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一条主线,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19-09-10杨铨李叶伟
杨铨 李叶伟
摘 要: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而在高职院校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如何依托区域支柱产业对于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展深度小企合作共培共育人才,成为该专业能否办好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的“一条主线,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总结了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的《工业自动化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文件精神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全面实施“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重点课程的建设、社会服务等建设成果,打造出了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办学实力突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带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核心的整个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我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最终获得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为骨干专业。
1 专业建设研究及实践过程
1.1 成立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层次。具有校企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整个专业建设的基础。
项目获批立项后,专业建设团队联系了广西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广西平果铝业公司、珠海汉迪自动化设备公司等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有用人需求的区内外知名企业相关负责人成立了工业机器人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对这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会议,最终确定出“一条主线,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即“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二元”——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培養高素质技能人才;以专业核心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三环”——一体化课程,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顶岗实习构成三个环节,以专业核心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四阶”——人才培养“四阶段”,分基础技能培养、专项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岗位能力训练力训练四段开展,具体如图1所示。
1.2 “二元”共育,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开发工程教学模块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计了四阶递进的课程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设计中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从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群工程项目化课程模块中进行部分选择,其中工程教学模块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有企业教师与专业团队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开发而成,有效的实现了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岗位技能引入的了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培训认证体系,全面对接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同时还开设了企业课程模块,由学生到合作企业内由企业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1.3 校企共同进行 “双师”培养,共同实施教学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企业+学校”双带头人的专业建设机制,聘请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担任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曾科担任工业机器人技术企业专业负责人,让企业人员深度的参与到专业建设中,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为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构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建设双向互促“双工作站”。在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设立“所中校”和“教师工作站”,在学院的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成立“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及培训中心”和“大师工作室”,发挥教学名师和企业技能大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研究、服务社会的引领作用,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教师与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可在中心或公司的“双工作站”开展技术交流、专业建设等团队活动。
依托“教师工作站”,学院在暑假和寒假期间,共派出了6位教师到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的“教师工作站”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顶岗实践,通过企业中的实践活动,加强了老师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老师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了解了当前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新技术在企业中应用情况,老师们深深体会到“工厂中有课堂 实践中有提高”。
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讲师团队负责实施,聘请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珠海汉迪自动设备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企业与学校一起协商教学排课计划,学校教师主要讲理论知识,企业工程师讲实践操作,课堂实现了双师教学。此外安排了专业的企业课程项目,由学生去到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以及柳州市自动化科学院所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示范推广中心开展教学,由企业老师针对工程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并带领学生到真实的企业中开展现场教学,实现了课堂与工程应用以及企业车间的零距离对接。
1.4 校企共建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室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如何建设实训基地更是一个新问题,全部依靠学院的力量,显得很单薄,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采取校企联合、专业共建的模式,与世界知名机器人制造商上海发那科(FANUC)机器人公司、知名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珠海汉迪自动化设备公司、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深度合作,把企业先进技术及时引入课堂,将企业实际应用方案、项目、案例与学校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确定了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的建设构架,建设“工业机器人基础应用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技术仿真实训室”、“工业机器人汽车生产线综合应用实训室”和“工业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训室”组成的工业机器人校内实训中心。此外在柳州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建设了 工业机器人“厂中校”实训基地,获得了上海发那科(FANUC)机器人公司在我校挂牌成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FANUC机器人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并授权开展FANUC机器人程序员C的培训认证资格。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极大的提升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并且为实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基础。
1.5 产教融合,校企共同打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
与柳州市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合作,在该所2016年获批的全区“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我院“工业自动化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两大平台基础上,在我院成立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中心”,中心成立后,先后承办了2批自治区总工会举办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全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为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机器人技术能力鉴定,针对区内各有关制造业企业和单位的职工对机器人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开展培训,培训的学员包括了区内多家知名企业的技术人员,为广西智能制造产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地方区域经济及产业升级做出贡献。此外实训中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埃塞俄比亚糖业公司OMO3糖厂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糖厂码垛机器人应用培训,开展了对外技术输出及培训服务。
2 专业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1.专业对接产业办学,彰显品牌效应,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特色专业品牌效应明显,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从2015年的32人提升到了现在的182人。
2.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了“一条主线,两元共育、三环紧扣、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素质核心、能力本位、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贯穿”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用人单位滿意度高,就业率达到了97%以上,学生供不应求。
3.促进了校企合作工程项目化课程的建设,为培养对接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打下了基础。
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多个工程项目化课程,可根据合作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选择对应的模块开展教学,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应用对接的目的,达到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标准。
4.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利用实训基地承办了区总工会包括柳工、柳汽、玉柴等区内主要制造业企业职工“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培训班。
5.资源共享、示范辐射,带动了自动化专业群建设
工业机器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带动了自动化专业群在实训基地、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专业群陆续获得上级专业建设项目2项,带动了专业群建设的发展。
此外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从规模、设备先进性、生产性等在广西处于一流水平,近几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外国贵宾、泰国两仪糖业集团、全国集团化办学专家、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南南铝业公司、苍梧中等职业学校等近40多家国内外机构、企业、学校到实训基地参观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3 体会与思考
1.与代表行业领头企业全面深入合作,将现场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校企共同培养适应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2.主动为企业解决工业机器人招人难、培育难、流失快等问题,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为企业储备人才;开发符合企业要求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让学生上岗磨合期短,降低企业培养成本;通过校企共建培养基地,引企业文化进校园,以文化育人增强学生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提高岗位稳定率。
3.系部领导和专业教师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协商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待问题深入分析,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来解决。
4 结束语
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展的“一条主线,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提升了专业群整体办学实力,具有极大的研究与实践价值。
本文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二元三环四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桂工业院教学〔2017〕4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
[2] 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
[3] 廖建华,刘慧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6).
[4] 王琛.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