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斋号,赏兰亭

2019-09-10成向锋高建春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书法传统文化

成向锋 高建春

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习斋号,起班名”和“赏兰亭,话书法”两个案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古老的书斋斋号文化和书法艺术,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斋号 《兰亭集序》 书法

本文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小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编号:2017L1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以下是我校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则案例。

一、习斋号,起班名

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推进新教育实验的突破口,学校倡导创建“书香班级”。由此,为班级起一个别具特色的“班名”,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增强班级凝聚力,便成了各班的“头等大事”。2019级(5)班更是溯本求源,掀起了一股“书斋斋号文化热”。全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分成了三个研究小组:第一小组研究“书斋斋号的由来”,第二小组研究“书斋斋号的作用”,第三小组研究“古今中外好斋号”。同时,在班级开展“我为班级起‘班名’”的班名征集活动。自此,“趣话书斋斋号”研究性学习正式展开。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我为班级起‘班名’”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如约而至。

首先,第一小组汇报“书斋斋号的由来”: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和封建士大夫的书斋都有一个雅致的斋号。根据记载,早在西汉时期,辞赋名家杨雄便给自己的书斋起了一个斋号——“玄斋”。及至唐宋,为书斋取名逐渐在文人及士大夫阶层流行,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称自己的书斋为“老学庵”。到了明清,斋号文化更是盛极一时,如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为“潜研堂”。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室名斋号在文化圈中依然盛传不衰,如俞平伯的书屋名为“古槐书屋”。然后,第二小组汇报“书斋斋号的作用”:书斋斋号千千万万,作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如柳亚子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别出心裁地给自己的书屋取名为“羿楼”,表明他抗日救国的决心;二是寄托自己的情感,如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徐悲鸿,把自己的新居题名为“危巢”,表达了他的爱国忧民之情;三是表明自己的愿望,如赵朴初的书斋名为“无尽意斋”,表明了他“报众生恩的心意无有穷尽”的愿望;四是揭示当时的文化风尚,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得金农新书“梅花诗屋”斋额,视为珍宝,并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梅花诗屋”。接着,第三小组汇报“古今中外好斋号”: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古今中外好斋号不胜枚举: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斋名为“宝晋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书房名为“聊斋”,剧作家夏衍命其居室名为“蜗楼”,诗人袁鹰为其书斋取名“未了斋”,冯友兰将其北大燕南园的书斋命名为“三松堂”……最为典型的是《红楼梦》一书中公子小姐的斋号,宝玉斋号“怡红院”,黛玉斋号“潇湘馆”,宝钗斋号“蘅芜苑”,李纨斋号“稻香村”……从中可见明清时期斋号文化确实盛极一时。这些精彩的汇报不仅使大家认识了书斋斋号的由来、作用和文化内涵,而且增强了他们为教室命名的认同感,激发了他们为教室命名的热情。之后,学生纷纷登台汇报自己为班级起的班名。

生我给教室取名为“听雨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教室的窗外长着一棵高大的芭蕉树,每当下雨,窗外便传来滴滴答答的雨声,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诗意。我特别喜欢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因此,把教室称作“听雨轩”比较有情趣、有意味。

生我想把教室称作“仰苏斋”。最近我读了《苏东坡传》,他的勤奋好学,他的乐观豁达,他的诗文书画,值得我们班每一个同学学习,因此我给教室取名为“仰苏斋”,表达对苏东坡的景仰之情。

生我想我们的教室可以叫“九风堂”。九万里风鹏正举,我们每个人都要像一只翱翔九天的大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生我想我们的教室可以有个“四美书房”的名字。读书贵在坚持,贵在实践,贵在求真,贵在得取,“四美”分别指有恒为美、躬行为美、守真为美、得趣为美。只有坚持不懈,勇于实践,求真求实,乐于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

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我们将本班教室名确定为“四美书房”。

中华传统文化既很遠,又很近。“远”是因为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忽略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让学生疏远了中华传统文化;“近”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生活,特别是国家有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调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以后,我们的吃穿住行,时时处处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染。

该教学案例从“趣”字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书斋斋号”资料,开展“趣话书斋斋号”研究性学习,领悟书斋斋号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不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有无数的瑰宝等待我们去发掘。“趣话书斋斋号”研究性学习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另外还有对联、书法、绘画等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正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弘扬。

二、赏兰亭,话书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育。《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针对五年级至六年级提出明确的目标: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了解字体的大致演变过程,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为落实这些纲领性文件,我校2013级(9)班面向全校开设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为上好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前,教师先把全班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第一小组负责搜集《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第二小组负责搜集《兰亭集序》画作,第三小组负责搜集《兰亭集序》音视频作品,第四小组负责搜集《兰亭集序》赏析材料。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六一”前夕正式对外公开展示。

首先,第一小組用PPT展示《兰亭集序》作品。他们不仅展示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以及文徵明和赵孟頫的《兰亭序》临本等,还展示了相关的影像资料。为了突出《兰亭集序》中的字善于变化的特点,他们还特写了作品中20个不同的“之”字,让大家不仅对《兰亭集序》的书法魅力叹为观止,也对第一小组搜集处理图像、制作PPT的能力深感佩服。

其次,第二小组展示搜集到的文徵明、傅抱石等绘画名家以《兰亭集序》为题材的画作。他们先后展示了文徵明的《兰亭修禊图》、傅抱石的《兰亭修禊图》、刘旦宅的《羲之换鹅图》和《右军书扇图》,每一幅画作旁还附注了这些画作的故事,使大家不仅欣赏到了有韵味的图片,还了解了图片背后的文化内涵。

接着,第三小组播放他们搜集到的《兰亭集序》影像资料。《兰亭集序》的名家范读音频,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兰亭集序》语言文字的优美;《兰亭集序》朗读视频,借助音乐、舞蹈、文字、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大家进一步感受到了《兰亭集序》的艺术美。

然后,第四小组结合王羲之原作图片,有条不紊地给大家介绍《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布局——疏密有致,浑然天成;结构——字字别意,奇峻绝妙;笔画——笔笔精到,行云流水。

最后,教师对照《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兰亭集序》,布置学生课后去收看《品读》节目——品读《兰亭集序》,进一步深化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学的能力。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兼具内容美。形式美体现在《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布局、结构和用笔之中,内容美则要通过欣赏、朗读、表演去感悟、揣摩和体会。该教学案例,课前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书法绘画作品,朗读音视频等相关材料。课中,引导学生欣赏《兰亭集序》的书法美、语言美、绘画美、诵读美和舞台表演美。大声朗读对于理解《兰亭集序》的内容美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音韵,再辅以节奏、韵律、情感,可以更好地体会兰亭自然环境的优雅和谐、与会者的雅情,体会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乐趣,进而体会作者的达观精神,凝聚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正能量。课后,引导学生收看重庆电视台《品读》节目——品读《兰亭集序》,让学生对《兰亭集序》有全方位的了解,身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久久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美的世界里。

该教学案例将书法赏析、诵读欣赏、朗读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会《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点画的精准到位,行笔的挥洒自如,结构的生动多变,章法的自然天成,气度的潇洒俊逸,帮助学生认识了中华书法的源远流长、丰厚博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 赵嵘.论室名斋号的人文及其文化内涵[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4(4).

(成向锋,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高建春,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书法传统文化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诗书画苑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绍兴风物志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