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自由化能提高消费者福利吗?
2019-09-10张莉
张莉
摘要:将进出口商的合约选择行为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理论框架,分析进出口商之间的合约选择行为如何影响贸易利益在进口商、进口国消费者及出口商之间的分配。双重边际效应使得匿名市场无法实现进出口双方之间的利润最大化,双边合约虽能克服双重边际效应,但仍存在进出口商之间因生意窃取而产生的外部性,而共同合约不仅能通过各方结盟以降低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还能通过垂直一体化等方式使各方通过内部化解决生意窃取问题,并使各方利润最大化,但进口国市场的销量会减少,价格会提高。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可提高出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及获利能力,促使其倾向于选择共同合约。此时,各方会通过共同合约将更多贸易利益限定在合作框架之内,导致利润总额增加,同时进口商会大幅提高销售价格而使国内消费价格提高,交易数量和品种随之减少。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前后2012—2016年470种HS六位数编码商品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证实了以上结论,多角度的稳健性分析结果也支持了以上结论。为此,在关注贸易自由化带来整体利益的同时,政府应科学全面地评估其对国内各经济主体影响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国内政策,同时还应重视制度质量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消费者福利;合约选择;逻辑模型;自由贸易协定
中图分类号:F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9)05-0038-11
一、引言
贸易自由化能带来各参与方财富增加、消费价格下降及资源更高效配置等好处,这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得出的一致结论,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广泛认证。但是,越来越多文献都证明,境外价格变化传递到国内的速度较慢且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较低,贸易利益分配对参与方各经济主体来说具有不公平性[ 1 ]。在多边贸易谈判遭遇重重困难的大背景下,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与24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17个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了既有发达经济体也有发展中经济体,既有周边国家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贸区网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直接目的和突出特征是贸易自由化,那么,深入研究自由贸易协定对各参与方特别是中国国民福利变化的影响以及贸易利益如何在各经济主体间分配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出口商对合约的选择已逐渐从匿名市场交易(Anonymous Market Transac tions)转变为合约交易①。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合约交易解决了匿名市场交易中的无效率。第一,匿名市场下的交易价格为均衡价格,此时来自进口商的市场力量(如贸易自由化)有利于进口商并产生双重边际效应(Double Marginalization)②[ 2 ],降低出口商收益。因此,出口商希望通过签订双边合约(Bilateral Contracts)以明确双方相对固定的收益及交易数量。第二,双边合约下进口商无法实现内部化,出口商可以通过与那些相互竞争的进口商签订共同合约(Joint Contracts)以限定价格或者向消费者提高价格,并据此获得更高收益。
这里的双边合约是进出口双方基于具体交易情况签订的,内容仅涉及买卖双方。而共同合约分两种情况:一是进出口双方基于长期或深度广泛合作而签订的合约;二是把其他(包括可能的)所有相关利益方均纳入合约范围,以实现整体及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合约。共同合约中各方的投资属特定关系型投资,若出现违约,特定知识会被第三方盗用,并因此使不同合约模式下贸易自由化对出口商利益产生差异化影响,进而导致出口商很难在双边合约和共同合约之间选择。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交易成本降低意味着进口商会放弃违约及可能带来的高收益,此时出口商更愿意討价还价,通过签订共同合约以减少交易不确定性。这种倾向于共同合约的选择必将产生较高价格,把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收益限定在合约确定的交易框架之内,其代价是消费者福利的减少,即“合约选择效应”。本文将进出口商之间的合约选择行为纳入标准贸易模型,试图探究贸易自由化如何影响进出口商之间的合约选择,进而影响贸易利益在进口国国内消费者、进口商和外国出口商之间的分配。
二、文献综述
贸易利益获取及分配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随着贸易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对贸易自由化效应的研究更加丰富。目前,在贸易自由化对进口国的影响方面,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并从消费者福利、生产效率、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
消费者福利是消费价格、数量及商品多样性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对贸易自由化福利效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影响进口产品多样性。阿克洛基斯等(Arkolakis et al)[ 3 ]基于垄断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把产品多样性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并利用1986—1992年间哥斯达黎加的贸易数据,分析贸易自由化对进口产品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增加了产品多样性,但因进口产品多样性数量较少而使其对消费者福利增长的贡献较小。谢等(Hsieh et al)[ 4 ]对传统贸易效应提出了挑战,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进口产品多样性和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并以签署美—加自贸协定解释了加拿大的贸易利益如何受损。
第二,贸易自由化通过多渠道影响进口国消费价格。主流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的最终结果是降低进口国消费价格,中间品贸易能为国内企业提供质量高、价格低的新投入品,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由中间品进口引起的国内消费价格变化完全取决于生产增加值分布以及中间品进口生产企业在国内的使用份额。布劳姆等(Blaum et al)[ 5 ]以法国的进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如果没有中间品进口,法国制造品的消费价格会提高27%。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很难有效降低进口国消费价格,但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各不相同。如拉夫和施密特(Raff & Schmitt)[ 1 ]运用垄断贸易和零售模型分析后认为,降低的交易成本很少传递到国内被消费者享有,进口商行为决定了贸易政策影响国内价格的程度。实证研究发现,贸易自由化会因纵向约束降低消费者福利。马利克和玛吉士(Mallick & Marques)[ 6 ]发现,在印度实行贸易自由化的1991年,降低关税很少通过进口价格传递到国内。德·洛克尔等(De Loecker et al)[ 7 ]的估计表明,从平均水平上看,尽管进口关税税率下降了62%,但进口商出厂价仅下降18%,这是因为印度进口商并没有把这种贸易成本下降的福利让渡给国内消费者。劳伦斯和撒克逊郝斯(Lawrence & Saxonhouse)[ 8 ]对日本早期进口数据研究后发现,国内综合性大企业的出现与进口的渗透程度不高有关,建议降低公司进口的抑制效应,增强市场的力量。
第三,从微观层面探讨贸易自由化对进出口商交易关系的影响。安特拉斯和卡斯丁诺特(An tras & Costinot)[ 9 ]把调解引入标准李嘉图贸易模型,分析进出口商之间的匹配机理,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劳奇和沃森(Rauch & Waston)[ 10 ]也做了类似研究。布拉姆等(Blum et al)[ 11-12 ]分析了智利和哥伦比亚以及阿根廷和智利间进出口商配对交易的特征及其对贸易利益分配的影响,而伊顿等(Eaton et al)[ 13 ]则探究了哥伦比亚出口和美国进口间的特定关系。卡巴洛等(Carballo et al)[ 14 ]和伯纳德等(Bernard et al)[ 15 ]则运用进出口商间的匹配数据研究了买方在公司层面贸易流量中的作用。
显然,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会存在国家间差异。卡琳多等(Caliendo et al)[ 16 ]把1990—2010年间189个国家、15个产业部门的贸易数据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后发现,相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贸易自由化对公司进入发达经济体的影响更大,超过90%的贸易利益源于最惠国关税税率(MFN)的关税削减。相对于某些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会在迈向完全自由贸易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历维辰克和张(Levchenko & Zhang)[ 17 ]运用多部门李嘉图贸易模型,分析了欧洲一体化的福利差异化效应以及比较优势在福利获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21世纪以来西欧在一体化过程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平均增速低于东欧,比较优势与西欧相似国家的贸易利益增速较小,而具有更多技术性比较优势的国家则获益更多。卡斯特尼等(Castel lani et al)[ 18 ]与马尔斯和皮苏(Muuls & Pisu)[ 19 ]也各自用意大利和比利时的数据证明了不同进口商行为对进口国贸易利益带来的差异化影响。
贸易自由化对进口国生产的影响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间品进口。哈尔彭等(Halpern et al)[ 20 ]研究发现,若匈牙利的中间品全部进口,其生产效率会提高12%。阿米提和克宁斯(Amiti & Konings)[ 21 ]认为,降低最终品和中间品进口关税分别通过引入竞争和学习效应、产品多样性及质量提升来提高进口国生产效率。通过对印度尼西亚1991—2001年企业进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中间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低10%,其进口商生产效率将提高12%,最终品进口税率的降低则会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两倍。阿米提等(Amiti et al)[ 22 ]研究中国加入WTO前后中美贸易数据后发现,2000—2006年间中国贸易的迅速增长使美国生产价格指数下降了7.6%,其间美国制成品价格指数的下降至少2/3源于中国降低中间品进口关税。第二,企业经营行为。巴丁格(Badinger)[ 23 ]发现,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使生产商利润整体下降,但有几个制造业产业和服务业的利润却有所上升,这是源于产业内部企业间合作带来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和经营规模扩大。第三,技术创新。鲍勒(Boler et al)等[ 24 ]把中间品进口引入研发内生增长模型后发现,挪威中间品进口的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研发投资和技术改进。毛其淋和许家云[ 25-26 ]利用中国中间品进口数据也得出了与鲍勒等相似的结论。李平和姜丽[ 27 ]将贸易自由化纳入国际研发溢出模型,研究中间品进口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把贸易自由化的技術创新效应分为激励效应、研发资本效应和人力资本激励效应。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从理论、实践、研究方法和视角上为探索贸易自由化对贸易利益的分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但是,现有研究仍有值得改进和拓展的地方,如研究中国不断深入的对外开放实践对国内福利变化的相关文献相比其他国家明显不足,特别是随着合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来自微观层面进出口商之间的合约行为将直接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本文希望就此做一些积极的尝试。
三、合约选择效应模型
本文以进口国消费者、进口商、出口商为研究对象,把进出口双方之间的合约选择引入梅勒兹(Melitz)[ 28 ]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分析在合约选择模式变化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对进口国的影响。假设有本国和外国,外国商品x出口到本国,x为中间投入品,进口商将对产品进一步加工后销售给本国消费者,出口商不能直接出售给本国消费者。鉴于x为差异化商品,因此本国进口商具有差异性,同时消费者偏好也不同。
(一)合约选择行为
参考克鲁格曼(Krugman)[ 29 ]的研究,假设出口商市场为垄断竞争市场,每个出口商c提供一个差异化商品,其出口成本为fx,生产函数为x(i)=l(i)/c(i),c(i)为单位生产成本,l(i)为生产效率,按照梅勒兹[ 28 ]的研究,出口商的单位生产成本及生产效率不同。每个出口商均面临进口商的连续集合,Gd∈[dmin,dmax]。
进口商d的生产函数为y=x(c)/τd,x(c)为进口的中间品,τ为进口成本,贸易自由化意味着τ降低。1 d为进口商生产效率,1/τd为进口商对中间品c的转化率。若m(c)为出口商的要价,则进口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τm(c)d。
对消费者来说,假设最终产品为i,ij是产品i的第j种中间品,消费者对i的消费偏好服从标准不变替代弹性(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函数:
由此可知,双重边际效应使得匿名市场无法实现进出口双方的利润最大化。此时,参考霍恩和沃林斯基(Horn & Wolinsky)[ 30 ]的研究,双方应按纳什均衡分割利润,利润额由进口方对出口方的总支付金额决定。若通过双边合约规定最终交易数量和总金额(qcd和Tcd),出口商则不再仅仅关注交易单价,最终交易数量也成为影响双边利润的重要因素。可见,双边合约能较好地克服双重边际效应,提高交易数量,降低最终销售价格。
虽然双边合约能克服双重边际效应,但同时还存在进口商之间因生意窃取(Business Stealing)而产生的外部性。尽管出口商会提供旨在解决外部性的合约,其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阻止进口商接受这种合约,并因此影响共同利润的最大化。为克服这一问题,出口商会承诺限制其销量,与所有进口商形成共同合约③[ 31-32 ],以保持较高的最终销售价格。与双边合约一样,共同合约下各方会商定具体交易数量和支付金额,但此时出口商总销售数量qc也会在合同中约定,而不仅仅是不同双边合约的交易数量。共同合约可通过各种方法履行,如垂直一体化,通过各方利益结盟以减少出口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参与一体化的各方以内部化的方式解决生意窃取问题,使各方利润最大化。此时,进口国市场的销量会减少,价格会提高。
(二)合约的价格效应
最后关注进口数量。贸易自由化影响每种合约模式下的进口数量。基于直接和间接贸易成本效应,同一种合约模式下进口数量的变化源于产品多样性的增加,如相关产品。此外,与不进行合约模式转换相比,从匿名市场转换为双边合约时进口商会获得相对更高的利润,并增加进口数量。由于生意窃取效应被内部化为该商品的进口商,从双边合约转换为共同合约时的进口数量会相对下降。由此不难证明,在多种商品同时进口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在带来各单一产品进口数量减少的同时,进口品种也会减少。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本文拟使用海关数据预测贸易自由化之后商品进口价格提高、交易数量和品种减少。虽然价格提高可能是质量改进的结果,但同时考虑交易数量和质量的情况,目前只有巴勒(Baller)[ 33 ]曾研究过,他按不同方法将进口数量和质量组合在一起,认为如果质量改进的同时有规模经济效应,则标准贸易模型可预测,进口数量会增加。本文重点是关注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暂不考虑质量改进的情况。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根据理论分析,贸易自由化的合约选择效应增加了出口商的利润份额和选择共同合约的可能性,因此贸易自由化将会提高价格,减少每种商品的交易数量,并减少交易品种。中韩自由贸易区是截至目前中国对外洽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其建设最终目标是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比例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 34 ]。不仅如此,两国还不断通过深度的产业合作(如建设产业园区、召开产业峰会)来推动自贸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对于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起到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部分运用自贸协定签署后中國从韩国的进口数据实证检验贸易自由化与三个预测指标间的关系,使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2015年12月20日自贸协定生效后立即进行第一次降税,2016年1月1日启动第二次降税。关税减让以2012年为基准,中方最终实现零关税的产品为税目数的90%,进口额的85%;韩方最终实现零关税的产品为税目数的92%,进口额的91%。中国前两次降税共涉及全部税目92%的产品,20%的产品实现零关税。2012—2016年间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金额分别为1 687.38亿美元、1 830.73亿美元、1 901.09亿美元、1 745.06亿美元、1 589.75亿美元,2014年以后进口额呈现下降趋势。此外,五年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六位数HS商品种类数分别为3 025、2 471、3 259、2 610和2 493种,总体呈减少趋势,特别是2015年和2016年。因此,交易品种减少已得到证实,下面模型(1)中只包含进口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④:
在数据选取上,本文以2012—2016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470种商品构成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由于中韩自贸协定于2012年启动谈判且关税减让以2012年为参考标准,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1日实施了覆盖面较大的两次减税,因此面板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12—2016年。尽管HS编码会随时间推移而有所调整,但商品六位数编码不会改变,因此,本文选取的是这五年间编码没有调整且年度进口额大于100万美元的HS六位数商品。由于海关数据庞杂,这里排除某些特殊商品,如第97章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第98章特殊交易品,第99章其他未分类产品以及部分未显示交易数量的商品,选取470个HS六位数编码商品作为截面数据,五年间这些商品占中国从韩国进口额的比重均在70%左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从数据来源看,各类商品进口交易总额、交易数量方面的数据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进口价格用交易总额与数量相除得到。此外,大部分关税税率数据来自于WTO关税数据库(Consolidated Tariff Schedules Da tabase)。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涉及关税减让的数据来源于我国商务部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由于对外公布的是HS八位数编码商品的税率数据,六位数编码商品的关税减让数据由八位数据平均而得。合约制度指标来自于世界银行2013—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执行合同指标的前沿距离(Distance to Frontier,DTF)值,DTF值越大,说明合约制度环境越好。
(二)实证结果分析
模型(1)中的因变量Dit取值为0或1,因此属于定性响应回归模型(Qualitative Response Regres sion Models)。为准确分析贸易自由化对进口价格提高及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逻辑方法展开研究。此时,模型(1)改进为:
其中,Pit表示交易价格提高且进口数量减少的概率,其他变量的含义与模型(1)相同。
对于面板数据,首先需要在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选择。对模型(1)进行固定效应回归时F= 2.16,对应的P=0.002,固定效应回归显著优于混合回归,进行Hausman检验时的P=0.000 1,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这也再次证明模型(1)中加入αi是合理的。
表1显示了对模型(2)进行回归的结果。首先,第1~4列的β<0,符合假设,说明享受了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关税优惠的出口商更有可能提高其销售价格并降低销售数量,即贸易自由化并没有提高进口国消费者福利,而是相反。在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出口商而言,两个组合变量的系数会降低35.4%,说明对选定的样本而言,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使得出口商提高其售价同时降低交易数量的可能性为35.4%。
其次,改善合约制度质量能间接增进进口国消费者福利。从第2列开始加入了反映合约制度的变量或者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交互项。由第2列可知,制度质量的系数为正,说明在本文分析框架内制度环境优化无法直接增进消费者福利。但是,第2列β系数的绝对值较第1列有所降低,说明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合约制度质量的提高影响出口商提高交易价格并降低销售数量的可能性减少,即制度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高,但这种影响是通过进出口商间的交易行为展开的,即制度质量间接作用于消费者福利的提高。加入制度质量与Agrt的交互项后,β系数大幅度降低,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此时交互项的系数为负,说明签署自贸协定后制度质量改善能增进消费者福利。第4列加入制度质量与Cuti的交互项后,β系数降低幅度比第3列更大,说明关税削减及合约制度改善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于消费者福利的增加⑤。第5和第6列分别加入制度质量与Agrt Cuti以及与Agrt和Cuti的交互项后,系数依然为负,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不显著。不过此时制度质量和相关变量的交互项系数为负,说明对消费者福利的积极影响均通过合约制度展开。
最后,表1最后一行反映各解释变量的边际效应,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关税削减1%使出口商提高交易价格并减少交易数量的可能性(即消费者福利减少)提高6.5%,加入合约制度变量后,这一可能性降低为6.3%,此时制度环境改善带来消费者福利增加的概率为2.4%,而加入制度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的交互项后,这些交互项边际效应的系数很小但为正,说明制度质量改善的同时,关税削减是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改善的。
(三)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以上结果,这里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以中美贸易为例,检验中国在多边贸易框架下的MFN削减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中国每年会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履行“入世”承诺等因素调整MFN税率。表2前3列运用2012—2016年税率下降较明显的290种商品对模型(2)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第1和第2列的ΔMFNit系数显著为负,加入反映合约制度的变量后系数值降低,且制度变量的系数为正,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前面分析的可靠性。同时,加入制度变量和ΔMFNit的交叉项后,虽然结果不显著,但ΔMFNit的系数小于0,符合假设,且合约制度质量与ΔMFNit的交互项系数也为负,说明关税税率削减的同时制度环境的改善也是有利于消费者福利提高的。第二,中澳自贸协定与中韩自贸协定同时期签署生效且在研究时段内均实施了明显降税,但涉及商品不同。表2后三列选取412个HS六位编码商品对贸易自由化影响进口交易价格和数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证分析是稳健的。
五、结论
本文把进出口商之间的合约选择行为引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理论及实证层面验证了进出口之间的合约选择行为如何影响贸易利益在进口商、进口国消费者及出口商之间的分配。匿名市场交易产生的双重边际效应可通过进出口商之间签订双边合约得以解决,并产生较低的交易价格和较高的利润。但是,双边合约条件下进口商之间的生意窃取效应却使得交易较难持续。此时,出口商愿意与进口商签订共同合约,将贸易利益限定在进出口商的合作框架之内,通过特定关系型投资和内部化减少生意窃取效应。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降低交易成本会提高出口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其相对于进口商来说享有更多利润,所以出口商更愿意采用共同合约。此时,出口商更有可能提高交易价格,减少交易数量,当然这是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
从实证层面上看,本文基于逻辑模型和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后中国的进口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中韩双边贸易自由化促使韓国出口商有动力提高交易价格并减少交易数量,这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意味着福利减少。加入合约制度变量及其与其他变量的交互项后,消费者福利减少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因此,在关注贸易自由化对一个国家带来整体利益的同时,各国政府还应科学全面地评估其对国内各经济主体影响的差异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同时,还应意识到制度质量在一国对内对外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中国,合约制度环境建设不仅是制度体系完善的需要,更是为其国民谋取贸易利益的需要。
注釋:
①匿名市场交易是基于完全竞争与不合作条件下的交易行为,其价款转移和产权移交同时进行,即共时合约。若价款转移和产权移交非同时进行,交易双方都希望通过签订合约以保障履约的可靠性,如落实预防违约以及违约后的处罚措施,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或实现既定条件下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②双重边际效应,也叫双重加价。美国经济学家斯宾格勒和约瑟夫(Spengler & Joseph)在早期研究产业组织行为时发现,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制造商与分销商)存在竞争时,各自仅考虑自身利益而独立决策的产品价格会高于集中决策,这主要源于双方都通过加价来确定各自愿意接受的价格。此外,这种双重边际效应还体现为较少的交易数量。
③共同合约常常会使各方形成交叉持股现象。马丁等
(Martin et al)、穆勒斯和勒多夫(M llers & Niedorf)使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不同形式(不涉及公司的垂直一体化)的垂直限制更容易使共同利润最大化。
④考虑到在竞争环境下,进口国国内消费价格主要随进口交易价格而变化,且本文关注价格变化而非价格绝对值,因此这里用进口交易价格变化来间接反映进口国消费价格变化。
⑤签署自贸协定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RAFF H,SCHMITT N.Endogenous vertical restraints in in ternational trad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0(7):1 877-1 889.
[2]SPENGLER,JOSEPH J.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4):347-352.
[3]ARKOLAKIS C,DEMIDOVA S,KLENOW P J,RODRI GUEZ- CLARE A.Endogenous variety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2):444-450.
[4]HSIEH C T,LI N,OSSA R,YANG M J.Accounting for the new gains from trade liberalization[Z].NBER working pa per,2018.
[5]BLAUM J,LELARGE C,PETERS M.The gains from input trade in firm-based models of importing[Z].NBER working paper,2015.
[6]MALLICK S,MARQUES H.Pass through of exchange rate and tariffs into import prices of India:currency depreciation versus import liberalization[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 nomics,2008(4):765-782.
[7]DE LOECKER J,GOLDBERG P K,KHANDELWAL A K,PAVCNIK N.Prices,markups and trade reform[J]. Econometrica,2016(2):445-510.
[8]LAWRENCE R Z,SAXONHOUSE G R.Efficient or exclu sionist the import behavior of Japanese corporate groups[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311-341.
[9]ANTRAS P,COSTINOT A.Intermediated trade[J].The 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3):1 319-1 374.
[10]RAUCH J E,WASTON J.Network intermediaries in inter 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 egy,2004(1):69-93.
[11]BLUM B S,CLARO S,HORSTMANN I.Facts and figures on intermediated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2):419-423.
[12]BLUM B S,CLARO S,HORSTMANN I.Import intermedi aries and trade costs:theory and evidence[R].Toronto:Uni versity of Toronto,2012.
[13]EATON J,ESLAVA M,JINKINS D,KRIZAN C,TY BOUT J.A search and learning model of export dynamics[J]. AEA meetings,2015(8):51-86.
[14]CARBALLO J,OTTAVIANIO G I,MARTINCUS C V. The buyer margins of firms’exports[Z].CFS working pa per,2016.
[15]BERNARD A B,MOXNES A,ULLTVEIT-MOE K H. Two-sided heterogeneity and trade[Z].NBER working pa per,2014.
[16]CALIENDO L,FEENSTRA R C,ROMALIS J,TAYLOR A M.Tariff reductions,entry,and welfare:theory and evi dence for the last two decades[Z].NBER working paper,2017.
[17]LEVCHENKO A A,ZHANG J.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welfare impa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Econom ic policy,2012(72):567-602.
[18]CASTELLANI D,SERTI F,TOMASI C.Firms in interna tional trade:importers’and exporters’heterogeneity in It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World economy,2010(3):424-457.
[19]MUULS M,PISU M.Imports and export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evidence from Belgium[J].World economy,2009(5):692-734.
[20]HALPERN L,KOREN M,SZEIDL A.Imported inputs and produ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5(12):3 660-3 703.
[21]AMITI M,KONINGS J.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 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J].Ameri can economic review,2007(5):1 611-1 638.
[22]AMITI M,DAI M,FEENSTRA R C,ROMALIS J.How did China’s WTO entry benefit U.S. consumers[Z].NBER working paper,2017.
[23]BADINGER H.Has the EU’s single market programme fostered competition testing for a decrease in mark-up ra tios in EU industries[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7(4):497-519.
[24]BOLER E A,MOXNES A,ULLTVEIT-MOE K H.Tech nological change,international sourcing and the joint im pact on produ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7):589-655.
[25]毛其淋,許家云.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5(4):42-53.
[26]毛其淋,许家云.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制度环境与生产率演化[J].世界经济,2015(9):80-106.
[27]李平,姜丽.贸易自由化、中间品进口与中国技术创新——1998—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7):3-12.
[28]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 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 ca,2003(6):1 695-1 725.
[29]KRUGMAN P R.Scale economies,product differentia tion,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 view,1980(5):950-959.
[30]HORN H,WOLINSKY A.Bilateral monopolies and incen tives for merg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8(19):408-419.
[31]MARTIN S,NORMANN H T,SNYDER C M.Vertical fore closure in experimental markets[J].RAND journal of eco nomics,2001(3):466-496.
[32]M LLERS T M J,NIEDORF C.Regulation and liability of credit rating agencies - a more efficient European law [J]. European company & financial law review,2014(3):333-363.
[33]BALLER S.Product quality,market size and welfare:the ory and evidence from French exporters[R].Oxford:Univer sity of Oxford,2017.
[34]述評:从中韩自贸协定看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EB/OL].(2015-06-01)(2019-03-19).http://www.xinhua net.com/world/2015-06/01/c_1115477164.htm.
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crease Consumer Welfare
——Based on Contract Selection Behavior between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ZHANG Li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2,China)
Abstract:By introducing contract selection behavior between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eterogeneous enterprise trade,the authors analyze how does the contract selection behavior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e gains between exporters,importers and consumers in import countries. Double marginalization makes anonymous market impossible to maximize profit between importers and exporters. Although double marginalization can be overcome by the bilateral contracts,there is an externality between the importers and exporters due to the business stealing. Joint contracts can not only be aligned with the parties to reduce the competition in the final product market,but also enable the parties to solve the business stealing through the internalization by means of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r other ways,so that the profits of the parties can be maximized. At the same time,the sale amounts will be reduced in the importing country,and the price will be increased. The reduction of transaction costs caused by trade liberalization leads to the bargaining power and profitability of exporters are strengthened. Then the parties tend to choose joint contracts and limit more trade gai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oper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of profits as a whole. Now importers wi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price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by markup to consumers,and the number and variety of transactions will also be reduced. The results of LOGIT analysis by using the transaction data of the signing of China- South 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 before and after including 470 HS 6 digits commodities between 2012—2016 confirm the above conclusions,and the results of multi-angle robust analysis also support the above conclusions. For this purpose,governments should assess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for different economic entities scientif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while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benefits so as to formulate relevant domestic policies in a targeted manner. It should also be realiz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institution quality in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de liberalization;consumer welfare;contract selection;LOGIT model;free trade agre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