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19-09-10唐应娟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

唐应娟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泸州市体育类非遗文化——搬打狮子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研究了该项目的表演方式和道具,研究结果发现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传承群体逐渐减少;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几点策略。通过对本项目的研究,给今后的学者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丰富民间民俗体育,使我国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更具有多样性,让这些非物质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搬打狮子;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139-01

1搬打狮子表演方式、道具研究

1.1搬打狮子技术动作研究

搬打狮子的表演种类:猴子爬杆、地上游狮、钻刀环、猴子翻台等10种表演,是一种具有欢乐、幽默、冒险的独特民间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分为高台狮舞、地游狮子两大部分。高台舞狮:表演者需要有较强的武功基础和高超的技艺。主要表演内容,四落井:即几张方桌面对面地脚对脚重叠,有六张或七张桌子或十几张桌子重叠,最后一张桌子脚面向天空。表演有孙悟空和沙僧,从第一张桌子上升到最高的桌子。地游狮舞包括以下表演,走桩、飙圈:即倒立的走桩,绕刀环。拳术:即包括使用各种拳击、刀和枪、棍棒、来回滚动、空中跳跃等。

1.2影响搬打狮子传承与发展的因素

1.2.1传承群体逐渐减少

从走访调查情况来看,搬打狮子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年岁已高,搬打狮子属于杂技技艺的体育类非遗文化,需要强壮的身体来完成该表演,随着传承人年龄的增长,而该项目没有人来学习继承,就很有可能会濒临灭绝。

1.2.2因项目自身特点而发展受限

搬打狮子属于技艺类,特点是强度大、动作复杂、难度系数高。需要表演者有过硬的功底;使用的器材比较复杂,制作和操作不简单,对狮子头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耗时也比较长,导致传承人的积极性逐渐消失。

1.2.3政府对搬打狮子项目的保护程度不够

我国政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申报上有一定的制约,体育部门很少会参与,影响力不够,导致搬打狮子缺乏应有的价值和地位,最终导致对该文化未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对此实施保护工作很难。

1.2.4社会参与度低

随国务院提出全民健身概念后,大众参与体育更加群众性和民主性,但更多数人更热衷于广场舞、健身房健身和跑步等体育活动,忘记了民间民俗传统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达到健身、锻炼的效果,就如泸州市纳溪区的搬打狮子项目,流传于附近乡镇以及它只在重大节日才表演,使得民众对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很少,这样对搬打狮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1.2.5理论研究缺乏

在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工作中,要从理论研究开始。但从网上检索“泸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除了国家级的2个項目(泸县雨坛彩龙、古蔺花灯)的研究比较多,对“搬打狮子”的学术研究寥寥无几。

2泸州市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

2.1政府的大力支持,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随着时代和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泸州市的体育项目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许多体育非传统项目的继承者逐渐缺失,最终导致项目的灭亡。政府部门应通过发行非遗文化杂志传播非物质文化教育知识。充分认识体育非遗的价值,落实相关法律制度和规则条例,实施政策与经费上对泸州市体育非遗的大力支持,促使人们积极地去保护和传承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从思想意识和观念上认识保护到转变为行动上的保护和传承。

2.2实施“体育非遗文化进校园计划”

在现有教育政策背景下,在学校开展体育类非遗文化的传授,是一项强有力的举措。在学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全面系统地讲解传授体育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2.3结合泸州市民俗节日,传承体育非遗文化

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来看,地区不同,非遗文化的组织形式和样式也不相同。民间体育活动通常与泸州市纳溪区的元宵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的庆祝活动同时进行,为节日增添气氛的同时,人们也可以认识到在参与活动中,泸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要求公众树立与泸州非遗传统文化认同感。

3结论

结合纳溪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饮食习惯,引出当地的舞狮活动,成为在重大节日或庆典上的表演项目之一,也给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通过政府组织对搬打狮子技术动作、表演方式和情节设置等包装,搬打狮子融入现代元素和思维表达,达到搬打狮子所呈现出欢乐、冒险的独特民间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增强了其观赏和娱乐价值。泸州市体育非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对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保护泸州市民俗体育文化多样性,增强泸州市体育非遗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体育与科学.2007(6).

[2]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评述[J].贵州民俗研究.2011(3):93-98.

[3]伍娟.《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0.

[4]倪依克.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

[5]张宏宇.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和保护[J].北京体育大学.2006.(29)1319-1321.

[6]孙昊亮.《论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2009.

[7]钟秉枢.“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培养”热点问题专题学术总结[J].运动.2012(01):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