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李俊容
李俊容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寻求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课堂的实效性。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走进一线教师的视野,成为他们课堂授课首选的辅助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有效手段使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本文基于高中生物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求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物;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当前科技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成为高素质人才社会所需的必备技能,在现代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各学科的课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活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氛围,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让促使课堂变得更加活力四射,在多重感官刺激下促使学生有更加高涨的生物学习热情,在积极投入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内化相关理论知识,实现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行为产生的动机,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基础动力和有效支撑。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开端,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并以兴趣教学为导向,将新课内容蕴含于丰富多彩的图片或生动形象的视频之中,以通过直观方式迅速聚焦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教学《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内容,通过两个表格将组成地壳和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玉米与人体的化学元素組成等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观察两个表,自主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结合图例分析归纳得出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主要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这样,通过呈现表格数据,提出问题:地壳和细胞代表什么?玉米和人代表什么?应当如何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它们表明什么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对本课知识产生浓厚学习兴趣,通过信息技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强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繁为简,突破教学难点内容
高中生物知识点繁杂且抽象,教师利用传统的口头讲授方式将生物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利于加深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甚至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厌恶与抵触情绪。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生物概念或其他重难点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示,在动态化演示过程中弥补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知识。
比如,在教学《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课时,这节内容主要从水和无机盐这两种无机物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及两者在细胞中的作用展开学习,重难点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并能够理解结合水的概念及无机盐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关资料表格,在复习旧知识后教师可以展示某饮料的广告视频,并将最终的“解口渴,更解体渴。”这几个字呈现出来,让学生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时教师还可以呈现其他图片刺激学生视觉,并让学生在对比表格的过程中发现其不同点,教师再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回答发现和总结概念,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本课重难点知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扩充课堂教学容量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会花费时间用语言描述生物知识,这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且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导致知识分散,前后知识的联系不紧密。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在课前备课时将上课需要的图形、题目和题目的分析等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抓住契机呈现给学生,以此拓展课堂知识容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整个单元的重点内容整合在一起,针对不同小节的内容设计超链接,引导学生在回忆和反思的过程中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于其中涉及实验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明白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不仅给了学生以新颖的学习体验,而且还最大限度地扩充了课堂教学容量,更好地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课堂教学,能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优势及模拟功能促使生物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提升生物教学质量有重要推促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生物课堂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生本理念的有效推促中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何小彪.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尝试[J].中学生物学,2015,31(10):50-51.
[2]李亚龙.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生命世界,2010(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