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活力及其激发
2019-09-10潘娟
潘娟
摘 要:教师教学活力是构建活力课堂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基础教育阶段提高教师教学活力,需要明确教学活力的内涵。需要从“活”与“力”两个角度,对教学活力的涵义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读。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师生学习力和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肯定教学活力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价值所在,并且就教学情感、教学自信、教学动机、教学智慧等维度对激发教师教学活力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 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8-0047-06
一、“活力”和“教学活力”的内涵解读
(一)“活力”的文字涵义
解释“教学活力”,首先要对“活力”进行阐释。从辞典上看,《辞源》(1980)、《辞海》(1989)对“活”与“活力”的解释大同小异,“活”指愿意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通常与“死”相对,如活人、活物。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活”的本义指流水声,用本义时读(guo),也指生气,不呆板。对“活力”一词都有较为统一的解释,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在英语中,《新汉英大辞典》表示“活”的词主要有live(生存),save(救活),fiow(流动),都与生命力有关。对“教学活力”的英文解释为vitality of learning或The teaching activity。本文教学活力的概念倾向于vitality of learning,表示精力,生命力。
(二)教学活力的内涵
“教学活力”即活力在教育领域的体现与生成。总的来说教学活力就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个人或群体赋予其思想、行动以及表达等方面强劲的生命力,能够以积极主动、乐观热情的姿态去对待教育工作。具体来说,要求教师能有积极的职业观和自我价值认同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教学生命力与活力,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师生双方获得双向满足、幸福的体验感。理解教学活力,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是弄明白“活”的涵义,清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活力的“活”字究竟体现在哪里。概括来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活教师”“活学生”“活场域”“活方法”。教师自身首先要活起来,活在其教育理念、教学艺术、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活学生”是指课堂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坐如尊佛”般的听课状态,邀请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成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个体进行知识学习,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堂上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课堂上的教育目的就没有达到”;“活场域”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舒适明亮的环境易于个体身心舒畅,头脑灵活,而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激励其勇于思考,积极交流,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思维碰撞;“活方法”则是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更替,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究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彰显师生双方生命力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激情饱满地去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
第二是搞清楚“力”的涵义,教师教学活力的“力”主要专注于能力范畴,包括学习力、创新力、思维力、合作力、反思力等。首先,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力,信息化时代下,知识更新速度惊人,教师作为知识的搬运者和传播者,应该注重自身知识宽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和延伸,即积极主动地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创新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多方面保持足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赋予课堂和学生新鲜感和生命力。思维力一般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如分类、归纳概括等,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需要具备卓越的思维能力。合作力在課堂教学中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能力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也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反思力是指教师能够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一系列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进行审视和总结,力求在反思中谋进步,促发展。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对课前计划、课堂实践以及课后评价的反思能力,其中倾向以学生为主体。
二、教学活力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
近年来关于提倡活力课堂,生命课堂的声音此起彼伏,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阶段。基础教育处于我国教育结构的根基地位,被一致认为是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相关部门尤其积极肯定了在该阶段创建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是创建活力课堂的关键因素,由此,激发该阶段教师的教学活力成为必然。许多学者针对创建活力课堂做了大量的研究,以叶澜教授为例,其就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作出了大量贡献,例如他撰写的书籍《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及论文》、论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等,努力诸多,但成效不太显著,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活力缺失,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依旧比比皆是,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行教育体制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历经一次又一次改革,虽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但依然存在很多弊端,如师资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团队管理力度欠缺,在编教师过分安逸等;第二,忽视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呼吁注重学生生命价值的背景下,仍未提及教育活动赋予教师主体的生命意义;第三,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欠缺问题,表现在身心健康,职业规划、承压和减压能力等方面。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时刻渗透师生双方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情感。教师专业能力因教学活力才能得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因教学活力的积极影响才得以提高,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因教学活力才得以建立。因此,明确教学活力的重要价值尤为必要。
(一)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首先,利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活力充足的课堂,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自身面部表情、姿态、语言语调的丰富变化,加强学生认知的对比,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其认知和学习效率。潜移默化间引导学生逐渐从“苦中学”向“乐中学”、“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发展其个性品质。
其次,“教育的本真是激发、引导、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充足的教学活力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掘和实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品质。教学活力充足的课堂会牵引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欣喜若狂的工作状态,这种状态下,学生知觉选择能力,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工作记忆能力、思维生成能力等可以短暂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另外,在教学活力充足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难免会出现短期内精神亢奋,激情爆发的现象,而这些短暂的情绪变化在生理上会增强免疫系统,心理上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二)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教学因充满活力而精彩,教师因充满活力而优秀。没有教学活力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就像机械化生产一样,在固定的模式和场所里重复单调的工作,没有改变和创新,没有生机与活力,只有不带情感的声音在“念(背)教案”。相反,具备教学活力的教师,能够保持精神亢奋的状态,用激情昂扬的声音在课堂上收放自如;用自己春风般的笑容以及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和牵引着每一位学生;用自己敏捷的思维,风趣的谈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赋予课堂“魔力”和“魅力”。
其次,活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品质,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力体现。充足的教学活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力、行动力和反思力。创新力包括创新意识力和创新能力。前者指,教师必须在观念上勇于克服传统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跟随时代潮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创设以创新为憧憬和追求的学习氛围。后者指,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具备的能力,包括备课创新,教案创新、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使教师更能凸显自我个性化,更具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不断探求多种创新性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不同需求,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保障和提高。行动力又称执行力,即把想做的和要做的成功实现的能力,该能力包括态度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反思力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有效途径。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包括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在教育理论方面,教学活力可以督促教师保持终身学习的反思意识,使自身专业能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方面,教学活力鼓励教师不断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教学动机、行为、过程总结出教学得失与感想,并升华成经验。用不断成长的心态和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并为自我优化和发展做好准备。
(三)助于激发师生学习力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教学活力的生成有益于其学习动力的激发,而学习力可以督促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的知识点,拓宽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宽度,逐渐充实自我。此外,学习力还会鼓励教师积极与同僚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向优秀教师群体学习宝贵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创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激发学生学习力,即学习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提高是现行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学习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力的生成与保持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生成,因为情绪是有关联性的,有限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关联度更高,上课时,激情饱满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带动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性,发掘学习潜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质量。
(四)助于创建师生关系和谐力
教师的教学活力的生成与保持还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创建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利于形成牢靠的师生情感交流系统。《心理学大辞典》中表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个教学目标进行活动时,二者之间的情感就会因为各自独特的认知系统而被激活,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流动,产生师生情感交流系统,而这种系统随着师生教学活力的注入而逐渐动态化,使师生交流更趋于和谐、有序的狀态。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双向的互动,是彼此真诚的理解和成全。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展开时产生,在教学活力充足时得以实现和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沟通和互信为前提,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高频率、多共鸣、强动机等方面,而这些都是以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为基础的,根源上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力,因为师生之间依靠学科知识、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媒介的沟通方式是要以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情绪状态、学习环境、沟通氛围等为前提,而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情绪、情感有关,需要依赖充足的教学活力得以实现。教学活力充足的课堂可以突破语言和目标的限制,使师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利于双方寻找情感上的相通点及共鸣,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如何激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活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我国现行教育的根基,也是学生身心、智力、观念逐渐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有更多的教学活力去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以下就教学情感、教学智慧、教学自信和教学动机及教学智慧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激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学活力。
(一)教学情感是激发教学活力的前提
“情感具有感染的特性和动力的功能。”教师的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富有激情的教师也具备充足的教学活力,激情又称高峰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在《人的潜能与价值》一书中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而让每一位教师都饱含激情是不现实的,但至少要具有教育情感。教育的秘诀是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教师的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学生的热爱。我国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厌恶学生,那么他的教育工作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更难谈教学活力。所以,用情感去感染学生,是忠诚教育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于教师而言,其教育情感集中体现在爱教、乐教和献教几个方面。爱教即热爱教育事业;乐教即快乐并享受的教学;献教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精神。其中,爱教与乐教是必要前提,献教是最终目地,积极的教学情感是激发教学活力生成的前提。
情绪作用理论告诉我们:“情绪的信号作用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育情感的外显形式一般表现为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等,通过这些外部表情来与学生共同构建情感交流系统,用于双方相互认同和肯定,便于激发和生成教学活力。 教师的教育情感是可以培养并保持的。培养一名具有教学活力的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其教育情感着手。教师教育情感培养应从内部情感和外部情感两方面进行,内部情感培养可以采取多元的方式按照教师群体的真实情况和特点如年龄、性格、职称、职龄等,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方法。例如对职前教师、职业前期、中期、后期教师等不同群体分别进行有关“教师职业情感、学校情感、教学情感和学生情感等方面的培训。外部情感的培养更要有针对性。如按照课程性质对职前教师采取不同培训方式,重点指导具有情感表达障碍的教师群体,采取心理素质教育和专项情感表达训练提高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为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教师情感奠定基础。
(二)教学自信是生成教学活力的沃土
自信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层次的心理构成物,是个体对自身能力、价值等作出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教学自信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教学事业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肯定,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认识对自身教学能力、教学信念、教学风格及教学成就所作出的一种理性判断和肯定性评价,象征着教师主体性的确立并构成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内在源泉。从教育的本土化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教师群体还没有根除“食洋不化”的现象,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欠缺的体现?于教师领域也是如此,教学自信尤为重要。
拥有教学自信的教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课内外都能保持心情舒畅。缺乏教学自信的教师,缺乏活力,语言机械沉闷,疲于学术探讨和交流,甚至难以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更难谈理想信念。可见教师教学自信是生成教学活力的沃土。那么,教师的教学自信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浅薄无知。”我国也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教师应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增加自身魅力;第二,勤勉的教学态度,具体体现在课前认真备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足的备课工作会大大增加教师的教学自信,因为备课就是有目的性的预演上课过程,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第三,相信自身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教师就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包括服饰、说话方式、仪态等方面,以增加自身作为教育者的独特魅力;第四,相信师生双方的潜能,充分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不会教的教师,激发自身自信挖掘自身和学生的无穷潜能。
(三)教学动机是培养教学活力的生长点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其教学动机在教学实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动机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不可用感官直接获取,广义的释义为:“动机,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
教师的教学动机是指工作情境中,激发教师教学意图、教学行为等方面的一种状态或情绪,该状态可以激活个体脑电波,并催生个体活力。所以说教师的教学动机是激发起教学活力的重要生长点,要想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动机。
教师的教学动机主要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部分构成,内在动机倾向于自身内心体验,一个教师如果打心眼里热爱自己的工作,他就一定能在其中找到自身价值,给予内心满足感和愉悦感;外在动机倾向于外部因素的驱动,包括环境、物质,名利等方面。不论是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都是激发教学活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合理的管理模式、自由民主的学校风气,公平公正的竞争模式等激活教师的内在动机,让教师爱上学校,爱上学生,爱上教学。外部动机方面,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群体的薪资待遇、住房补贴等方式来激发。只有教学动机的不断强化和提高,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活力的激发。
(四)教学智慧是激发教学活力的关键
智慧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础,特定领域的工作人员都有独特的专业领域智慧。教学智慧更专业的称呼为教学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包括教师主体的知识、学识、性格、情商、以及社会经验等。杜威曾把机智称之为“情境要求立刻决定的自由行动”,也就是当惊异的实践情境要求我们立即做决定时,稳定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造就的,稳定因素提供了线索,偶然因素则提供了空间。杜威所指的“稳定因素”“偶然因素”,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实际上类同于布迪厄所说的“即兴创作”和“被构成”。智慧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稳定因素和偶然因素(线索和空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活力也是如此,其生成和激发也需要同类原理。
再者,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需要教学智慧的添砖加瓦。比如适应教学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等方面都离不开教育智慧。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正确认同自身价值,并体现在课堂实践领域内。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更加善于觀察学生即时反应,捕捉教学细节,感受学生内心体验,提高教学效能感,从而为教学活力的生成与激发提供契机,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皇甫科杰.绵延:“生命·实践”教育学之生命力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2]李建华.探索生命化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华夏教师,2017,(23):52.
[3][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2).
[4]王明娣,王 鉴.论叶澜先生的课堂教学论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01):68~72.
[5]王 枬.“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回归与突破[J].教育科学,2015,31,(03):88~91
[6]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3~8.
[7]叶 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回归与突破中生成[J].教育学报,2013,9,(05):3~23.
[8]叶 澜.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上编·其一)[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2):1~13.
[9]叶 澜.溯源开来: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上编·其二)[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3):26~37.
[10]郑友训.教学的自信:教师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6,(14):39~42.
[11]张天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之学术史: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2):105~110.
[12]赵兴奎.从吉姆模式看职前教师的教学自信[J].教学与管理,2014,(8).
[13]赵兴奎.激情教学:涵义、意义与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8~11.
[14]赵兴奎,邱德雄.激情教学的内涵、价值与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9,(01):4~7.
[15][美]约翰·杜威著.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