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拓展性课程开发策略
2019-09-10王伟文
王伟文
摘要:自然教育是近些年兴起的一场新型教育思潮,作为多元教育理念融合的自然教育正在被社会各界关注着。然而,目前在国内关于自然教育的研究还处于相对初级的探索阶段,大多自然教育经验来自于别国,本文结合实际以“蝴蝶”养殖与研究为载体,针对学校如何开展自然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自然教育;学校;蝴蝶养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渐渐疏离,人类享受现代生活、依赖先进科技,社交能力开始慢慢退化,大家被各种电子设备牵着走,“低头族”越来越多。很多在城里长大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大自然赋予给人的灵性,已经习惯用物質代言快乐,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教育方面,特别是国内的教育普遍偏重于课堂的、现代教育方式进行,学生多以吸收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给学生太多的信息、太多机械知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兴起的自然教育,通过让受教育者与大自然接触、亲近、联结,在自然中开发多重感官意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弥合人跟自然之间存在的缺失,减缓自然缺失症,让人能够重新找回生态智慧。相对而言,自然教育更多是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和家庭教育中进行,而教育的主体学校则相对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如何在学校教育渗透自然教育成为当前教育者研究和探索的一个课题。
学校自然教育的内容
自然教育学习内容一般是综合考虑资源、社会、学生、教师、学科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确定的。也就是说,所选择的内容要在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学生心理、生理发展基础上,包括学生身为自然一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学校自然教育内容,从知识层面上来分,主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天文等;从实施地域来分,主要分为校内自然教育和校外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不是记住名称,最主要是学会探究、设想、验证,不断地用实际观察的结果来检验自己原来的设想,进行推论,不断地深究。这种观察是逐步深入地探究,而不是肤浅地描绘过程。
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然学校等环境资源开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浙江省金华市丹溪小学通过课堂向学生讲授中草药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医是怎么回事,同时也让学生认识自然等等。本人所在学校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在开展自然教育时,结合学校一个5亩的园林和蝴蝶养殖园的有利条件,开设蝴蝶生态课程体系,“蝴蝶”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式,“生态”是课程体系的经脉和内涵。其设计思想是:以童心为视角,以学校特色为指导,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立《明月园里蝴蝶飞》《蝴蝶的一生》《教室里的蝴蝶》《春日寻蝶》四大特色课程。
学校自然教育的组织形式
按照学校自然教育实施的模式来化分 ①自然体验式:以建立与自然的联结为主要目的,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浸润身心。包括自然导赏、四季感受、园艺农耕体验、森林学校等。②以自然为场地开展的户外延伸活动:户外运动、户外拓展、野外探险等社会化组织,主要由传统旅游、野外运动延伸而来的活动。③与自然相关的知识性、体验性户内延伸活动:主要指的是带有自然要素的知识传播或手工体验类活动,如标本制作等。④场域及场馆类:主要指的是在拥有教室的自然学校、可观光旅游的景区、农场、生态观等,基于场域运营的相关活动,比如我校的蝴蝶养殖园、蝴蝶制作标本室。
按照举办自然教育活动的周期来化分 ①完全式:场地在一个自然特征明显的环境中,比如深林、湿地、大山或者人工改造的环境中,日常教学都在大自然中或者绝大部分时间在自然中。②混合式:不完全在大自然中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室和建筑,但是强调亲近自然的理念。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周期式。一周、一月或者一个季度中的固定几天进行自然教育,欧洲多是这种形式,德国除了完全式外,以这种形式居多。二是活动式。相比较周期式,这种方式的随机性更强,常常是因为某个节日或活动才展开的,日本、美国的部分学校是以这种方式进行。③阶段式:指的是在学校教育的某个阶段频繁的进行自然教育,这种“自然教育”强调的是课程内的教学,是学习课程的一部分,有明确既定预设的目标,比如美国很多中小学在专门的学科课程中进行专题的自然科考行为。
学校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为小学主要课程之一的科学,在自然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重要的作用。科学课堂是实施自然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自然教育内容,开展自然教育是主要策略。在小学《科学》中,属于自然教育内容较多,如生命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的部分内容(如四(下)的《岩石和矿物》单元等),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同时,我们认为自然教育与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拓展性校本课程整合是开展学校自然教育的有益补充。下面以蝴蝶生态课程为例,说说学校自然教育的实施策略。
确立实施对象,选择合理教学模式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因此在每一个年级设计了一个大单元,并结合国家课程的资源分别在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四门校本课程,并在每一个年级选择一个实验班进行实验教学。以《蝴蝶的一生》为例,我们结合三年级科学养蚕单元,将学生的养蚕活动替换成养毛毛虫活动,从而为校本课程《蝴蝶的一生》提供时间和资源的保证。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选择自主学习加实验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家里养蝴蝶,在教室里养蝴蝶,在校园蝴蝶园养殖,结合课程中的单元内容,以观察报告和自然笔记的形式呈现。
规划教学单元,合理教学 为获得足够多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我们只在每个年级安排了一个单元的主题式学习活动,这个活动一般都安排在拓展课的时间。在原有科学课的基础上,穿插一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以《教室里的蝴蝶》为例,我们安排四年级的学生研究蝴蝶与数学、美术、语文等的相关性,并进行学科整合和实践,在科学课《生命周期》单元后开展教学工作。
拓展课堂延伸 学校依托明月园资源建立了面积60多平方米的蝴蝶养殖园,以此为基地开展蝴蝶的养殖活动。园内种植有香泡、金桔、卷心菜、杜衡、马兜铃、樟树、马利筋、金银花、五色梅、三色堇等近20种植物。园内现有苎麻珍蝶、中华虎凤蝶、菜粉蝶、达摩凤蝶、玉带凤蝶等10多种蝴蝶,提供给学生观察实验用。蝴蝶园内大部分植物是由蝴蝶拓展课成员种植,由高年级蝴蝶研究小组成员负责日常维护,记录蝴蝶园内蝴蝶生长情况,检测蝴蝶园内温度湿度等数据。在蝴蝶园内幼虫数量较多时,三年级全体学生以及蝴蝶课题小组成员可以领取蝴蝶幼虫,带回家课后养殖,感受饲养蝴蝶的乐趣,记录蝴蝶的一生,领略生命的美好。
实施评价,组织课程反馈 相比传统的学习评价,以“蝴蝶”为载体的主题式学习评价更多元化、评价方式更多样化,更多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课题组黄贝老师在指导学生养殖苎麻珍蝶的过程,多种评价共用,维持学生探究热情,促进其意志力的形成。
学生领养苎麻珍蝶幼虫之初,学生们显得很兴奋,视之为奖励。在活动有了好的开端之后,保持活动的热情,让观察活动具有新鲜感吸引学生们持续参与,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需要教师进一步思索。
实践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时不时对饲养小组的同学一些奖励:手工(教剪纸蝴蝶)、免作业、实验材料、实验室拥有自己的位置,阶段性成果展示、奖励做蝴蝶标本、观看蝴蝶纪录片等。在饲养活动过程中,应及时对能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这样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引導学生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让探究活动具有持久的“保鲜度”。因为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具有较长的过程性,活动结束后进行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来说遥不可及,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而主动放弃。其实在活动中,常常受到课务、天气、观察时间的制约。如果听之任之,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人再乐于观察。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有了榜样作用的示范,饲养活动继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饲养过程中,有四个阶段是学生们最感兴趣、最愿意去等待观察的:幼虫蜕皮、幼虫死亡、成虫访花、成虫交配产卵。这其中就涉及了昆虫作为大自然的一个庞大群体的特殊形态;生态平衡中天敌、“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动物与植物的关系;繁殖保存物种的内容。以小见大,通过一只小小的苎麻珍蝶,折射了蝴蝶的生命活动,窥到昆虫的习性,贯穿到整个生命世界。
另外,我们还以“少年科学院”为载体,通过个性课程展示日、演出、比赛、评选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和收获在课程中的成就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4位学生被相关单位评为“全国小院士”。
结束语
自然教育和自然体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学校自然教育的探索虽然是刚刚起步。在现代化的视域下,面对社会快速变革的激烈反应,使得“回归自然”重新得到肯定甚至强化,这是自然教育研究进行的内在动力。自然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和心灵上都是一种滋补和恢复。自然为儿童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在其中不自觉地思索,这种在自然中的反省与沉淀,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我与现实,并为适应现代社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克奈尔.与学生共享自然[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石盛莉.自然教育来了[J].中华环境,2014(11).
[4]胡卉哲.自然教育,先做再说[J].中国发展简报,2014(01).
[5]金玉婷.《自然学校指南》正式发布[J].世界环境,2016(01).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