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
2019-09-10徐振
徐振
摘 要:在大学中开展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导向,更好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适应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成为当前我国所需要的不可多得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在高校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给予学生必要的教育指导。在当前的社会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所得,应给予学生一定的就业指导,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的教育一直实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变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成立学校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学校需要传递给学生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除了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让学生拥有智慧,更多的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保证实现学生的人生目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认识到当前教育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推广素质教育。
2、适应时代发展
目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应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综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除了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有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长治久安,更好的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国经济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大学生身上肩负着一定的重要责任,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好的社会输送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推动我国的发展。
3、缓解就业压力
在当前社会中,大学生的数量在逐渐增多,教育的普及导致家长们都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缺陷,对于学生多重视知识文化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面对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具备一定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要求。随之而来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淘汰,很多学生虽然有着必要的知识,却缺乏一定的专业素养,从而在就业的市场中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发展思维,发掘就业机会,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二、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
1、学生学习意识弱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于自己的要求,面对大学课程缺乏相应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当前大学里面的校园生活。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找不到学习的动机,自然也就不会树立一定的学习目标。很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职业情感,有的学生在考上大学前选择专业时,并不是很喜欢,自然而然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职业意向理想化
大学期间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工作单位时,多数带有一些理想化的想法,选择的工作并不符合自身情况,也没有遵照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很多学生都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也成为了影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形成的阻力。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忽视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没有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给予学生应有的帮助。
3、轻视职业道德
当今的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学生都因此形成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对于奉献精神缺乏一定的重视性。有的学生因为自身家庭条件很好,缺乏对应的工作责任心,对待工作无法做到认真负责。也有的学生交际能力缺乏,没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同时对于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很多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并没有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一个完整的规划,削弱了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效果。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1、高校开设职业精神与道德的讲座
在當前的社会中,有着一定的竞争压力。高等学校教育应和当前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这是当前现实对于学生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为学生讲解一些面试的要求和当前社会的政策,已经不再适应于当前的大学生了。作为高等学校,应注重转变课堂教育理念,提高对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视,学校应开设一定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讲座,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校中应建设具备一定专业性质的就业服务机构,让学生有着一定可以了解社会现实的渠道,更好地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做到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时,应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对于中等年级的学生,应多渗透一些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初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应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就业和创业问题进行思考,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高等学校在开展讲座活动时,可以邀请合作的校企进学校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利用自身经历,给予学生启迪,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充分认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除了要给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课堂的德育作用。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在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增加一些鲜活的案例内容,利用案例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职业精神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入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其概念、具体表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在互动中和学生建立一个良好沟通的桥梁。教师和学生建立一定良好的沟通关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动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同时,仅仅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渗透德育内容,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的。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增加一些社会内容,对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更好地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培养自身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一定正确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观念。
3、学校营造职业精神的氛围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阵地,其身上承担了一定重要的责任。高校形成一定正确的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学校应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更好地让学生形成一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完善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高校要想培养其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精神的高等人才,就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为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作为学校,应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多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贯穿一些职业精神,既让学生合理利用了自己的课余时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进入社会求职打下一定的基础。
学校应为学生建立一定良好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高效管理的前提,这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開展各项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问题的重视,培养学生形成一定优良的性格品质。
4、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平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化改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启迪。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在实践平台中的动手,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能够更好地认清自我,明确自己身上的不足,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帮助。高校应做到为学生搭建就业实践服务平台,让学生有着一定的实践岗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也能为企业及时的输送人才,可谓是一件多的的好事。
高校也应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将就业实践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放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组织模拟进入企业的方式,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到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比如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兼职,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志愿者的服务工作,更好地了解这个社会,增强对于社会的认识。就业实践工作有着一定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作为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看待。
学校应加强对于学生人际交往底线的重视,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懂的维护自身权利,在人际交往中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要想让学生尊重他人,就需要学生能学会换位思考,面对一件事情,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转型的社会现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的重点问题。作为高等学校,应利用好校园作为教育阵地,在传递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能力,以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能够多一个筹码。
参考文献
[1] 浅议高校建设中的校园氛围建设[J]. 武莎莎.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2)
[2]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团队精神培养初探[J]. 宋岩,郝丽丽,王媛媛.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4)
[3] 职业精神: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内助器”[J]. 马琪山. 陇东学院学报. 2010(04)
[4] 大力培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J]. 王伟. 中国职工教育.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