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
2019-09-10别梦
别梦
摘 要:“生命课堂”是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相比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生命课堂”在教学目标方面,从为知识而教走向为发展而教;在教学策略方面,从单向知识传授发展为组建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评价方面,从单一性评价为主转变为多元评价主体并存。“生命课堂”在对课堂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强调以生为本,旨在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命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8-0022-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与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堂的变化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课堂样式——“生命课堂”被普遍提及,“生命课堂”相比于传统的“知识课堂”,有着更高层次的意义追求。
一、“生命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将课堂生活视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培养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启迪与发展。“生命课堂”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展示智慧与发展能力、情意交融与培育人性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众所周知,“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体现了教育哲学观的变迁,反映了教育由对客观知识的占有转至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由重生存的技能转向重存在的生活意义。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育价值观上,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和健全心灵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上,更加重视课堂的生成目标;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结果上,更加强调学生全面发展。
二、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正规的教学设计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其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不计其数,但梅格(R.F. Mager)认为,所有的教学设计都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我们要去哪儿?(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怎样到达那儿?(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到达了那儿?(测试应该是什么?怎样评价和修订教学材料?)在“生命教育”理念的關照下以及在对“生命课堂”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的理解之中,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做出的改变。
(一)教学目标:从“为知识而教”到“为发展而教”
何谓教学目标?在“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即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见性和可测量性。因此,传统的“知识课堂”只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分割为部分,这就导致了多数一线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奉教学参考书为“圣经”,并在以考试内容为导向的基础上,只偏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教师开始制定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不仅要涉及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行为习惯、意识品质和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种“为发展而教”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除了需要“吃透”教材之外,还需要认真研读课标,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分析,这也是“生命课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此外,由于“生命课堂”格外注重学生作为有思想的个体的存在,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固化预设”,而是要“弹性预设”,需要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合作和体验等留有空间,做到因材施教,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教学策略:从“单向传授”到组建“学习共同体”
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过程实施的系统决策活动,它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在传统的教学领域中,学生要想获得知识,需要通过教师传授,而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使师生关系紧张,而且容易使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而在课堂中,教师所传递的知识(即课堂教学内容)也一般都是教科书上的内容或考试内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就是讲授法、提问法。
“生命课堂”是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认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不仅都是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且师生、生生在多向交往中可以达到生命的互动和共融。因此,在“生命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递知识、注解教材和评讲习题的工具,而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导师。同时,学生在“生命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塑造的客体、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者、合作者和探究者。与此同时,“生命课堂”的教学策略是旨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基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生命课堂”可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互动教学策略,即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互动而展开学习过程,并借助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方式、学科知识等,实现自身发展的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常用的方法有协作学习、对话法以及讨论与辩论。此外,倾听策略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体会是对话的基础,所以通过倾听,听者在理解对方意思、明白对方感情后,可以为更深入有效的对话做铺垫。一般而言,教师成功的倾听必须做到:1.要有正确的“听”的态度;2.要善于通过体态语言给予反馈,可通过点头或肯定的眼神鼓励学生;3.不中途打断学生发言,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4.学会听出言外之意,听出言语背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想要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采用“单一评价”的方式,不仅评价内容狭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评价方式单一,即纸笔测验。与此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奖惩为主要目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随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弊端的凸显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开始拓展到对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评价的新方式也层出不穷。以“生命课堂”为例,它倡导多元化评价,包括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等。评价内容也不再单单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还赋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定的比例。同时,评价方式和手段,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适当运用“成长记录袋”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新方式。此外,“生命课堂”还在不断致力于开发更加科学、客观、有效的评价系统。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的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在由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教师继续担任教学评价主体的同时,學生个人、家长也将成为重要的评价者。除此之外, “生命课堂”还承担着引导学生追求完整、健全的人格以及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所以,“生命课堂”评价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也能够得到发展。因此,“生命课堂”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指导提供方向。
整体而言,“生命课堂”与“知识课堂”相比,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指向“生命课堂”的教学设计,是从教育实践的层面,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三个主要方面,是教师在构建“生命课堂”时应当精心设计的三个重点环节。当然,以上只是通过与传统“知识课堂”作比较,以显示指向“生命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但探讨深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志雄.关于“生命课堂”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5).
[2]夏晋祥.“生命课堂”理论价值与实践路径的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8,(01).
[3]夏晋祥.基础教育的改革要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
[4]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09).
[5]张 华.教学设计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J].教育科学,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