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培养探究

2019-09-10李强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

[摘要]新时代培养大批高技能粮食人才,对于优化粮食人才队伍、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涉粮高职院校要扛起培养高技能粮食人才的重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传承粮食企业文化;大力开展粮食应用技术研究,为粮食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服务。

[关键词]涉粮高职院校;粮食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0538

2018年5月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指出:“实施‘人才兴粮’,完善体制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增强综合素质,对于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2年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目标,要求“在涉粮院校建立全国粮食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1  培养高技能粮食人才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教育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粮食教育得到了迅速恢复和蓬勃发展,粮食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为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高中级粮食专门人才,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的粮食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了粮食事业的蓬勃发展,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教育事业出现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粮食价格、经营和市场逐步放开,在某些人看来,粮食已不再是“特殊商品”,认为作为专门培养粮食人才的粮食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许多粮食院校改名换姓,或者与其他院校合并,原有粮食专业大多取消,即使保留的也逐渐萎缩,培养的粮食专业人才特别是大学本科以上人才,大多就职于外资粮食企业,真正进入国有粮食系统工作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原有粮食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或退休、或退养、或单干,在国有粮食企业坚守岗位的屈指可数。国有粮食企业新录用的员工大多没有粮食专业知识,造成人才断层。近年来,跨国粮商在我国建立起大批粮油加工企业和完整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国外粮商的迅猛推进,极大地挤占了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粮食人才的培养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16年10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印发的《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粮食行业百千万创新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又进一步强调实施“人才兴粮”的重要意义,提出到2022年粮食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培养4000名技师和高级技师,选拔120名技能拔尖人才,建设60个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推进“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开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可见,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新时代涉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粮食人才的方法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方向,具有导向价值;体现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层次,具有标识价值;影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士气高低,具有激励价值。必须明确粮食人才培养的目標,如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7年),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粮食工业原料、产品及相应质量标准,粮油饲料生产操作、生产检验等基本知识,具备粮油饲料生产、检验、品质控制、班组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能力,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品质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涉粮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粮食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区域粮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办学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在我国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创新了诸多人才培养模式,诸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各高职院校还结合自身办学实践,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无论怎么改革和创新,都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1-2]。

2.2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有什么样的师傅,就有什么样的徒弟。”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习近平同志也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技术技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选拔主要是从本科高校毕业生中进行的,形成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队伍选拔模式,其结果是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技能偏低,只能照本宣科。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粮食工程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粮食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在结构上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二是来自粮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即兼职教师,原则上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即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践课程由来自粮食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的办法,解决专任教师技术技能匮乏的问题。

由于粮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工作比较繁忙,企业考勤又严,难以抽身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实践课程由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的要求难以实现。对此,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出了解决办法:“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涉粮高职院校应贯彻落实并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积极从具有3年以上粮食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专业教师,以解决粮食专业教师匮乏的现状[3-5]。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安静(silence)”,即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即老师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第三重境界是“对话(dialogue)”,即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第四重境界是“批判(critical)”,即学生会对老师的讲授内容提出质疑;第五重境界是“辩论(debate)”,即学生与老师互相反驳。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同老师互相辩论[6]。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技术创新的火花,培育出“胜于蓝”的高徒。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主要应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学生技术技能的提高重在实践锻炼。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哲学理论“从做中学”。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在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反思中国自办教育以来的问题和教训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原则。培养高素质粮食技术技能人才,必须使学生“从做中学”,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2.3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传承粮食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是否扎实有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目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瓶颈。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需要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尤其是专业教学。但现实中,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十分普遍,真正能够有效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合作不多,大部分高职教学活动无企业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培养,也只涉及个别教学环节。只有逐步改变校企合而不作的状况,力争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真正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7]。

长期以来,由于高职教育过多地强调技术技能教育,忽视了专业文化建设,有人称高职教育为“文化的沙漠”。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无所作为的教育”就是指文化的熏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职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活动中的综合技能,职业素养是贯穿在整个技能活动中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比职业能力更重要。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专业文化教育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设一流的粮食专业文化对于建设一流的粮食专业非常重要,通过专业文化可化人育人,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立志终身从事所学专业,为粮食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对工匠精神形成高度认同,对粮食行业的技术技能大师形成高度崇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行为习惯。我国粮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粮食企业文化,如“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的重粮文化,“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使命文化,“宁流千滴汗,不失一粒粮”敬业文化等,这些都需要涉粮高职院校在粮食人才培养中不断传承和弘扬,结合专业建设,建设优秀的专业文化[8]。

2.4  大力开展粮食应用技术研究,为粮食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服务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职能,没有科学研究难有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没有社会服务难以体现高校的社会价值。涉粮高职院校是人才、知识、技术、技能荟萃之地,通过粮食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纽带,与粮食企业形成密切联系,理应通过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积极主动参与粮食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扩散。涉粮高职院校主动参与粮食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涉粮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不能追求“高、大、上”,要以粮食行业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从粮食生产流通一线找课题,将粮食企业难题作为科研课题。同时,涉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参与粮食企业技术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加强与粮食企业的协同创新,由高職院校教师与粮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益和效率。当前要聚焦粮油适度加工和深加工、粮食仓储、先进装备制造、高效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等方面,与粮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横向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要积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更多粮食行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为粮食企业新旧动能转化做出积极贡献[9-10]。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德州职院)1977年建校,其粮油食品专业由粮食工程技术、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3个高职专业组成。隶属山东省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的原山东省德州粮食学校所开设的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至今已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2005年整合建立德州职院后,学校始终立足山东是粮油加工业强省、德州是“中国粮油食品城”“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这一区域粮食经济发展现实,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列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特色专业。2010年该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13年学校在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列为重点支持专业进行建设。该专业以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对接粮食职业资格标准和粮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3平台+3模块”的课程体系。3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和“德能”文化素养平台,3模块包括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模块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中专业技能课程侧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技能大赛模块是对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强化提升,创新创业模块侧重学生自主创业和职业发展需求。“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及创新创业需求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学校加强与粮食企业的深度合作,先后与中粮面业(德州)有限公司等业内骨干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本教材編写、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习实训、企业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有效的合作;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创新“假期准员工”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训;与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签订“益海嘉里”订单班培养协议,由企业选派4名工程师每周到学校为学生上实训课,较好地解决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问题。

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化工基础与分析技术技能实训、机械基础实训、小麦加工技术实训、油脂制取实训、粮油品质检验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时的56.5%,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安排粮食工程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开发了小麦加工技术、油脂制取技术和粮油储藏技术等网络课程,牵头联系国内5所开设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和15家粮油骨干企业联合建设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大大增强,该专业学生呈现供不应求状况,一次性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为100%,许多毕业生成为粮食企业的骨干,实现了由充分就业向优质就业目标的转变。

如今,学校已成为国家粮食和物质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科研基地、中储粮山东分公司培训基地、山东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德州市主食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骨干单位。学校将以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努力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成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专业群,为培养高技能粮食人才贡献力量。

3  结  论

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管粮”的问题,即粮食经营管理问题,包括粮食购销、储运、检测和粮食深加工、精加工、综合利用等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业务。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有一支热爱祖国粮食事业、职业道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的高技能粮食人才队伍。培养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涉粮高职院校的肩上。涉粮高职院校要适应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对高技能粮食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培养模式并勇于实践,为培养大批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柏飞,赵广美,吕德中,等.新时代“人才兴粮”战略实施进程中“粮工巧匠”培养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9.

[2]唐柏飞,赵广美,吕德中,等.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形势下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粮食经济,2018(3):35-40.

[3]张书冬,曾位强.对培养新时代粮食人才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8(1):4-11.

[4]夏明敬.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食品,2017(19):31-33.

[5]赵霞,赵一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质量保障机制探究——以粮食行业博士人才培养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1):154-156.

[6]邬大光.大学人才培养须走出自己的路[N].光明日报,2018-06-19(13).

[7]严哲辉.从行业教育到企业教育——谈粮食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J].粮食科技与经济,1998(S1):37-38.

[8]焦扬.四川省粮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9]陆德山.构建人才高地,实储粮基础——县域粮食收储企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5(4):8-9+32.

[10]谭晓燕,国娜.粮食产业链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的研究[J].黑龙江粮食,2014(12):21-23.

收稿日期:2019-05-10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建设路径研究”(2017108)。

作者简介:李强,男,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