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话语权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建构
2019-09-10王军峰
王军峰
【内容摘要】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相关治理实践,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环境话语权的局面没有改变,不仅影响了全球环境话语体系、环境权利与义务分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不利于形成协同推进、同舟共济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此,需要在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同时,在国际传播中充分重视环境话语权的建构,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提升中国环境话语权,推动国际生态环境公平与正义。
【关 键 词】 环境传播;环境话语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环境治理
当今国际社会对话语权的重视不仅是民族自尊的需要,国家战略发展也需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①在国际传播中,关于国际话语权的研究相对较多,如国际政治话语权、国际经济话语权、国际气候话语权等,而关于生态环境领域国际话语权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实际上,环境话语权关系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内外环境和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一方面,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文明兴衰的高度,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话语权,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他们设置环境议题,塑造全球环境话语体系,主导环境权利与义务分配,不仅损害了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不利于形成协同推进、同舟共济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因此,中国需要充分重视环境话语权建设,打破西方环境话语权垄断,构建平等对话机制,维护全球生态环境公平与正义,推动全球环境问题治理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提升中国环境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广义的环境话语权,是指环境参与主体针对环境问题、环境议题进行言说并施加影响的权力,它实质上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及环境公共政策的走向,进而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①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不仅决定了社会舆论走向,也能够影响社会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出发,国际社会上的环境话语权是指通过一国力量影响国际环境议题、控制国际环境舆论走向,进而影响国际环境政策,为本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的能力。环境话语权关系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的实现,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权,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形象。
(一)环境话语权关乎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环境传播历来重视环境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传播学建构学派认为,环境议题的产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哪一种议题能够进入公众视野,哪一种议题能够得到重视、成为社会问题都是媒体建构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又会影响到环境公平与正义的实现。目前全球环境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而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没有在有关决策中得到充分反映。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环境议程更多地反映北方国家的关切,而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关切则往往很难成为国际环境事务的重要议题。②因此,一个国家通过媒体、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力量,建构环境议题,争夺环境话语权,以此主张自身的环境权益。一个国家的环境权益在没有话语权的前提下注定是难以获得保障的,而只有强有力的环境话语权才能最终影响国际舆论,进而推进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的实现。
(二)环境话语权决定国家发展权
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环境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发展权,环境话语权强的国家在国际环境治理过程中容易处于优势地位,形成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全球环境政策,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环境话语权相对较弱的国家容易为环境话语权较强的国家所影响,成为环境治理过程中的牺牲者和受害者。早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中,就确定了国家的发展权,尤其是强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在环境方面最易受到损害的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应该得到优先考虑。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依然为了发展权和发展空间进行着激烈的争夺, ①因而可以说环境话语权的争夺就是国家发展权的争夺。
当前国际社会环境话语权的格局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将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提上国际关系议程,在议程设置、环境科学研究和规则制定等方面享有话语优势;②中国的环境话语权正在增强,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国际环境议题走向;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没有环境话语权,在国际环境议题中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却被要求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对等的共同责任,这些国家的发展权受到了损害。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例,发达国家集团笼统地主张共同减排目标,试图抹杀贫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区别,将全球气候治理的负担平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头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环境问题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而环境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更好的发展。
(三)环境话语权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在西方主导环境话语权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刻意营造“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气候威胁论”等论调。例如,国内学者郭小平对《纽约时报》涉华气候变化报道的历时性研究指出,西方媒体“刻板印象”式的建构,塑造了只要发展不要环境的中国环保形象;③邓建国提出,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环境问题时有夸大污染程度、将复杂的环境议题简单化等倾向,④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而且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发展权益的实现。面对西方的攻击论调,中国应该进行坚决斗争和抵制,通过展开环境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推动环境治理等措施提升自身的环境话语权。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环境传播的主动性、主导性。
二、中国争取环境话语权的历史
中国一直重视环境话语权,而环境话语权的实现与一国的综合实力、政治地位、国际话语权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推动确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0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各国环境保护运动发展起来。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中国积极参与并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对会议提出的宣言提供了10条修改意见,其中有3条最终写进了《人类环境宣言》,另外7条也被其他条款吸收,①该会议确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重要原则。这既有助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正当要求和权益的实现,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变化谈判中的地位。②此后,在历次国际环境会议中,中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争取话语权
环境问题日益全球化、复杂化、政治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博弈的重要议题,其中牵涉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环境治理不仅是环境污染排放权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权问题。
气候问题作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类型,是各国争夺环境话语权的重要议题。目前围绕减排基准年、减排承诺方式、气温警戒线、二氧化碳浓度警戒线等指标的争论,都隐含着相关国家或主体对国际气候话语权与环境话语权的争夺。③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突出特点就是欧盟先前的强势话语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构,美国意欲重建自己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开始构建自己的话语权。④大会签订的《哥本哈根协议》本身就是不同国家争夺环境话语权的产物,是政治、经济和话语权的较量。例如,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试图将中国与美国对等起来,以“共同治理”原则取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也试图将不对等的环境治理责任转嫁给更多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国家等。对此,中国政府进行了坚决斗争,主动出击,在多个场合发声,坚决反对少数发达国家炮制的“丹麦草案”,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发展权和环境权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①这一讲话从历史、现实的角度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为国际环境治理责任的科学确定和划分,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三)中国环境话语权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承担应负的国际责任,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国际环境问题和环境议题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2014年12月,利马气候大会期间,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各个国家和集团都愿意听听中国是怎么想的,中国的态度也会影响最后的结果,这是中国软实力不断提高的体现。”② 中国在碳排放达峰值等很多承诺方面都已经站在了制高點,而中国学术界发布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进一步推广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既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治理的认可,也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发展权益,扩大了国际环境话语权的传播空间。
三、提升中国环境话语权的策略
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各国政治博弈、舆论斗争的重要议题。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增强国际传播话语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有鉴于此,应积极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参与国际环境治理,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内外两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增强中国环境话语权。
(一)积极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思想
1.传播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绿色发展理念,为中国争取国际环境话语权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思考谁将引领世界摆脱人类困境特别是环境生态危机的时候,就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认为,西方人也许应该到东方去寻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理念、“天下大同”的世界主义精神,具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无论是儒家文化的“民胞物与”、佛教的“众生平等”,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而“斧斤以时入山林”“不可竭泽而渔”的绿色发展观念,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作用。这些传统生态文明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在当前生态环境遭到工业化生产破坏的语境下,在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不断加剧、索取无度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充分挖掘并传播中国传统生态文明观念,为提升中国环境话语权寻找传统文化资源。
2.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走进新时代,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和中国生态环境存在的迫切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并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兴衰、人类文明兴衰的高度,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全人类认识环境问题重要性、治理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论断。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否拥有国际话语权,最重要的是看其主张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价值观能否正确回答当今的世界性时代课题、有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遵循了人类文明演进规律,为解决当前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将成为校正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话语体系和重要价值观。作为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理论,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将会凝聚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共识,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成为中国争取环境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3.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
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各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治理、协同治理、维护人类生态环境安全成为共同的利益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将全世界纳入同一个利益体系,各个国家成为命运休戚相关的节点。面对全球生态危机挑战,将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话语体系强大的逻辑整体观、公正的价值理念、翔实的科学依据和丰富的实证材料,来传播中国的环境观、价值观,对于打破长久以来西方主导的环境话语体系垄断,进一步树立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上的话语权,解决全球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①
(二)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当前,环境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力量博弈的重要场域,环境议题的重要性已经突破了环境科学的专业性,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并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权和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为此,要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环境话语权、塑造良好国际环境形象做好准备。例如,面对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的局势,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承担起全球环境治理的责任,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不仅塑造了良好国际形象,也为在国际环境议题中发挥自身价值、传播自身理念、增强自身环境话语权提供了契机。
同时,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还要积极争取对环境议题和问题的定义权。国际话语权生成的核心机制是定义机制,因而国际话语权实质上就是国际定义权。②谁掌握着国际环境问题的定义权,谁就切实掌握了环境话语权。为此,要主动设置国际环境议题,以国家的政治、經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及文化、媒体等软实力为支撑争夺关于环境问题的媒介话语权和科学话语权,进而赢得国际环境问题的定义权,增强环境话语权。
(三)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视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并不断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和“中国生态威胁论”等论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尽管有失偏颇,但与此同时中国环境现实状态着实令人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共进。只有切实践行生态文明战略,进一步治理与修复中国生态环境,重点解决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问题,我们才有底气、有信心反驳西方的指责,才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价值,才能为进一步增强环境话语权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维护自身权利,就需要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全球环境议题和环境治理,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积极行动争取中国环境话语权。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争取环境话语权也更有利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更有利于推动国际环境公平与正义,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林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