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09-10徐琤颖赵相宾王亚平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徐琤颖 赵相宾 王亚平

摘  要:结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路径、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双元合作、教学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块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服务区域、校企融合、模块课程、实践导向、复合高能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业已运行三年,效果明显,可以为其他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19)05-010-05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工程技术教育,并通过职业素质培训,使其成为在某个技术领域既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高等院校。[1]教育部2015年11月批复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规格是:(1)能够独立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2)能够与团队合作进行科研与技术项目开发;(3)能够对新方法和新工艺进行学习引进、优化和使用。笔者结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本科专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天津为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落实“一基地三区”建设目标,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建设任务,对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方面的人才培养高度重视。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使整体工业领域获得提升的前提保障,所培养的毕业生应是具有所学专业专门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一线工程师水平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从事产品项目开发、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简单设计、生产加工、装配和维修保养等工作,成为各种类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人员。[2]自动化本科专业立足于服务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具有现代化生产过程的智能制造相关行业企业,以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及智能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调试、生产维护、运行管理、改造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相关的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成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举,软(件)硬(件)兼施”等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

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调整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目标转变,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新要求。[3]构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自动化专业面向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工厂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基于“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原则,着眼区域经济岗位人才需求,着力体现实践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实行工程实践四年不断线,对接产业、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职业资格取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善于合作交流,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能进行新方法和新工艺应用,具有跨专业的职业行动能力,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自动化专业的构建借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近30年对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養、四年工程实践不断线人才培养体系;采用课程项目化、师资双师型、教学环境理实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强调控制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电子电气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系统控制与运行管理能力相结合,培养具有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在现有的实践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了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师、教学环境、实习要求以及实验实训设备配备等教学标准。自动化专业始终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大胆突破、努力创新,从“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校企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的课程建设体系,“进行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的创新学习形式。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4]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创新“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结合我国国情,改变以往由学校单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从岗位出发,人才培养与企业深度融合,系统设计“认知实践、生产实践、工程实践、企业定制实践”系列企业实践环节,构建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使学生逐渐成长为现场自动化工程师。

2.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将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从学历教育角度出发,按照《自动化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要求构建专业理论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从职业岗位角度出发,分析自动化专业所从事的典型岗位工作内容,以职业岗位中做什么展开课程内容设计,以怎么做进行课堂教学,即以职业为主线,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应用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3.践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模式符合技术技能学习规律,在技术技能学习中具有明显优势。[5]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实践为主导,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该专业教师经过长期与德国专家教学研究的积累,与德国学校之间交流互访,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主线、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强化了理论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4.强化“第二课堂”学习形式

我们不仅要追求有深度的第一课堂、也要努力打造有温度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最大限度的覆盖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尤其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以第三、第四、第五学期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延伸设计创新课程,创新课程在第二课堂完成,创新课程由工程实践项目课程组教师团队共同指导,整个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引导,带领学生展开工程技术应用和开发实践,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关键核心能力。

四、探索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深谙中德两国的制造业现状,正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实践,全力推进工业4.0与智能制造从理念转为现实。[6]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专业面向行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探索与德国菲尼克斯电气公司成立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鉴于行业学院需要兼顾学校、企业、行业、政府等不同的特点、要求和标准,必须在教学运行中保持合作各方通力配合,所以需要行业学院在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满足教学的正常运行。

1.共同构建运行机制

有效的组织结构是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应成立行业学院理事会和下设沟通机构,并明确各机构的职能。行(企)业作为重要的合作方,对学院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等重大发展战略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在該类治理模式中,学生可以提前感受企业管理环境,融入时间工作氛围,培养对岗位和技术的热爱,提升终身发展的可能性。

2.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将行(企)业标准、培养方式与途径等通过共同参与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课程、实践和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以适应行(企)业标准和需求。对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模式和行(企)业独有的特色课程要进行系统调整,全面融入。这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到的要求,也是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动化团队工作的实践,通过该种突进,提高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要改变以往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所组成的教学团队“松散”结合方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适切性和有效性。课程实施中更容易实行模块化教学,校内教师主导理论教学,企业导师主导技术实践教学,并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增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度、粘度,达到1+1>2的效果。

4.共同组织项目研发

充分发挥合作各方资源优势,通过科研合作、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突出行业学院中学校较强的科技服务能力,满足企业对技术升级需求,实现需求互补。同时提高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学校教师参与企业产品改造和技术升级过程之中,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也为学校创造了技术服务收入,锻炼了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增强了教学动能。

五、专业建设主要思路及举措

1.聚焦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挖掘专业办学特色

进一步聚焦天津市和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加快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导向,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由校企合作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离开企业很难培养出来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自动化专业一直在深入研究和实践如何与企业加强联系,让企业深入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计划、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施双元计划,根据企业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充分服务企业。

3.通过引进和培养并进的原则,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7]师资队伍水平是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我校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发挥科研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在汇聚优秀人才、培育学术梯队、实现重大成果等方面的聚集效应。同时注重培育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优秀青年学术骨干、为未来学科领军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教育技能培训、完善师带徒培养制度,通过设立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项目等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环境条件。近年来自动化专业从军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大型企业引进新教师10多人,增强了学院师资队伍力量,保障了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

4.搭建合作创新平台,建设高质量课程

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中的落实就是课程转化问题,[8]因此,高质量的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通过智能制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瞄准世界一流,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聚焦工业发展,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加强各层次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双创平台”建设,对接经济社会主战场,推动人才精准培养;通过“智能装备运动控制技术应用”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服务企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通过“天津市智能设备运动控制系统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建设,创新社会服务机制。规划到 2022年,建设完善中高本硕有效衔接的应用技术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使专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琤颖,王亚平.大数据时代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改革实践研究——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86.

[2]吕燕.工业自动化运动控制技术的运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9):109-110.

[3]张冬,郭娜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3):85-91.

[4]白维,孟庆瑜.荷兰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81-85.

[5]Pablo Mu?觡oz, MarMa D. R-Moreno, David F. Barrero, Fernando Ropero. MoBAr: a Hierarchical Action-Oriented Autonomous Control Architecture[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2019(94):745-760.

[6]喜崇彬.菲尼克斯的“智造观”及其实践[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7):80-83.

[7]赵永勤,郎妍.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8):70-75.

[8]吕立杰,李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转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12):56-6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