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策略
2019-09-10段小芳刘海涛陈芬
段小芳 刘海涛 陈芬
[摘 要]“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遍。文章选取200名读者,从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阅读后是否分享等多方面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阅读现状,从而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策略:建立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移动阅读APP、线上阅读交流平台、开发名师解读APP等。呼吁读者对网络平台上的文章、书籍、视频、音频进行认真筛选、阅读;对优质的阅读内容要进行分享、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阅读不能浮于表面,要学会深入思考,把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关键词]“互联网+”;全民阅读;移动阅读APP;阅读分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9)05-0066-04
引言
互联网的发展给全民阅读带来了新的契机,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遍。
“互联网+”是在创新2.0推动下,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与多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比较优势,促进传统行业在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为传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活力[1]。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普及率达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2018年,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数字鸿沟”加快弥合;移动流量资费大幅下降,跨省“漫游”成为历史,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2]。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全民阅读需要融合“互联网+”的优势,在阅读方式、阅读模式、阅读内容推送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了解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剖析阅读者的阅读习惯,适时调整阅读策略,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3] [4]。
一、问卷调查分析
选取南通开放大学周边社区的200位居民的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一)阅读方式调查分析
85%的读者用手机阅读,30%的读者用平板电脑阅读,74%的读者用电脑阅读,42%的读者纸质阅读,5%的读者采用其他阅读方式。这表明,数字化阅读已经超过纸质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主要原因是数字化阅读资源多、查阅便捷、容易保存和携带、交流简单方便、形式丰富、生动形象。
采用手机阅读的读者,有98%的读者通过微信分享阅读,62%的读者通过QQ分享阅读,45%的读者通过移动APP阅读,40%的读者通过手机浏览器阅读,10%的读者通过其他分享阅读。这表明,微信和QQ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阅读时间调查分析
59%的阅读者选择睡前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可能是这段时间比较轻松一些,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事情比较少些,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效率比较高。28%的读者会在等车时阅读,这个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适合选择一些短小的文章或者视频进行阅读。28%的读者选择下班后进行阅读,这段时间一般会忙于做饭、接孩子放学之类的琐事,多选择视频阅读或者音频阅读。21%的读者会在吃饭时阅读,边吃饭边通过手机看一些信息,这样阅读对健康和家庭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1%的读者选择上班前阅读,这个时间比较匆忙,读者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
(三)阅读地点调查分析
55%的读者选择在单位阅读,主要原因是在单位时间长,且工作中常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和电子设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52%的读者选择在家阅读,在家阅读心情轻松愉悦一些,适合阅读专业性较强、篇幅较长的内容。9%的读者选择在图书馆阅读,这个数据还比较低,大部分人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图书馆,导致图书馆资源浪费。因此,电子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读者不需要去图书馆,却能享受到图书馆的资源。
(四)阅读后读者和他人分享交流调查分析
数据表明,67%的读者愿意和他人交流阅读内容;33%的读者不愿意和他人交流阅读内容。
愿意和他人分享交流的67%的读者中有70%的读者认为和他人交流对自己阅读内容的理解帮助较大,28%的读者认为帮助较小,2%的读者认为没有帮助。
(五)读者是否愿意和他人建立阅读小组调查分析
数据表明,72%的读者愿意建立阅读小组,8%的读者不愿意建立阅读小组,20%的读者无所谓是否建立阅读小组。
(六)读者是否期待开发“名师解读”APP调查分析
数据表明,71%的读者期待开发“名师解读”APP,2%的读者不期待開发“名师解读”APP,27%的读者无所谓是否开发“名师解读”APP。
二、“互联网+”背景下全民阅读共享空间建设策略
(一)建立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近几年,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发展迅速,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均在使用微信软件。建立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借助微信平台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有利于赢得民众的关注,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培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把阅读推广工作做到实处。这种推广包括两方面:线上和线下推广相结合。线上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读者推送优质的阅读资源,线下定期组织各种阅读活动,设置奖励,提高民众阅读的积极性。
二是采用多元化阅读形式,提高读者阅读兴趣。传统阅读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阅读基础上添加音乐、音频、视频等多种元素,使之不再局限于目光浏览,还可以听,读者在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学到知识,陶冶情操。
三是采取各种方式推广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一方面,主动邀请在图书馆阅读的读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另一方面,多组织读书活动,奖励一些小礼品引起大家对活动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微信公众号,并加入到读书活动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设置一些有奖问卷调查,调查民众关注的内容,根据民众的需求推送阅读内容,让民众真正获得需要的信息。
四是鼓励读者分享阅读内容至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分享平台,将优质的阅读内容分享到朋友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发挥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集满一定数量,可以发放一个小奖品,让全民共同加入到阅读中,体味阅读的乐趣,增长个人的见识。
(二)倡导碎片化阅读
“互联网+”背景下,阅读方式由纸质阅读变成电子设备阅读。手机、平板电脑、MP4等电子设备质量轻,方便携带,无线网络为在线阅读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学习路径。
传统理念中阅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读者静下心,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才能从读书中获取有益的知识。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人较难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和大量的阅读时间,因此,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
这些碎片化时间可以是吃饭时、等车时、上班前、下班后等。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拿起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借助互联网,在各个学习平台上阅读自己需要的内容,对自己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建立移动阅读APP
目前,市场上的移动阅读APP主要有掌阅、米读小说、七猫免费小说、QQ阅读、书旗小说等,但是这些APP以消闲娱乐为主,适合茶余饭后的浅阅读。因此,有必要建立专业性较强的移动阅读APP。
以土建大类专业为例,建筑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可以开发“建筑学习”APP,并按专业分成几个模块,包含工程造价、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工程设计等,每个模块内又有进一步细化的学习资料。建筑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建筑学习”APP自学,也可以分享给他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和建议,可以通过APP进行反馈,程序设计人员定期更新。
(四)建立线上阅读交流平台
读者进行阅读,需要建立线上阅读交流平台。以土建筑学作品为例,读者阅读完在线平台的文章和视频,结合自己的知识会有一些新的观点或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发布,其他人看到可以进行回复、探讨、相互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阅读者也可以将所学知识、自己的观点和线下的老师、学员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五)建立阅读小组
个体阅读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建立阅读小组,有利于知识的分享和传播、有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阅读小组成员可以建立一个共同的微信群或QQ群,优秀的作品共同分享,需要组织阅读活动,在群里通知。小组阅读比个体阅读效率更高,收获更多。
以阅读《建筑力学》作品为例,力学理论性较强,在阅读相关文献和视频等资料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梁构件弯矩、剪力、轴力概念的理解、计算原理,荷载的作用形式、作用位置、作用效果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遇到阅读上的困难时,需要有学员或者老师一起探讨、分析、寻找解决方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但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浅阅读,对个人的成长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将阅读内容进一步深化、体会、探讨,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阅读内容的本质。因此,需要建立学习小组,大家一起寻找优质的阅读内容,适时分享给其他学员,遇到难题,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六)开发“名师解读”APP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可以开发“名师解读”APP。读者可以在线观看名师解读的视频,遇到问题,适时提问,适时解决。通过“名师解读”APP,教师将自己的认识见解制作成视频和音频,上传到平台,供读者阅读。此外,教师可通过“名师解读”APP开通直播平台,和学员“面对面”交流,解决学员在平时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以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教授的作品为例,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这些优秀作品,需要老师进行解读,用通俗的语言把作品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以此提高读者的阅读水平。
三、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低、负能量的阅读内容。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我们所需要的内容,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未经证实的、低劣的文章借助互联网通过各种平台推送给读者,表面上看似阅读了很多东西,而真正有作用的却有限。
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处于浅阅读状态,能阅读完进行深度思考、内化,把阅读内容转化成自己知识的读者不多。这样的阅读,只能满足一时内心对信息的渴望和需求,不能将知识本身和大脑进行结合,从而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针对某些网络平台为了点击量发一些无聊的、虚假的、博眼球的文章,要对这些平台进行警告、处罚;二是读者对网络平台上的文章、书籍、视频、音频要进行筛选,不要盲目地阅读,避免造成时间、精力和金钱上的浪费;三是读者对好的阅读内容要进行分享、传播,让更多的人受益;四是閱读不能浮于表面,要学会深入思考,把阅读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五是政府、学校、各大图书馆应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阅读走进大众视野,呼吁全民阅读,并积极抵制低品质阅读内容。
[参考文献]
[1]刘静静.浅析“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求知导刊,2016(3).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8-02].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 2017_7056/201902/t20190228_70643.htm.
[3]贺霞.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段小芳,刘海涛,沈巍.“互联网+”时代全民阅读策略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作者简介]段小芳(1986-),女,江苏盐城人,南通开放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区教育、混凝土裂缝;刘海涛(1971-),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陈芬(1986-),女,江苏阜宁,南通开放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电气控制。
[责任编辑 时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