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渗入海洋教育的研究
2019-09-10陈学勇
陈学勇
摘 要:加强对学生的海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破坏海洋环境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养成保护海洋环境、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以初中地理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海洋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海洋教育;教学渗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强大,我国对海洋资源进行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海洋污染情况加剧,工业、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流入了海洋中;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过度捕捞、围海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而且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给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有关部门下达了加强海洋教育的相关通知,号召全体公民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更应该接受全面的、长期的海洋教育,从学生时代就关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拓展等话题,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一、吸取海洋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教师自身具备海洋知识储备是实施海洋教育的前提,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还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相关的海洋知识并渗透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如,在准备《陆地与海洋的分布》《人类与海洋》等与海洋教育息息相关的课教学活动时,笔者利用课外资料和网络技术查找了相关的海洋知识并参加一些海洋知识宣传活动,增加了自身的知识积累;还进行了一些海洋环保活动,在亲近海洋、感受海洋魅力的过程中获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将海洋的分布面积、海洋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都纳入了教学目标中,还通过参观海洋馆、保护海洋宣传周、净化海域环境等活动实现了教学目标,渗透了海洋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業解惑,而宣传海洋教育、渗透海洋意识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海洋意识,才能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巧设地理游戏,进行海洋教育
海洋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教师采用沉闷、枯燥的讲授方式,不仅降低新知识的传递率,还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基于此,笔者在对同学进行海洋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了游戏化教学理念,寓教于乐,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海洋资源》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进一步认识到海洋对我国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为学生们带来了物产丰富、景色奇幻的海底世界的影视资料,举办了一场“海洋展览会”。结束了视频播放环节后笔者决定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找家人”,游戏规则如下:同学们需要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分类,找到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家人”。一听说要玩游戏,同学们十分兴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见此情景,笔者重新播放了一遍视频中的内容,开始了游戏环节。在热火朝天的游戏中,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的海洋知识。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视频资源,还设计了一场小游戏用以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海洋教育,值得教师同仁们借鉴。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环保意识
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化因素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如,笔者带领学生进入《人类与海洋》这一课的学习时,提出问题:人类从海洋中获取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回答鱼类、盐、石油、电力……同学们的回答令笔者十分满意并以盐的制作过程为例详细讲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亲密关系。笔者说道,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之一,你知道盐水的制作过程吗?同学们思考片刻,尝试着回答笔者的问题:海水、阳光、场地、工人。讲述完了海洋给予人类的馈赠后,笔者还讲述了人类带给海洋的伤害:污水的排放、鱼类的过度捕捞、石油的渗透让海洋失去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出现了生存危机,令大家十分动容,见此情景,笔者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假如你看到海洋上漂浮着各种旅游垃圾,你会怎么做?旨在激发学生采用实际行动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从日常生活出发,创设了多个生活情境,无论是海洋给人类的馈赠还是人类带给海洋的伤害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以提升。
综上,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教育十分有必要,这样做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学生眼界;还能激发学生环保意识,提升综合素养,实现海洋与人类关系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雪芬,董婕.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J].学理论,2013(26).
[2]申少云.中学海洋地理理念渗透与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