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到底”教学法案例解读
2019-09-10孙亚琴
孙亚琴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书本描述的原理都是较抽象的,没有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学生很难对书本知识深刻理解掌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不仅能“读万卷书”,而且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行万里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书本知识与特定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即教师根据书本内容、立足教材需要,寻找合适的素材,把一系列素材融合在一个情境中,并根据教材需要设置多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教材重难点,这就是“一例到底”教学法。
“一例到底”教学法呈现
笔者在解读经济生活《征税纳税》这题时,根据教材重难点,选择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以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走入情景,在趣味探讨中突破教材重点,在对热点时事的各抒己见中构建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高品质的核心素养。
课堂导入:一段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视频。在这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案例:小李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有志青年,响应“大众創业,万众创新”政策,回家乡海门叠石桥创办了一个做家纺的小企业。
情境一:疑惑之创业初期。小李来到了税务局,找到自己在税务局工作的同学小杜。咨询:能否不交税?我全额缴税能否给我公司点好处?能否打折?
探究问题1:如果你是小杜,将怎样回答小李的问题?为什么?
探究问题2:但小杜告诉小李一个好消息,根据所在地南通市地税局刚刚发的一个通知,“如果应届大学生创办小微企业,且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在当年可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南通税务局的通知是否违反了税收的固定性?为什么?
结论一:国家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同时国家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税收政策相应做出调整。
情境二:喜悦之初尝成功。小李创业初期正好赶上家纺销售旺季,由于小李的家纺厂生产的床上用品款式新颖、价格便宜,市场销售状况火爆,为他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每个月小李都要交纳几十万的税。以下是最近的一单生意:
小李9月份从纺织厂购进一批布料,价格100万元。纺织厂销售这批布料缴纳增值税为17万元(这笔增值税由纺织厂上缴国家,并在开具给服装公司的增值税发票上明示)。小李的家纺企业将这批布料加工成家纺用品卖给商场,售价300万元。
探究问题3:小李的公司需要缴纳什么税?要缴纳多少税款?缴纳这一税款有什么意义?
探究问题4:为了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小李聘请了一位西班牙的设计师Tonny,开了月薪10000的高薪;同时还给他请了个助理,月薪4000。外国人Tonny要不要缴税?如果要,Tonny和他的助理应缴纳的是什么税?分别要缴纳多少税款?缴纳这一税款有什么意义?
结论二: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税种,这二者的征税对象、税率也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增值额所征的税种,一个是针对个人所得所征的税种。
情境三:烦恼之遭遇挫折。随着家纺业销售旺季的结束,小李的企业近几个月销售额惨淡,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小李很是心烦,他召集了厂里的几个得力干将商讨对策,结果他们都把主意打到了税收上,我们一起来听听……
甲——做两套帐:一本内部帐,一本外部帐,多隐瞒收入,少开发票,能不开就不开。
乙——拖,来了就说没钱。
丙——把职工名册改一下,弄一些残疾证,也享受点税收优惠。
丁——没关系,税务人员来时,交给我们保卫科。
探究问题5:你认为甲、乙、丙、丁做法合法吗?分别是什么行为?
探究问题6:如果你是小李,你会采纳他们的建议吗?为什么?
结论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以上行为都是违反税法的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是国家实现各种职能的物质基础,每个公民、企业生产者都应当树立依法纳税的意识。
“一例到底”教学法贴近生活
“一例到底”教学法要求教师准备好有高度针对性的教学素材及案例情景设计,假若案例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则很难使学生产生共情。以本课所选择的素材为例,本校学生居住地毗邻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称为中国的家纺之都、纺织之城,甚至有些学生家中就是以经营生产床罩、枕套、被套、棉被等床上用品为生,所以学生对本课案例中创业的小李很有亲切感,这个小李可能就是他们认识的某个亲人,甚至不久的将来他们就是这个小李,小李遇到的创业困惑他们也可能在未来的创业道路上遇到。通过本课的情景探究,可引导学生提前设计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加深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认同。
结束语
通过“一案到底”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深刻认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高度的纳税人自觉,增强自觉纳税的自豪感,把依法纳税不仅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这也是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之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情景设计,不仅能知道学生读万卷书,透过书本也行了万里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