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于大地 达于苍穹

2019-09-10吴晶琦

艺术广角 2019年5期
关键词:鲁艺现实主义艺术家

吴晶琦

艺术总是表达着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瞬息万变或者亘古永恒的思想和情感,无法绕开的爱与哀愁,而当个人私我的情绪感念与外在的世界、民族和整个时代相融合时,个体投到历史的长河之中,个人价值才不会消失而获永恒。面对王盛烈先生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时,我们则打开了通向历史、当下与未来的的大门。

王盛烈先生是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1923年出生,青年时期赴日留学,1945年归国,加入东北青年同盟,1949年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1980年出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王盛烈先生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修养,又系统地学习了西洋绘画,具有坚实的西洋绘画根基。他将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艺术精神同西方绘画中的素描、造型方法相融合在一起,开启了现实主义美术表现形式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推动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画余的思考》这篇绘画随笔中,王盛烈说明了他选择现实主义的原因。“民族忧患,使我度过不堪回首的年代、经历过由于民族灾难所蒙受的心灵损伤,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我在艺术上做了至今的选择——现实主义。当然不能排除还有属于我自身具有的主观上的因素”。[1]王盛烈八歲时,日本在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这种来自童年时的关于民族水深火热的记忆成为他日后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内在精神动力。在几十年的创作中,王盛烈不忘初心,始终将个人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真情与爱投入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中。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所在,更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标志,艺术离开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艺术存在的价值。王盛烈先生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其作品有能够表现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历史事件的主题创作,有对勤劳朴实的劳动者赞歌,有的表现祖国大好河山,有纯真的童年时代记忆,有温情的现实生活抒怀,还有对人类自身及天人宇宙的超越之爱。而不管何种题材,王盛烈先生都是无比的真诚与真实,不仅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时代,同时真实地表现内心。“现实主义是艺术家对社会的一种真诚,是基于对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坚定性,是对人类美好愿望的自觉表露。”[2]

王盛烈先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普通劳动者,表现时代精神。“一切的历史画都应当是当代历史画。每个时代都必须有它自己的艺术家,他能表达那个时代,而且能为未来复制那个时代,当一个时代结束时,我们应该能看到一群已经表达出该时代的被称为时代代言人的画家。”[3]文如其人,绘画同样如此。王盛烈先生热爱东北的黑土大地,热爱这里的人民,他把自己对生活的真诚与对人民、国家深沉的爱倾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1957年,王盛烈在34岁时创作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经典力作《八女投江》。《八女投江》取材于东北抗日联军八名女战士顽强抵抗日军的真实故事,面对敌人的追堵,女战士们宁死不屈,英勇地投入了湍流江水。人物表情坚定无畏,画面气氛紧张、悲壮,表现出中华民族顽强抗争和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与民族意志,塑造出了民族史诗般的经典巨制。王盛烈先生在这幅作品上投入了大量心血,整整创作了8年时间,不辞辛劳地收集各种资料,经历了难以计数的一遍遍构思与草图,他凭借现实主义艺术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创作热情创作出了新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画程碑式的作品。《军民一心修水库》(1958)描绘了军民同心合力修水库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场面。《海风》(1962)中八个海岛女民兵临海而立,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耕者》(1984)画面中一个高大魁梧的老农从容稳健地耕作于大地,作品具有人生耕者的高度象征意义,表达了艺术家对人生、人性、土地与宇宙的深度思索,体现了王盛烈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艺术创作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家乡的孩子》(1984)中展现了一群纯真活泼的孩童,它是艺术家对质朴纯真童年的赞美,从中显露出王盛烈先生浓厚的平民意识。

“我们常常谈到要把握住时代精神,怎样才能把握得住呢?显然坐在书斋里,画室里是办不到的,半个世纪来的实践证明,《讲话》所指出的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完全符合艺术实践的规律。然而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浅尝辄止,朝三暮四不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种多少,收获多少。作品毫不含糊地告诉人们,你对生活投入了多少热情,做不得半点假。作为源泉,生活提供给我们无穷无尽的艺术主题,启示画家不断地发现生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4]王盛烈先生非常重视到生活中去,他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他的作品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王盛烈先生曾先后三次深入鞍钢体验生活并创作出一系列钢铁工人的作品。1959年,他带领鲁迅美术学院学生到鞍钢体验生活,师生集体创作了《鞍钢颂》组画。1979年,王盛烈先生再次到鞍钢,面对着一线工人现场写生,创作出20余幅肖像画。2001年第三次到鞍钢,以鞍钢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为素材,创作了中国画《老工人孟泰》。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王盛烈先生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确立了现实主义文艺观,建立起现实主义美学和艺术创作理念,他对以鲁艺为滥觞的现实主义艺术源流和中国现代美学的精神传统及其当下意义等诸多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思考。就美术而言,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始终处于主流,没有现实主义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经典艺术。可以说,在20世纪,是鲁艺引领并推动了全国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自1938年延安鲁艺创办以来,现实主义就是鲁艺美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在鲁艺的美术创作中占据主流位置。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再到鲁迅美术学院,一代代的鲁艺人坚守、传承现实主义传统并不断尝试新的突破。王盛烈先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艺人的现实主义之路的探索与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进行了不懈努力,对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8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现代美术思潮迅速进入到了中国,美术创作语言进入了一个多样化试验和探索的新时期。对新语言的狂热探索造成了对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的极大冲击,有部分人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老旧了甚至过时了。在这种背景下,1980年,王盛烈先生组建了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主要研究面对多元化创作形式的兴起,如何捍卫和保持现实主义创作形式。研究会后来不断扩大,吸纳了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中国画艺术家,逐步形成关东画派。作为关东画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关东画派创作理念的秉持者,他带领东北地区的画家们坚定不移地走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且不断探索东北画风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王盛烈先生对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选择自始自终都是非常自觉和明确的,凸显了一名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意识。他强调人文精神,对人生和社会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现实主义是以人为本位、为人生的艺术”。[5]王盛烈是人民艺术家,是时代的艺术家,他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情怀,他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无限地热爱与赞美,确立了王盛烈立于土地之上的坚实厚重、朴实温暖、真诚坦率、凛冽悲壮又大气磅礴、辽阔超远、直达于苍穹的空灵与超越的现实主义美学品格。他既具有思想的前瞻性与先锋性又尊重艺术规律,不断探索创新艺术语言。“现实主义不是教条,随着时间空间,主观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完善、深化、发展。”[6]王盛烈先生的现实主义创作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传承中国艺术的传统,从社会生活与艺术传统中提炼时代精神与民族艺术胆魄,塑造中国的艺术形象。

虽然,王盛烈先生一生饱经苦难,但他一生信仰真善美与时代精神,始终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歌颂,保持着对生活与艺术最诚挚的真情与热爱,保持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与深情表达。发自真诚与爱的艺术是有治愈性的,它可以治愈人们曾经的伤痛、温暖着变冷的心,让人们一点点放下、敞开。同时它又是具有鼓舞性和引领性,感染人们的心灵。

王盛烈先生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以经典的力量超越了那个时代,他对生活持有的真诚、热爱以及追求美好的人生态度,在人格魅力上和艺术上为后人树立起了一座丰碑,留下了现实主义美术的宏大叙事与日常温情的经典时刻。

注释:

[1][2][5][6]王盛烈:《画余的思考》,《耕者足迹——王盛烈纪念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3]转引自常宁生《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从卡拉瓦乔到库尔贝》,《艺术评论》,2009年第9期。

[4]王盛烈:《〈讲话〉与东北现实主义中国画》,《耕者足迹——王盛烈纪念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9页。

(责任编辑 杨 雪)

猜你喜欢

鲁艺现实主义艺术家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