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陈俊
陈俊
摘 要:自古以来,写作都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表现,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表达。本文从阅读、表达、评价三个方面来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阅读感悟;想象活力
小学生对于这个世界充满着许多好奇,他们常常带着满心的欣喜来体验和感知生活的奥秘。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产生情感的碰撞而获得某种心灵的体悟。如果我们将这种情感和体悟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写作。所以,写作是生活的积累,也是生活的赋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好好地体验生活,并且将对于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进而增添文章的魅力。本文就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增强学生阅读感悟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感悟,增强其审美体验,从而能够提高其写作的审美价值。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从而唤醒其对于生活的感知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就是其不断思考生活的过程。当学生对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提高其阅读的审美能力。所以,作为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完全掌握文章内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记录下文中的优美句子,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小电影院》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回忆自身去电影院的经历,并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吧。那么,你知道一部电影的放映都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吗?”作为导入,引起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阅读完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二弟让没有电影票的三个表妹看电影?”、“你阅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些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认识,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能够将这种体验写入作文之中。
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常常感觉自己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但是在复述时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只有能够真正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事物,才能够称之为真正了解了这件事物。同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感觉不难但是无从下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一步步思考并且进行表达,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写些什么。例如,在《麻雀》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且让学生了解整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麻雀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是哪种动物并且说出与这个动物有关的成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本篇文章,并且用简短的话语总结文章的大致内容。学生可以互相进行探讨,并且将讨论的结果文字写下来。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讲自己的总结进行叙述。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这样的方式叙述文章的整体写作思路和结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其中掌握文章写作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从而提升其写作能力。
三、及时进行写作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无法真正地认识自身的写作能力,也无法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孩子的认知和分析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学生需要教师对其文章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才能够认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进行进行改正。作为四年级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针对学生写作的文章进行有效的评定,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另外,教师在评价时要多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例如,在以“记一次活动”为主题的写作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写清楚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环节,并且写出其中人物的典型性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大致思路。在学生写作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要对这些文章进行认真的批改,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学生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另外,教师要在学生文章的最后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将文章的最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并且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综上所述,每当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种种思绪在脑海中不断地翻腾,而身边的一切却是那么安详而静谧。写作的过程,是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身体慢慢接近灵魂的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学会静下心来感受身边每时每刻的变化,传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陳硕.关于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状况的研究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11):13-13.
[2]颜克秀.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8):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