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区域活动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2019-09-10唐立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51期
关键词:培养幼儿

唐立梅

摘  要:幼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幼儿秩序感的养成对未来有着一定影响。所以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应从细节入手,赋予孩子知情权,创设整齐有序的物理环境,让“秩序”从孩子中来。教育者有恒久的耐心,不断细化深入,由点到面,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成长出来了。

关键词:培养;幼儿;秩序感

区域活动时,孩子经常在玩时忘乎所以,操作的材料随手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区域里狼藉一片。时常会有老师抱怨孩子没有好习惯。最后就导致干脆别玩了。其实,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表现。经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料的妥妥当当;而有的孩子却丢三拉四,总要老师、父母跟在后面操心。这便是最常见的“秩序感强”和“秩序感弱”的表现。

秩序感是指由幼儿内在秩序引发的,对所处环境中各事物的位置、顺序、状态以及规律的感受性,是对日常规则状态的理解与内化,同时伴随着一定主观感受的情绪体验,并通过外在的、显性的社会行为表现出来。

“秩序感”对个体来说如此重要,那么这种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强调,儿童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一直持续到5岁,在此期间以一种惊人的方式从环境中感知事物。由此可见,“秩序感”也是自小开始,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孩子秩序感从最细微处着手

俗语说:“细节决定成败。”秩序感的培养落到细微处,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

就拿托班的孩子来说,在他们还不太会照顾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了。如:午睡时,你帮他脱下衣服,告诉他,脱好的衣服放在脚边,鞋子并拢摆在床脚。他便知道,鞋子和衣服不能乱放,而是有固定位置的。小班了,幼儿渐渐学会了穿脱衣裤。这时,孩子不仅要能将鞋子、衣服放在指定位置上,还要让他们知道,午睡和起床时先脱(穿)什么,再脱(穿)什么最方便。如:先坐在床上脱鞋,再脱裤子,这也是一种“序”。及至中大班,孩子穿脱衣服已经比较灵活时,可继续增添要求。如:走入寝室(或走出寝室)第一件事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段时间的梳理以后,幼儿就会形成关于“入睡”(起床)的这种“序”。

二、培养秩序感要赋予孩子知情权

每个幼儿园都有作息时间表,为孩子制定了有规律的生活时间,这对培养孩子的秩序感是大有益处的。但在某些时候,这些规律常常会被打乱。如:突然阴雨,室外活动进行不了;或节日前编排节目时,孩子会出现骚动、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往往会说:“太兴奋了。”其实这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套“序”被打乱了,而新的“序”有没有建立起来。

给孩子知情权,给孩子透明度,是帮助他们建立新“秩序”的关键。

三、培养秩序感要给孩子创设整齐有序的物理环境

如果前面所讲的两点均属于“时间”上的“序”,而这点就是“空间”上的“序”了。

“空间的秩序”是指什么呢?

教室内,一切物品的摆放都是有固定的位置的。“数学区”“美工区”“音乐区”每个区域相对隔开,而区域内的物品也都在自己的“家”里。另外,教室内的墙饰或悬垂吊饰,也需要按规律和顺序布局。此外,每个区域可供几人玩,该区域内物品数量大致有多少,这些平常列为游戏规则的规定也是“空间秩序”的一部分。物品的摆放一旦定下之后,就不要轻易变动,给孩子固定的印象。如果有改变,要及时告诉幼儿。

小班时,可先让孩子们参观教室,了解东西摆放的位置,通过“送玩具回家”等巩固幼儿对物品摆放位置的认识;中班时,不仅让幼儿送归物品,还让孩子帮老师一道整理;到了大班时,值日生不仅送回物品,而且要整理清点。

四、培养秩序感要求教育者预先心中有数

这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前提。无论是家长或老师,在交代幼儿做事时,都要作到心中有数。即:细化要求,分步骤进行。如:让孩子把图书收拾一下,不仅仅是交代“你去把图书理齐”就行的。首先要细化:“小书归小书,大书归大书”。其次要给孩子一个操作步骤,如:先把图书都出来,然后小书和小书归在一起,大书和大书归在一起,最后将书抓起墩一下。

五、培养秩序感要让秩序从孩子中来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每个个体也都有自己内在的秩序感。过多的要求和干涉都回影响孩子自身秩序感的生发。因此,培养孩子秩序感时不能只是成人教幼儿做,而是通过和孩子的谈心、讨论,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建立自己认可的秩序。如:孩子刚从户外活动回来时,往往兴奋不已,说说闹闹,不知该做什么事情。通过和孩子讨论:进入教室應该做哪些事情?哪件先做?哪件后做?为什么?孩子经过思考后,知道了按一定的次序做事情,既节约时间又方便,而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做“好玩”的事情。由于这个“秩序”是幼儿自己认可的规则,在执行这个要求时,孩子就比较顺从,因为那是从他们自己来的。

这是一个让幼儿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下次再遇到这些事情时该如何做的过程。也就是让孩子“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六、培养孩子秩序感要求教育者有恒久的耐心

“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从一个行为到一种习惯,这中间是个漫长的过程。幼儿一次能把东西放回原位很容易,但要孩子一直把玩具归放的整整齐齐、做事细心周到则比较困难了。如果不经常提醒,幼儿很容易回到以前的“老习惯”上去。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这个习惯,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坚韧的耐心。

其实,“秩序感”从其他角度来讲,既是一种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也是一种处理事情的思路,更是一种规则意识的养成,还是一种人和事物关系的建立。

人格是个整体,各种品质间相互交叉、互相制约,又共同成长。培养幼儿一种品质时,实际上已经和其他方面通融起来。抓好一点,不断细化深入,由点及面,一个健康、有秩序的孩子就成长起来了。

参考文献:

[1]甄曼红:区域活动中进区卡的使用[J];山东教育;2007年12期

[2]但飞:解析幼儿的秩序行为;学前教育;2011年11期

猜你喜欢

培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