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2019-09-10朱玉林
朱玉林
摘 要:美术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而言,教师需要不断追求教学优化,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强化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美术的魅力。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而且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放松,进而更好地进行学习。众所周知,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多,学习压力增大,在紧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放松和减压,而美术教学正好有此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高中美术教学优化,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忘记压力与烦恼,专注于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创造。如此一来,学生的美术素养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更加积极,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高中美术教学优化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理论教学重基础
美术理论教学需要注重基础,只有基础牢靠,学生的美术能力才能得到稳固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时,可以从方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美术基础教学的优化。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致不高,总觉得理论内容都是枯燥无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的美术理论内容的教学方式时,应当增加其趣味性,同时,教师可以在美术理论知识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让枯燥的理论知识趣味盎然起来。
例如:在进行《陶器》的基础知识教学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鉴别真伪的游戏。具体来说 在古玩市场上,有很多陶器是仿的,仿造工艺很高,对陶器不熟悉的人很难辨别真假。因此,我给学生设定了一个鉴宝专家的身份,并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几组陶器的图片,每组图片上都有两件看起来一模一样的陶器,但也只是看起来一样,其实是一真一假,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判断真假。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和角色设定,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因为对瓷器不了解,所以学生的鉴别基本上靠蒙。因此,在短暂的游戏结束过后,学生对瓷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瓷器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学得特别认真,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从极其细微之处看出真假。由此可见,趣味性的方式可以优化基础教学。
二、技法教学重练习
技法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俗话说百炼成钢,要想优化美术技法教学,多样化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单纯的技法练习很容易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需要让技法练习多样化起来,比如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变化与新意,从而更加积极的进行练习,既能提升学生美术技法的熟练性,又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例如:在进行《现代人物画》的教学时,学生在感叹人物画的栩栩如生和艺术技巧的同时,都有些跃跃欲试。因此,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工笔人物画的技法,这些技法只用言语来形容,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因此,我给学生设计了练习任务,并且为了提升学生的练习热情,特意给学生指定了人物,即让学生画自己的偶像。学生对自己的偶像都有着强烈的喜爱和崇拜,因此,在练习时非常积极和认真,甚至有学生表示,画不好就对不起自己的偶像。这次技法练习的效果非常好,因此,教师应当巧妙地给学生设计多种练习策略。
三、作品创作重创新
作品创作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美术能力的体现。对于高中生而言,美术创作重在创新,创新可以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作品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与创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美术创作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在进行《园林与民居》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我给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园林与民居的图片,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发出感叹。鉴于此,在基础的教学结束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课外活动。具体来说,这个活动为期一个星期,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建筑作品,可以是园林,也可以是民居,还可以是动物居所,并且,可以自己独自完成,也可以跟同学一起完成。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还需要有一定的亮点。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会给学生举办一个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进行讲解。因为有作品展示的环节,所以学生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比如有学生专门设计了一个收容流浪动物的居所,名字叫作“家”。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的综合美术能力会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艺术总能给学生带来享受与触动,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自然也能給学生带来美的体验。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美术之美,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即是多方面的教学优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美术教学的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加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邹丽娜.谈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J].艺术评鉴,2019(12):125-127.
[2]敖文静.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