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新生态的研究
2019-09-10门爱华
门爱华
摘要:对于“互联网+教育”,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学呈现新生态,如何根据时代要求进行相应改革,如何探索出适应“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目前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赤峰学院转型发展开展的一些教学改革案例,阐述了“互联网+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就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借助慕课、微课、课堂翻转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授课,从几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转变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新生态;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6-0152-03
1 引言
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016年是中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互联网+教育”必定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整体协同的模式,要求教育信息化融合、协同发展.一方面是系统的集成、资源的共享、系统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师生、实践、组织、管理等的协同.“互联网+教育”是以云、网、端为新基础设施,以大数据、信息资源为主要要素,基于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在教育领域优化、集成资源配置,全方位融合于教育之中.“互联网+教育”,分析“互联网+教育”的基础设施,分析“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让教育更了解学生、了解教学、了解科研、了解管理,能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教育.云计算让知识存储自由无限,移动互联让知识无处不在,网络让教与学实现线上实时、线下离线互动.
1.2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新生态
1.2.1 教学环境虚拟化
“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活动从以前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同步进行.利用VR/MR技术模拟出和现实相近的网上“校园”“图书馆”“教室”“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虚拟环境.高校教师的教学会发生许多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变成了线上与线下,即课堂与课外交流同时进行.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随时地展现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2.2 教师角色有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生们不用行走可以看到整个世界.课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设计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思考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信息提供、方法支持、问题解决的引导、引领上.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增强,学生更多的是自主性的学习,通过互联网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知识.高校既要进行专业素质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每一位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个性心理特征.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由单师型向双师型转变,由授课者向设计者转变,由教师向导师转变.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1.2.3 课堂教学模式有变化
“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学从填鸭式的“满堂灌”向更加注重互动对话的“翻转课堂”转变.翻转课堂是指课堂的功能有改变,过去课堂的主角是教师,以教师讲授为主.翻转课堂变成学生课前在网上完成所有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学习,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估”,也就是答疑、解惑、评价、鉴定.传统模式下学生需要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安排到教室听课,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成为无时不可、无地不可的事情,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学习,不必再完全依赖于课堂和书本,学生突破了校园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时空上的自由.比如线上课程的学习,首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入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网上提问题,网上做作业,网上自测.教师可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答疑、评价、判卷.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最后能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或者由教师进行评价.
自主学习的模式变革给教育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要适应“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构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教育要真正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捕捉满足他们个性化和多样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自主学习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学习碎片化的问题,学生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通常只是走马观花、一看而过,缺乏深度思考.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往往追求趣味化、娱乐化的体验,学生难以有时间和耐心坐下来学习知识.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往往缺乏判断能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知识提取和加工.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育者以新的理念来思考,以新的方法来介入和解决.
2 “互联网+教育”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2.1 提供优质网络资源平台
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如在线学习、开放课程、慕课等形式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学习渠道.但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真正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高校占少数,知识讲解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并没有让学生成为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
2.2 建立培养适应教学新生态的教师团队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教师不仅要大量储备知识、备好课、做好PPT,还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设备的使用及教学辅助软件的运用技巧,提高教学能力及水平.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相关教学新技术类培训,为提高教师素养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促进高校教学新生态的教师团队建设.
2.3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建设在线学习系统,丰富教学资源在线学习系统以教师提供网络课程任务为主线,教师可根據学习目标制作短视频或微视频,着重导入知识架构及必知必会的难易知识点,配合学生课前预习,为师生角色与教学流程的翻转提供可能.
慕课的出现为“互联网+课程内容”模式奠定一个开放式的大平台.借鉴国外慕课平台的经验,未来中国慕课的发展应当在提高课程学习社会认可度上下功夫,明确面向公共需求,服务社会的目的来定位.在课程内容上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体系的作用,在管理机制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地域、校间的界限,深度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资源,形成课程互选和学习成果互认的可行模式.未来的“互联网+课程内容”将重在探索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集成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教育资源的大数据库.
2.4 增强学习体验过程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体验为核心.在分析和把握学生的需求后,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力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数据挖掘,利用VR/MR技术设计出虚拟的学习体验环境,优化“互联网+课程内容”设计环节,使学习过程更为形象、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兴趣.“互联网+教育体验”的一个极致做法还可以通过教育类网络游戏来实现快乐的“体验式学习”.国内已有若干公司着手开发教育类网络游戏,尝试把游戏的娱乐性和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游戏化学习情境.玩家在游戏情景中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而且游戏的奖励和竞争机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持续增强自主学习的耐力.
2.5 推进“互联网+应用管理”
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科研、应用管理等各领域各环节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促进学校管理和服务的自动化、快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内容的“智慧校园”就是“互联网+应用管理”的产物.“智慧校园,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理网、云计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兴校园”.
3 赤峰学院教学模式改革案例
3.1 专业课授课小班化
赤峰学院不断探讨新形势下高质量课堂管理模式,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师生比例,实行专业课小班授课方式.班型小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便于课堂互动的设计,同时也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教师辅导能够全方位覆盖,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教学质量.
3.2 缩短课堂教学时间
传统的课堂时间是50分钟,这50分钟并不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效时间,尤其在信息时代,纷繁的网络信息向学生散发出各种诱惑,根据实际教学的经验,学生最好的注意力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甚至更短.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将上课时间缩短到45分钟,前30分钟讲授,剩下的时间学生可以自学、做练习,教师可以答疑.
3.3 拆分教学内容
以微学形式,抓住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时间段,学生的学习工具多样化,娱乐产品也多样化,既会导致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也会导致随时随地娱乐.尤其互联网时代,信息丰富,对学生形成极大的吸引力,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发生缩短现象.教师尝试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微缩,分散重点内容讲授的时间,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那段有效时间,结合课上和课下两方面时间,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同时还可以实现随时复习和重复学习.
3.4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
根据学生的实际清祝,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和主动性.融合一些图片、场景、影视资料等融入教学设计中,创造较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古板地讲述,而是走到同学们中间,融入同学们当中,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同时,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老师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 能随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避免学生学习的疲劳和懒惰性,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学环节还可加入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当准老师,给同学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介绍自己的实验成果,从而形成一种赶、学、比、帮、超的学习氛围.
3.5 搭建学习环境,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室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搭建模拟网络教室,从设计、布线、安装网络设备、调试全部是学生自己动手,学生便边学习边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6 学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赤峰学院有功能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教学资源(教案、课件、视频、习题、作业等)上传至该平台之上,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学习,作业完成后也可以上传,供教师网上批改.师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线上线下交流,为教学互动提供媒介和支持.赤峰学院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的资料全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没有该平台前,上传资料需要两名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工作两天才能完成,使用该平台后一位工作人员三十分钟左右即可完成.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求,学校购买了功能更加丰富,操作更加便捷的“泛雅网络教学平台”.
5 讨论与展望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互联网+教育”给互联网带来了教育新生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知识打破大学的围墙,无脚走出校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设计者,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整合、提取、再加工,树立分享合作精神.学校大力发展智慧校园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全面培养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师必须接受挑战,面向未来,做到教育理念、教育角色、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尽快地转变,才能真正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和运用.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于一代又一代大学生,这才是高校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探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其冰.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信息行为分析模型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6.
〔2〕刘伟刚.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5(3下):129-130.
〔3〕贾丹丹.互联网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9).
〔4〕刘磊.“互联网”微时代,教育者准备好了吗[J].基础教育论坛:文摘版,2014(10).
〔5〕线教平.教师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互联网+”,而是自己[J].当代教育家,2015(7).
〔6〕朱月翠,张文德,“互联网+教育”基本模型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
〔7〕高顺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探討[J].高等教育与教学,2016(3).
〔8〕耿彧,白涛.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