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学院发展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影响因素探究

2019-09-10余旖旎鄢然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招生来华留学生

余旖旎 鄢然

摘 要:通过对孔子学院和中国留学生招生发展现状概述,以及分析孔子学院的地域分布、工作内容、新闻舆论对招生的潜在影响,得出孔子学院需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完善教学及文化宣传活动工作,以促进其留学生招生职能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孔子学院;来华留学生;招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014-04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ad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work contents, and media coverag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to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fucius Institutes need to further develop their location advantages and improve teaching and cultural publicity activities to optimize its own functions as well as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 admission in China.

Keywords: Confucius Institute;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recruit students; influences

随着全球孔子学院数量的快速增长,海内外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与海外学者对于孔子学院的研究有明显的差异性。海外研究多集中于孔子学院的影响研究上,涉及中国软实力、国际贸易、学术自由等;国内研究则关注孔子学院自身的发展,已形成的教学、发展、传播、政治影响等。但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开展、巩固和加深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也是孔子学院创立和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而至今的研究中鲜有将孔子学院与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相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孔子学院发展对留学生招生的潜在影响因素,为孔子学院与学生来华留学教育的共同进步提供帮助。

一、孔子学院发展现状

孔子学院作為我国国际汉语推广小组在全球各地进行汉语言文化推广以及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桥梁,自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首个孔子学院以来已有14年的历史。据官方统计,时至2017年末世界各地已有525所孔子学院及1113所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138个国家和地区[1]。孔子学院自开办以来秉承促进中外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初衷,开展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汉语考试、中国教育及文化咨询,以及开展各类中华文化宣传活动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17年孔子学院教师总人数达4.6万,开设汉语班次41 万,全球各类汉语考生达3000万,各类学员总人数达916万,文化活动22万场,举办各类活动受众人数达1亿人次[2]。

然而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孔子学院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曲折与问题。近几年,虽然孔子学院的总体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但也存在被抵制的现象与声音。美国及欧洲几所高校陆续关闭其学校孔子学院,停止与中国的相关往来活动。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以及设立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的斯德哥尔摩大学。除了“中国威胁论”[3]的流传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排斥等潜在政治文化因素,孔子学院在自身的发展方式上也有待进一步斟酌。例如在教学培训中,是否考虑到各国学生差异而因材施教。在中国文化传播活动中,是否了解到这些活动能否使国外民众真正理解孔子学院所传达的精神及其发展初衷。

二、留学生招生发展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现今的热门话题。国家及各高校对留学生招生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予以越来越高的重视,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在规模上有了较迅速的发展[4]。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已达到442,773人,为2010年来华留学总人数的1.7倍。学生来自205个国家,其中来自韩国地区人数最多,占2016年留学生总人数的16%,其次为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印尼,以及哈萨克斯坦(见图1)[5]。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中国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各院校及孔子学院也推出相应奖学金政策以满足各类优质人才招募与培养需求。

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的学生国际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5年统计,我国留学生人数仅占学生总人数不到2%,相较于欧美高校留学生比重,不到其1/10。不同层次高校间,留学生人数差距也相对较大。2015年我国985高校留学生人数均可达2000人以上,211高校也可达近千人,而普通高校留学生人数平均不到400人。与此同时,地区间留学生分布也相对不均,东部地区高校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约为西部地区的2.4倍,中部地区的4.3倍[6]。此外,从生源国分布来看,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及世界排名相对靠前高校的留学生人数也并不可观。高校生源结构虽然与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各校发展水平,招生策略,留学生偏好,以及地域发展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但不可否认,我国国际化教育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国际化教育未来的发展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孔子学院对留学生招生的潜在影响分析

孔子学院作为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中国教育的重要窗口,其发展与来华留学生招生发展有诸多联系。本部分将从孔子学院的分布、工作政策以及外界对孔子学院的新闻舆论三个潜在因素分析孔子学院在实际运行中对留学生招生产生的影响。

(一)孔子学院地域分布对来华留学生源结构的影响

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主要分布在欧洲及美洲国家,其中欧洲地区孔子学院数量最多,占全球孔子学院总数的33%,美国地区孔子课堂数量最多,占全球总数超过一半(见表1)[1]。然而,在2016年来华留学生中,近60%来自亚洲,16%来自欧洲,14%来自非洲,其次为美洲与大洋洲(见图2)。相较于亚洲大部分国家,欧美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或海外教育的机会与条件都相对充足,但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留学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不到25%。按孔子学院年度受众总人次及欧美孔子学院数量占比估算,来华欧美学生数远不足孔子学院在欧美的受众数量。虽然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生源分布来看,美国为中国第二大生源国,但仅占所有来华留学生人数的5%,相较比其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与高校数量少的韩国,仅为韩国留学生数量的1/3。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学院在各大洲的分布数量并不与各大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呈正向关系。且来华留学生并不一定都接受过孔子学院的汉语培训或通过孔子学院对中国进行了解。因此,从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的分布情况看,其并未对我国留学生的生源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

诚然,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受到地域、文化认同、学习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亚洲国家离中国距离较近,教育体制相似,学生教育深造多为就业而不似欧美国家注重兴趣,所以即使不通过孔子学院也更容易理解并认可中国的高等教育,而欧美国家恰好相反,这也给欧美国家孔子学院的工作设置了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利用好孔子学院在欧洲与美洲的分布优势帮助优化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有待进一步思考。

(二)孔子学院工作内容对学生来华留学意向的影响

对于来中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汉语专业,汉语授课项目,还是日常生活用语,都需要对汉语不同程度的了解。为了有更好的留学效果,不少学生选择在来华留学前学习汉语。开展汉语教学是孔子学院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可以让留学生在来华前从中受益。各地的孔子学院也在为此做出努力,如俄罗斯高校孔子学院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商务汉语课程,部分德国高校将孔子学院汉语课程纳入学分体系,美国高校孔子学院开设了不同模式的汉语文化课程与活动[7],埃及开罗大学将汉语设为学生第二外语,孔子学院总部还特别设置“汉语桥”专栏举办系列国际汉语竞赛[1]。但是,据对北京某大学留学生的访问,很多留学生来华前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缺少汉语语言环境。虽然学校会开设部分汉语相关课程,但若非由中国派遣的汉语教师任教,课程也都为母语教授,并不能使学生对汉语知识进行充分巩固与应用。学生还表示,他們在本国内参加中文相关的活动机会较少,只有个别学生提到自己学校的孔子学院,以及参与孔子学院相关活动的经历[8]。

针对推广中国高等教育,孔子学院除开展汉语教学,2010年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鼓励外国学生、学者及汉语教师赴中国大学汉语相关专业学习,截至2017年底招收3.9万各国优秀学生来华留学;设立“孔子新汉学计划”鼓励外国学生来华进行人文社科类联合培养、攻读学位、短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等,至2017年已组织2000多名各国杰出专家学者来华交流[2]。奖学金的设立为来华留学生源质控做出一定贡献,但提供留学经费仅为一种鼓励形式,且宣传渠道及资助范围有限。使学生了解中国,喜欢中华文化是增强其来华留学动机的重要方式。因此,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工作对留学生招生十分必要。各地孔子学院在实际工作中也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其品牌项目“孔子学院日”,以及其他武术、书法、舞蹈表演,中国服饰展示,中医文化讲座,或文化交流论坛等;同时也与国内部分高校进行合作往来[1]。然而,根据对厦门大学留学生的调查,其来华前了解中国的渠道中,通过学校教育的只有15.6%,其中还不排除孔子学院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9]。因此,在此案例中,孔子学院的宣传作用也并未得到较好的体现。

当然,由于调查对象数量及地域的限制,两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是否具有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虽然为部分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影响范围还是有一定的扩展空间。

(三)孔子学院的新闻舆论对留学生对华看法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也随之增加。孔子学院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也越来越容易被外媒提及。在部分媒体对孔子学院进行正面宣传的同时,也有不少负面舆论对孔子学院进行抨击。以美国为例,其中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之音(VOA)等;还有一些社交媒体,如,Twitter,Facebook,以及Youtube等;另外还有部分小众媒体,如《华盛顿自由灯塔》。在这些媒体报道中,均不同程度流露出对孔子学院的抵触,并传达出中国以孔子学院为工具侵蚀美国社会,对美国大学进行渗透,干涉学术自由,以及孔子学院为间谍机构,呼吁关闭孔子学院等相关言论。言论的主要来源包括政界人士、专家学者以及记者等[10]。

根据调查,留学生认识中国的主要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传播。如,在对厦门大学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中,有67.8%的受访对象表示其通过传统媒体或社交媒体建立了对中国的印象[9];据专门针对美国来华留学生的另一项调查,大多数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前主要通过电影,社交网络,新闻传播等途径了解中国[11]。因此,媒体舆论对来华留学生眼中中国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所幸根据调查结果,留学生在来华前对中国的印象多为积极正面的评价,鲜有提及批判孔子学院文化渗透的相关言论。就结果来看,来华留学生似乎并未受到过多孔子学院相关负面报道的影响。但由于媒体传播渠道较广,且部分传媒人员在民众面前具有一定公信力,因此即使多数学生已经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些对孔子学院的负面宣传也会从不同程度上给其来华留学的动机造成干扰。

四、启示与建议

综合孔子学院对留学生招生影响因素分析,就目前情况来看孔子学院仍未将其留学生招生效应发挥到最佳状态。作为宣传中华文化教育并遍布世界各地的专门机构,其承担角色,在外资源优势是国内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相比的。因此,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的留学生招生优势无论是对孔子学院的优化发展还是对我国国际教育事业的进步都可增添不少助力。

(一)发挥区位优势,推进院校交流

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与中国各高校相比,无论是对国外高校的教学体制,办学特色,还是对国外学生的兴趣偏好,学习习慣都有较为直观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生源相对较少的欧美国家,国内大学招生部门除教育展,赴外招生宣传,邮件往来,短期访问这些短暂的交流机会之外,没有更多直接接触外方学校与学生的机会。且相比而言普通高校与外方交流的机会比我国重点高校更少。因此驻扎于各国外高校的孔子学院,尤其是具有数量优势的欧美孔子学院,成为联系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及其学生的重要桥梁。

以往国外孔子学院也会与国内高校孔子学院联合举办论坛、比赛或讲座活动,但更为常态化的工作相对缺失。对于促进国内外高校间的交流,在综合考量高校学科实力与地区人才需求的前提下,国内外孔子学院也可相互征集并调研匹配度较高的国内外高校,定期进行合作高校推荐,并促进双方高校互动,以此增进高校间对不同教育体制的相互理解,以发倔更多学生互换的可能。同时,针对于提高外国学生对中国教育及中国留学项目的认知,各地孔子学院也可在网站编辑专栏,筛选其驻扎学校学生可能感兴趣或适合其留学的中国高校进行专题介绍;或征集相关中国高校的各类长短期项目招生简章网址以及招生宣传片,并在孔子学院网站分类汇总,以使得更多学生了解国内高校国际学生招生信息。对于如欧美地区来华留学生相对较少的高校,其孔子学院还可寻找曾赴中国留学交换的本校学生进行专访,邀请其为曾留学中国高校代言,或了解其留学心得,并将学生所反映出对留学院校的负面印象反馈给相关国内高校,以寻求改进的可能。

(二)完善教学活动,促进文化共享

在推动来华留学事业进程中,也需要考虑如何使各项工作更适应地区差异。对于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的西方国家,孔子学院的教学与活动可将中西文化特色融合作为导向。如,在汉语教学中,除了常规的记忆诵读,也可组织学员用中文表演莎士比亚话剧;又如,对中国古典乐的展示活动,比起从头至尾的中国古典乐表演,中西方乐器的融合使用,或中西方音乐的同台展示也许更能够让外国观众耳目一新。通过这样一些比较有趣的方式,使外国学生能借助自己熟悉的本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一方面可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单一外来文化灌输所导致的抵触情绪,更有助于西方社会各界产生文化包容心,增强学生来华留学动机。对于相对熟悉中国的东方国家,孔子学院的教学与活动可更为细化深入。如,除了对普通话的教学,还可在学生能力范围内教授其感兴趣的方言知识;再如,除对中华文化的整体了解,还可讲授地方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差异等,使学生对中国有更全面的了解,为来华留学做充足准备。此外,还可以召集即将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进行行前素质拓展与培训,以便帮助他们更快适应留学生活。

五、结束语

孔子学院的发展意义并不只是局限于全球的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推广,还在于是一个积极推动教育与人类文明多元发展、双向合作的中国模式。只有不断完善孔子学院的发展定位,充分开发其各项职能,才能使孔子学院健康持续发展,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http://www.hanban.or

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7-12-31.

[2]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EB/OL].http://www.han-ban.org/report/2017.pdf,2017-12-31.

[3]温佳佳,刘常喜.大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J].延安大学学报,2013,35(2):21-24.

[4]牛中光,周雷.来华留学生研究的历史、范式与反思[J].汉江大学学报,2017,34(1):114-12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

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7-03

-01.

[6]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www.ce-aie.edu.cn/xm/zyyxm/1876.html,2015

-10-23.

[7]闫海燕.孔子学院十年综述对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42-144.

[8]丁安琪.留学生来华前汉语学习动机强度分析[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3):1-7.

[9]赵晓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印象与其传播渠道使用的关系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D].厦门大学,2017.

[10]周婷,温怡芳,贾文斌.“他塑”视角下涉华国际舆情的困境与应对——以美国媒体涉孔子学院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8(4):19-21.

[11]苏博.论美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及其影响[J].智库时代,2018(29):239-241.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招生来华留学生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的几点思考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现存问题的比较研究
基于PHP招生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Android的招生报名系统设计与实现 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汉语热”面面观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