国的差异,从而影响了我国下一个时期的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模式。我国最早进行官派留学的去向国是美国,1872年在容闳的带领下首批30名幼童赴美学习,但由于中间清政府的阻挠,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在清末新政的推动下,我国才兴起了一股强大留学热,首选国就是日本,一来离我们國家较近,利于往来,二是,彼此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利于相互交流学习,加之,日本的急速发展和强大更是吸引了中国爱国志士的向往。这些从日本归来的学者或者说虽未去过日本但对日本了解极深的学者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就是美国,留美学者的归来一方面充实了研究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也促成了1922年学制的改革,使中国的学制打上了美国的烙印,这其中也包括研究生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效仿苏联,虽然说这一时期我们留苏学习的人员不多,但是来中国进行指导的苏联专家间接地起到了归国留苏人员的作用,在我国推行苏联的教育模式。这一时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稳步向前发展。

(五)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随着本科的扩招加剧,大众化的层次开始上移,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性开始降低。对高学历的追求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即使本身不想接受研究生教育,但由于以前的本科教育已经无法实现其人生的目标,迫使广大的学生去通过更高的学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种无形的推动力,是各种原因交织到一起综合形成的,我们很难把它分得很细,这种大众化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这是一种历史潮流,一种教育本身自有的惯性,我们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并一直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研究生教育产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了。然而,我国的研究生的大众化还隐含着另外一层因素,那就是缓解就业压力,这在2009年的研究生扩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009年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600万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成为一大难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适度地增加了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减缓了当年的就业压力,从研究生的规模角度看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光绪政要》卷二十六[M].

[2]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M].164.

[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教育部公报[N].第1年(5).

[6]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教育法规[Z].中央教育法规.

[7]吴本厦.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J].中国高等教育,1999(20).

[8]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研究生教育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