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多元理解 尊重独特体验
2019-09-10孙建军
孙建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验,提倡多元理解,尊重独特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寓言故事;多元理解;思维体验
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閱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寓言是一种给人启示的文学体裁,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言简意赅,具有比喻性、教育性和讽刺性。笔者发现,寓言故事除了其常规的比喻义之外,还蕴含着其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涵。下面,笔者通过三则寓言故事和拓展阅读,促进学生多元理解,发展思维体验。
一、《邯郸学步》中的人生价值
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画出“表现少年学步决心的句子”和“表现少年学步失败原因的句子”之后,学生对这些重点词、句谈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从“今天跟着这个学这样走路,明天跟着那个学那样走路”一句,理解到寓意“比喻模仿不成,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技能也丢掉了。”在拓展阅读《东施效颦》之后,笔者本以为已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名学生突然发问:难道古人只知道养成外在美吗?我认为,《悬梁刺股》中的孙敬奋发读书,努力提高内在素养,成为政治家,他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观点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思维,随后又有学生提出《闻鸡起舞》《映雪读书》《临池学书》中的古人分别通过勤练武、苦读书、恒学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内在素养,从而成为当时社会的栋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先由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来感悟寓言内容,又从外在美、内在美的角度理解寓言,不仅理解了寓言故事的本义,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换个理解角度,也许能获得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揠苗助长》中的错误方向
《揠苗助长》是一则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寓言故事。课堂教学中,学生从“巴望”“天天”“焦急”等词语感受到农夫的“急于求成”,从“终于”“往上拔”等词语感受到农夫破坏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又从“全都枯死了”明白农夫将事情搞砸的结局。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轻松理解寓意,笔者正准备布置课堂作业时,一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新感悟:从“一棵一棵”“筋疲力尽”“所有的”等词语体会到正是农夫过于努力,才使禾苗一棵也没有存活下来。如同《南辕北辙》中的人物一样,努力的方向错了,越努力,后果越严重。对于学生的新感悟,笔者组织全班学生就此进行讨论。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正是农夫过于认真、努力,没有放弃任何一棵禾苗,才有了最后的“全军覆没”。此时,笔者及时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努力的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成功就越远。一个人道德品质败坏,本领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学生听后,颇有认同感。
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抓住文中并不显眼的一些词语,加以联想、挖掘,从方向的角度感悟寓言,不仅理解了寓言的本义,而且还接受了道德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多一个理解角度,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寓言故事的内涵。
三、《鹬蚌相争》中的创新合作
在《鹬蚌相争》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鹬威胁蚌”“河蚌毫不示弱”等神态及两位主人公的对话,感受到鹬和蚌“互不相让”“两败俱伤”。通过渔夫“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明白第三方得利的容易。在拓展写话环节中,笔者给出两个话题:(1)鹬和蚌被抓住后,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2)逃脱后的鹬和蚌再次见面,会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被抓住后的鹬和蚌会后悔,会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逃脱;有的学生认为,鹬和蚌逃脱后再见面,它们会相互谦让,再次互诉逃脱的喜悦。而一名学生的发言特别有趣,他认为牢笼中的鹬和蚌会合作起来跟渔夫辩论,声讨渔夫的“不劳而获”是不道德的行为。很多学生对这名学生的说法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在鹬和蚌的合作下,渔夫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劳而获,会放了鹬和蚌。学生的这种想法虽然天真,但是不失童真,是学生天性的表现,是他们内心想法的真实表达。
本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写话活动,从合作的角度,用创新的方法,使鹬和蚌从渔夫手中逃脱,体现了学生对合作力量的认同,对创新方法的理解。由此可见,思维角度不同,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应用语文。
语文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往往也是多元的。作为教师,除了要尊重教学内容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