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9-09-10邓富钟张筱玮
邓富钟 张筱玮
摘要:文章以“正弦定理”(第1课时)为例,通过数学实验,融观察现象、合情推理于数学问题的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设置恰当问题,介绍可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式研究发现正弦定理,并完成逻辑证明。在以单元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时,始终贯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理念。
关键词: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数学实验
“正弦定理”(第1课时)完成了“正弦定理”教学设计、课件和微课程制作,在大学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课上开展了模拟授课,在合作中完成了实践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说明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平面向量及其应用”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包括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共線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以及向量的应用等学习内容,有利于养成和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学抽象素养。
本学习单元中“正弦定理”的学习内容,我们以《标准》为指导,以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以下统称“教材”)内容为素材,突出促进数学学业和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中以多元智能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以及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为理论基础。考虑到目前还没有以《标准》为指导的教材,此学习内容的设计旨在突出“数学发现学习”,采用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发现正弦定理。
依据《标准》主题三“几何与代数”,第一单元“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而依据教材第一章解三角形,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二、教学设计实施
1.教学内容分析
“正弦定理”(第1课时)选自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函数和向量知识之后,既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初中阶段“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续与拓展,更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以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中也刚刚学习过三角函数,因此学生对于本章节的知识内容不会感到陌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会有很大困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在前后知识的串联和综合运用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创设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多设置思维引导点,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3.教学目标确定
(1)从已有三角形知识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并学会应用正弦定理解决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函数、正弦定理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5)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和数学抽象素养。
4.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探究,以及两类基本问题的应用。
学习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及证明。
5.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学生活动呈现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围绕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与教学环节对应,学生在“分析任务一设计方案一解决问题一分享交流”中学习,并有实际收获。
师:我们都知道,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也就是说,在三角形的内角中,边越长,它所对的角也就越大。那么,三角形内角与其对边的这种关系是否存在一种等量关系呢?如果存在,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呢?同学们试结合已学知识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展开交流,三角形内角与其对边的这种关系会是怎样的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从以往的“大边对大角”的定性概念出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边角关系从定性到定量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有可能没办法说出准确的定量关系,但是会在学生的思维中播下一颗种子,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后续的学习。
师:研究问题常常从特殊情况入手,你们也可以试着从特殊三角形入手。
生1:在正三角形中,三边等长,三个角等值,其他三角形中没有这样的边角关系。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运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尝试从特殊三角形入手。虽然能看出一些微妙的关系,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学生可能会自发地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提出疑问,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会有怎样的关系?例如,在Rt△ABC中,∠A=30°,∠B=60°,∠C=90°,设边长分别为AB=2,BC=1,AC=3。此时,边与其对角有没有等量关系?若有,其等量关系是什么?
生2:∠B的大小是∠4的两倍,边AB也是边BC的两倍,但是∠B和∠C却不是这样的关系,因此肯定不是角与边直接的倍数关系,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
[设计意图]对于一个给定数据的三角形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边和角并没有统一的直接倍数关系,教师进一步设疑,为引出三角函数做铺垫。
问题3:某国巡逻艇A正在领海内执行巡逻任务,发现其正东处有一不明国籍的舰船B在本国领海内正以30海里/时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航行,决定向其发射预警鱼雷。已知鱼雷的速度为60海里/时,问怎样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划线部分改为该舰船朝北偏西40°方向航行,此时,我方又应该如何确定发射角度可击中敌舰?
三、设计思想解析
1.突出单元设计思想,任务化学习活动
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据《标准》要求突出单元和课时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设计情境化、任务化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指导和服务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实践性和整体性。
正弦定理是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推导出正弦定理的一般形式。
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探究过程,从特殊三角形到给定数据的三角形,再到任意的三角形,从已知到未知逐渐深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比和在对正弦定理的证明环节,教师通过提示和提问,启发学生自发思考应该采取的证明方法,使学生的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在知识结构建构初期,从特殊到一般研究了一些特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到结果,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逻辑美。
在对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及任意三角形是否符合正弦定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分别绘制了能够精确反映三角形的边、角,以及角的正弦關系的软件。数学实验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对于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不断启发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和掌握的解决问题方法,启发学生自发思考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充分分析已有的知识和手段,推理出对未知事物的有效探索方法的学习习惯。
2.运用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设计数学实验
数学教学软件多种多样,如适合高中数学教学的软件有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几何画板软件、Z+Z超级画板和Hawgent等。本节课设计中教师使用的是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其优于几何画板软件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GeoGebra动态绘图软件能够实时对三角形的角和边进行测量,结合清晰的设计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这款数学教学软件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亚特兰大学的数学教授Markus Hohenwarter于2001年设计开发的免费开源的动态数学教学软件。
3.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业评价保持一致性
本节课在对单元教学解读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完成对正弦定理发现、求证的过程。
作业与拓展学习中的问题具有层次性,逐渐深入,有利于检测学习者当前的学习水平。特别是问题3是应用题,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捕捉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经过“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正确画图,通过数学抽象,完成数学建模,通过数学运算解决问题,体现了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中学数学创新实验设计(20181006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