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分类学视野下的初小衔接
2019-09-10陈婷婷
陈婷婷
关键词:初小衔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一、背景
布鲁姆(B〃Bloom)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于1956年联合M.D恩格尔哈特等人出版编写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类法,手册Ⅰ:认知领域》。该理论认为“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该目标分类框架能帮助教师了解并组织目标,并能将其更容易地付诸实践,帮助老师组织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测评任务和策略,确保教学和测评具有高度一致性。
浙江地区教材版本不同,导致初小衔接部分的知识出现“重复”、“交叉”、“超前”“缺失”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学生已有水平和初中教学目标间存在的差异,制定合理的目标完成教学。
二、初小衔接学情分析
(一)教学目标对比分析
初中阶段“温度”相关目标与小学目标部分重复,如温度的意义、单位、温度计的读数与使用。部分目标在小学阶段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如小学要求“了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液柱高度随温度变化来测量温度的”这是基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习惯提出的,到了初中我们将目标提升为“知道温度的测量原理”以适应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初小衔接教材内容对比分析
小学教学内容将工具和测量分为两个课题,初中则囊括在一个内容中,知识内容更加集中,但初中教材中有近一半内容与小学重复。初中教材中涉及的“温度计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这两方面内容则是对小学内容的延伸。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思维,理解理解测量工具的原理及测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目标分类,促初小衔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温度的单位。
2.知道测量的意义。
3.知道温度的测量原理4知道体温计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温度对物体的影响,利用转化法建立测量温度所需的模型。
2.通过设计并制作一个温度计,渗透steam思想,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自制温度计差异,提出温度计改良方案,学会在科学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活动中能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2.能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STSE:通过各种温度计的认识,结合科学史及现代先进温度计的了解,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片段:
片段一:温度计原理
师:刚才我们用感官初步判断A杯比B杯冷,这是一个定性的判断。那你有没方法判断A具体“冷”到什么程度?
生:用温度计。
师:要用工具测量温度,必须得先知道物体的温度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请分析材料,谈谈如何利用这些影响制作温度计。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模糊知道温度计原理,但不理解测量的意义。
本环节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何要对温度进行测量,以及普通温度计最终选择“热胀冷缩”为制作原理的理由。为后续温度计制作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这环节初步接触转换法。)
片段二:温度计制作
活动2:利用简单的工具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材料为玻璃瓶1个,橡皮塞1个,小导管一个,红墨水若干,烧杯,学生自带的其他器材。
讨论1:为什么自制的温度计也能粗略比较出两杯液体温度高低? 生1:...
讨论2:如何让拿有不同温度计的人能方便交流? 生2:...
讨论3:为什么同样的温度,不同温度计液柱变化的量不同? 生3:...
讨论4:针对你设计的温度计你有哪些改良意见? 生4:...
评价:标准大气压下,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子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毫米
处,沸水中水银柱在206毫米处,则温度计水银柱为100毫米时的温度是 ( )
A.100 ℃ B.50 ℃ C.47 ℃ D.48.5 ℃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同类型的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一般結构。通过本活动,学生亲历温度计的设计、制作、改良。能深刻理解“玻璃泡要大,玻璃管要细”的设计智慧,以及这样设计对灵敏度的影响,为后续“最小刻度”“量程”概念及不同场景下温度计的设计区别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案例反思
(一)目标分类,明确初小衔接什么值得学生学习。
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得了解学生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也就是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例如本节教学内容中若教师对小学教材不熟悉,很可能也会采用“判断冷热水”引入,再讲读书,进而讲温度计操作,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上。
在有限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时间内,什么值得学生学习?是帮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借助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去帮助实现较为简单的目标,进而获得高阶思维能力。本案例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计原理方面采用STEAM思想让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温度计,学生在活动中自然领会温度计原理,并获得应用数学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等高阶能力。
(二)目标分类,帮助教师让学生进行高层次学习
目标的精确分类,能使教师明确哪些目标可以放弃,哪些目标可以略讲,哪些目标需要强调、哪些目标需要提升。同时知识的类别和认知过程的方式常常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回忆”常用于事实性知识,“理解”常用于概念性知识,“应用”常用于程序性知识。而复杂认知过程常能帮助学生实现“较低层次”目标。例如在“温度计使用”这一应用型的程序性知识里就包含“温度计读数”这一简单目标。
(三)目标分类,有助于设计合理评测方案
教师测评学生基本出于两个基本原因:1.监控班级学生实时的学习状态。2.在一段时间后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本案例中基于每个环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教学单元完成时均及时给予评测,这种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展现的优点,使得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整节内容完成后又再次给予测试评价即课后练习,这里相当于是一次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部分再次要求学生了解伽利略温度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情况,这又是一次形成性评价。
(四)目标分类,有助于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一致,实现有效教学
目标分类使得教学过程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使得教师可以看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在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均能实现精准、有效的初小衔接。
参考文献
[1] 洛林.W.安德森(Lorin W.Anderson).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1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