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语文中的学生人格养成
2019-09-10张炜
摘要:无论是国家、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是语文的学科任务,都强调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立足学科内涵寻找最佳的学生人格达成路径,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践行“有我”语文,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平视教材,在审美过程中认识自我,将作品人格内化为现实人格。
关键词:“有我”语文 学生人格 现实人格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在基本原则中提到“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是语文的学科任务,都强调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客体需要和语文的本体任务,最终又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予以落实。因此,立足学科内涵寻找最佳的学生人格达成路径,应当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而了解并掌握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内涵,是语文教育过程中涵养学生人格的前提。根据《人格语文论纲》,教育视域中的学生人格指向认知、审美、合作、适应、行动、创新等能力,以及珍爱真情、善待自然、独立坚强、情绪积极、道德纯洁、理想正确、科学精神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笔者近年来努力践行“有我”语文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推行人格教育,力求使人格养成成为“有我”语文的重要目标。
“有我”语文的“我”,指向学生、教师的生活体验、感受领悟、生命思考以及最终形成的个性化的知识理解。“有我”,不仅是指在课堂空间和时间中“我”的存在,更多是指课堂教学进程中融入“我”的教与学行为,包括教师以“我”的方式传递知识,学生以“我”的方式接纳知识,教学以尊重“我”的设计为前提等。“有我”语文课堂,就是在关注“生命修行”的教学思维中,教师在所授文本中融入“自我”对生活的、生命的理解,突出新课标“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理念;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和类同体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觅得“自我”,进而通过“自我”重新发现学习的意义,最终通过学习重塑自我,将作品人格内化为现实人格。
“有我”语文课堂,强调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情意结构和语文价值体系,强调作为学生个体的“我”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是学生从已有的自我到更为完善的自我的转变,其中,人格的健全完善是转变的重要指向。
一、“有我”語文,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平视教材
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接受地位,使其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是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尽管当前学生的地位已有所改观,但不难发现,我们的讨论或努力主要集中在以课程的多元满足学生的选择,以课堂的主动呈现学生的主体,淡化学校和教师的权力色彩。这固然是很大的进步,但有一点尚未彻底解决,就是学生甚至部分教师都在被束缚中“仰视”教材。这里的“仰视”,是指教材价值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隔离,诸如作品的个性化情思、风格化的艺术呈现、创作的时代背景等,都可能束缚学生,只能让其“抬头看”。如此,教材的知识体系就难以自然而平等地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而任何一项知识,只有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生发关联,才会产生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能解放了教师,但没有将学生解放出来。而“有我”语文强调通过教材,让学生寻找一个有自我痕迹的相似场景,从教材的局囿中走出来,寻求教材与自我基于生活的共鸣;强调以生活的视角平视教材,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教材,让教材成为生活的例子,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意义关联,进而升华对教材价值和作品人格的思考。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怀念红狐》一文时,结合文章“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思想,与学生讨论了一个现实话题:对待窜入校园的流浪狗,我们是应该好奇怜爱,还是应该严防死守?因为这样一个“身临其境”的生活链接,文章主旨、创作动机等文本的深层意义直接与学生认知产生共鸣。其中有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类在怀有私心的前提下对待动物,再友善也是虚伪的。这样的观点,基于教材,融于生活,锻炼品格。
二、“有我”语文,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认识自我
让学生由“美遇”到“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同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忽视审美的重要对象——自我,而习惯性地针对第三者进行审美:语文课堂的文本解析、语文测试评价的六个等级,无不指向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对自我的审美几乎为零。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这“生长”生发于学生个体,让学生以自我生长为审美对象,应该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尽管自我审美有一定的难度,但其意义重大:一是意味着学生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二是可以让学生知己长短,树立自信;三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理解周围的美,建立和谐的物我关系,树立积极的世界观。“有我”语文强调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教材,用教材升格生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始终紧扣学生的个体体验,强调“生命在场”,升格属于学生自我的价值体悟。在生活与教材、“我”与作者的审美比对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微光,或淘洗已有的杂质尘滓。我们常说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倘若其中没有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基础,所有的对话便都是虚浮的。借助对话,融入自我,学生由彼及此的心灵审美才能真正生发,人格方能健全,一切审美或教育才有意义。
笔者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女歌手》一文,要求学生分析成年后的盖尔卡人物形象特点,并探究形成原因。学生总结出“默默无言和忧郁”“眷念童年”“心怀憧憬”三个特点,并对应分析出三个原因:“孤独、单调、艰苦的童年生活留给她的心理阴影”“父亲给予的虽少但确实存在的天真快乐”“父亲在困境中的乐观坚韧,影响了盖尔卡,让她对生活永葆热爱,获益终身”。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我们的童年赋予一个怎样的现在的我?”课堂瞬时平静,学生陷入思考。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省、自信、自立、自尊的人格,并思考自己的成长与周围人的关系,进而在“生命碰撞”中学会感恩和回报。
三、“有我”语文,让学生将作品人格内化为现实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时常思考,如何将课程目标内化为学生的生长力,如何将教材的作品人格真正内化为学生人格。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对教材的认知与对现实的认知存在割裂和悖离,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无法成为他们认识现实的经验依据,文本语境下的“虚拟人”与生活环境中的“现实人”不可协调。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接受度,矮化了语文教育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有我”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将语文教学(侧重文本教学)拉回现实,淡化解题式的教学思路,使其从“技术”层面回归人性层面,让教材中的作品人格真正成为学生人格的生成因子。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让文本经验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自我经验,让学生在利用文本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文本的真实价值,对作品中的人格力量产生崇拜心理,进而有模仿的冲动,最终内化为现实人格。笔者执教钱锺书先生的《论快乐》,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为什么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学生得出“人生虽痛苦,但它始终使人抱着快乐的希望”之类的答案。据此,笔者布置了两项课后作业:一是寻找钱锺书先生生平“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的事迹;二是思考“学习的快乐与痛苦”“愿望的实现与失落”“奋斗的过程与结果”等话题的内在辩证关系,并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将其具体陈述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学生对待这项作业的热情极高,甚至将“奋斗的过程与结果”作为班级话题开展小型辩论赛。
由上所知,尽管“有我”语文并非直接作用于学生人格成长,但由于它回归了语文的育人本质,重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意义互联,事实上已化为一种对学生人格养成富有价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杰.人格语文论纲[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张炜,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南通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