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钻笼”变形记

2019-09-10张晓敏

山西教育·幼教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江涵涵小班

张晓敏

一、活动背景

游戏背景及设计意图:动作是活动的组成部分,动作的发展是幼儿活动发展的前提。刚入小班的幼儿,逐步成熟和完善的基本动作使运动能力开始加强,这时期的幼儿希望在运动性活动中综合运用和展示自己的能力,而运动性活动本身对于幼儿感知觉、前庭觉、本体觉等感觉系统的训练也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希望可以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环境,提供具有支持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强化和超越自己的已有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这个游戏在区域活动时幼儿与钻笼的充分互动过程中生成。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促进了大肌肉发展,实现了感觉统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多领域发展的有益经验。

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本班是一个感觉统合特色班级,我们将一些感觉统合的经典器械引入活动室,设置了感觉统合特色区,使动作技能性游戏常态化,不再受地域、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干扰和限制。钻笼就是投放在感觉统合特色区的一种材料,是感统经典器械之一,对于发展幼儿钻爬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儿童前期经验:本班幼儿已通过半个学期的感统训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利用手和膝盖爬行、手和脚爬行、匍匐爬行以及穿越障碍物爬行等爬行技能。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自主情境创设——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设计师

变形一:做客通道

实录:区域活动开始了,在运动区钻笼旁来了四位小朋友。涵涵和齐宝最先选择了玩钻笼。齐宝在钻爬了几次后,发现了爬行垫旁边摆放着几个小皮墩,她将这些墩子摆到一侧的小帐篷里,并对涵涵说:“你看,这是我的家,还有沙发呢。”涵涵也很快找到了一些墩子放在另一侧的小帐篷里,说:“看,这是我家。”两个小姑娘将头探出帐篷互相打招呼,齐宝说:“你来我家吧。”只见收到邀请的涵涵手、膝着地钻过钻笼来到了齐宝的“家”。“快来坐坐我家的沙发。”“谢谢。”很快,涵涵也邀请齐宝去她的家坐坐,于是两个人又爬过了钻笼到达了涵涵的“家”。(见图1、图2)

分析:齐宝一个无意识的发现,借助一些墩子,就创设了一个关于“家”的游戏情境,可见齐宝“以物代物”的能力已经具备。钻笼游戏变成了两个小朋友之间的做客游戏。在游戏过程中,钻爬的大肌肉动作得到了充分锻炼,两个小班幼儿在这种情境中的互动也帮助她们探索到与同伴打招呼、邀请客人、表达感谢等社会交往的方法。

变形二:送餐通道

实录:涵涵和齐宝在齐宝的小“家”里有说有笑,这时,小江端着一筐粘球进入了另一侧的“小屋”里。“看!我这里有很多好吃的包子。”小江冲着涵涵和齐宝喊道。涵涵对齐宝说:“我们吃点包子吧。”“我可以送外卖,你们等着。”小江一只手端着筐子,单手撑地想要爬过钻笼,但中途却一个重心不稳将“包子”洒落在地。见到此情景的涵涵对小江说:“呀,你的包子脏了,我们不要了。”“那我重新去拿一筐吧。”小江又折回去重新将“包子”摆放好,重新尝试一手托筐,一手撑地爬过钻笼。这一次,小江更加小心谨慎,最终成功将“包子”送到齐宝“家”。“给你们的外卖,这次很干净哦。”小江笑着说道。(见图3)

分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常常会被他们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小江将“外卖”这一概念引入活动中,增添了活动的乐趣,推动了游戏的进程,同时,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由于情境的需要,使小江在自身能力水平基础上挑战了更为困难的动作技能——一手持物,一手撑地钻爬。同时,小江在模仿“外卖骑士”这一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其应遵守的社会规则。

变形三:海洋通道

实录:小敏老师走了过来,她将一个从墙上掉落的小海狮玩偶暂时放在了钻笼旁边的区域柜上。涵涵看到了,便去把小海狮抱在怀里,自言自语道:“好可怜的海狮宝宝,它一定很想妈妈。”听到涵涵的话,几个小伙伴开始讨论起来:小海狮的妈妈去哪里了?它的家在哪里……“对了,海狮的家在大海里,它妈妈一定在那里。看,我可以变出海浪。”南南说着爬进了钻笼,然后快速地钻到对面,又快速地钻过来,来来回回,钻笼发出的声音和钻来钻去形成的起伏真的像海浪一样。几个小伙伴都跃跃欲试,纷纷挤进钻笼想变成“海浪”,钻笼一时拥挤不堪。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走到他们身旁。“哇,小浪花你们好啊,你们可以变出一个又一个的波浪吗?这样小海狮就能随着波浪回到自己的家啦!对,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幼儿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快速通过,开心地玩了起来。

分析:一個突然进入视线的海狮玩偶,将钻笼游戏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南南作为一名小班幼儿,其认知水平和经验水平能够达到将钻钻笼的画面想象成“海浪”,非常难得。有了这个情境的出现,幼儿对钻笼游戏又有了新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制造海浪的效果,钻爬的难度被幼儿自发地进一步提高——手膝、手脚并用快速通过,动作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但也可以看到,作为小班幼儿,其游戏规则意识很薄弱,遇到新鲜的、感兴趣的游戏会一哄而上。所以,教师适时的介入,用游戏语言和幼儿交流,引导他们排队通过,保障了游戏的安全,也使得游戏可以继续进行。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垂直介入:当幼儿都想涌入钻笼,出现安全隐患时,教师采取了直接介入,对幼儿行为进行干预。但尽量采取了游戏化的建议性语言以保证游戏可以继续进行。

积极评价:通过活动后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肯定今天在感觉统合特色区进行钻笼游戏中幼儿自创情境的游戏行为,增加幼儿的游戏自信。

(二)探索一物多玩——游戏中的感觉统合

变形一:钻笼变跳袋

实录:今天区域活动开始前,我将钻笼拆开分解成了几个部分,继续将它投放在了感觉统合特色区,希望幼儿可以探索出更多的钻笼玩法。区域活动开始了,翔翔最先注意到了钻笼的变化。他将钻笼立了起来,接着,他自己钻了进去,两手扶着钻笼,尝试着往前走了走。“这个不能这么玩。这个是钻过去的。”玩过钻笼游戏很多次的涵涵走过来对翔翔说。“你看,这个可以这样跳!”翔翔边说边提着立起来的钻笼往前跳了几步。涵涵在一旁看了一会儿,她拿起另一截钻笼,也学着翔翔的方法钻了进去,往前跳起来。“咱们比比谁跳得快吧。”翔翔对涵涵提出邀请,于是两个小朋友开始将钻笼变身成跳袋,比赛谁跳得更快。(见图4)

分析:将钻笼拆分,打破原有材料整体性的局限,翔翔立刻将分段的钻笼变身成为了一个跳袋。这样一个转变,让涵涵也重新燃起了对钻笼游戏的热情。利用钻笼进行跳跃游戏,加强了小班幼儿的下肢力量,同时,在钻笼中跳跃,利于幼儿前庭觉的发展。

变形二:钻笼变滚筒

实录:跳了一会儿的涵涵和翔翔都累了,他们从钻笼中出来。涵涵蹲在地上休息,而翔翔直接躺在了钻笼中。这时,翔翔翻了一个身,钻笼跟着他转了半圈,緊接着,翔翔又在钻笼中翻滚了一圈,钻笼也跟着他翻滚了起来。“看,我可以在里面滚来滚去!”翔翔兴奋地边说边滚起来。涵涵在一旁对翔翔说:“你这样不晕吗?我看着都晕。”两个人大声笑了起来。(见图5)

分析:游戏中,翔翔一直在尝试探索钻笼新的玩法和用途,可见翔翔在日常生活中很善于观察也很愿意思考,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学习品质。在钻笼中翻滚,对于幼儿平衡觉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涵涵会质疑翔翔的做法,觉得在钻笼里翻滚很晕,一定是她在以往的生活体验中曾经感知过连续翻滚会出现晕眩,其实这就是一种平衡觉失调的表现,可以在之后的感觉统合系统训练中强化涵涵的平衡感。

变形三:钻笼变路障

实录:涵涵和翔翔的互动吸引了更多小朋友加入钻笼游戏。他们将钻笼摆放在活动室地面上,尝试各种方法穿越过去。翔翔和婷婷首先选择了从钻笼上面爬过去。由于钻笼有一定的高度,所以看得出来婷婷和翔翔在翻过钻笼时是有些费劲的,但他们都坚持着翻越过来,并往返了好几次。而涵涵则选择了直接从钻笼上跨越过来。(见图6、图7)

分析:在探索钻笼新玩法的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很多感觉系统都被调动了起来。在翻越钻笼时,翔翔和婷婷选择“爬”,涵涵选择“跨”,这体现了幼儿个体能力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了幼儿的前期动作计划性。

变形四:钻笼变摇篮

实录:区域游戏结束了,幼儿要将玩具放回原处。小宛想要把钻笼放回地垫上,但她一个人搬起钻笼很吃力,走两步就会掉落。菁菁走过来,抬起了钻笼的另一端,准备帮助小宛将钻笼放回去。这时,荣老师走了过来,她拿起几个海洋球放入钻笼里,对孩子们说:“我们累了,球宝宝也累了,想睡觉了,我们来帮它们摇摇篮吧?”小宛和菁菁轻轻地将钻笼晃了起来,钻笼左右摇摆,她俩也左右摇摆。“小宛,你可以一个人摇摇篮吗?你来试试,就像这样。”荣老师将钻笼两端折回来交到小宛手里,并帮助小宛将钻笼摇摆起来。一开始,小宛还不太能控制这个庞大的钻笼,但很快她就掌握了要领,很自如地将钻笼摇晃了起来。(见图8、图9)

分析:菁菁今天并没有参与钻笼的游戏,但她看到小宛需要帮助时,主动过来和小宛一起抬钻笼,小班幼儿能够做到同伴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合作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看到小宛和菁菁抬着钻笼时,教师及时抓住教育契机,用游戏化的语言指导小宛和菁菁摇晃钻笼,完成了感觉统合中典型的双侧协调能力训练。教师将这种训练以游戏化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其实也是帮助幼儿拓展了又一种一物多玩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1.调整区域材料:在发现钻笼的玩法只限于低水平重复时,教师对材料作出调整,方便幼儿探索钻笼新的玩法,支持幼儿延伸游戏。

2.交叉式介入。在发现教育契机时,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提升新的游戏经验。

(三)废旧材料改造——在混龄游戏的同伴互动中获取经验

变形:废旧纸箱变钻笼

实录:每周一是区域互访的日子。今天,大一班和本班互访,几个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让小班的弟弟妹妹都很兴奋。琪琪就邀请了一位哥哥一位姐姐和她一起参加钻笼游戏,他们刚爬了几次,就有很多今天选择了运动区的幼儿都涌到了钻笼里,钻笼游戏没办法继续进行了。大班的两位幼儿主动退出了游戏,去了建构区。不一会儿,他们来到了我身边,“老师,我们在后面储藏室看到了一个大箱子,可以用它来做一个钻笼玩。”我想起来那是之前装空调的箱子,是可以做成一个钻笼。“你们的想法可真棒!”于是,我将大箱子搬到了活动室,用宽胶带将纸箱的缝隙粘合固定。小班的幼儿都很好奇,这是干什么用的呢?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因为,哥哥姐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尝试在箱子里钻爬了。“哇,这个箱子可以这样玩!”小满赞叹道。(见图10)

分析:在钻笼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大班的两位幼儿可以想到用废旧的空调箱子来自制一个钻笼,这表明他们很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特征,具有丰富的经验储备,有很强的以物代物的游戏意识。用纸箱自制钻笼,这是小班幼儿很难想到的,但因为有了哥哥姐姐的创意,小班幼儿也开拓了自己的思维,对于自制玩具材料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1.材料支持:提供大班幼儿所需的废旧纸箱,支持幼儿自制玩具的想法。

2.情感支持:鼓励、肯定幼儿的创新性行为。

三、活动反思

(一)游戏特点及价值

钻笼游戏作为一项日常的区域游戏,是本班感觉统合区域的一个子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游戏玩法或者特定的规则,材料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玩法是幼儿自主创设的,其价值体现在:

1.使幼儿掌握多层次的钻爬技能。

2.自主创设游戏情境,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幼儿对于社会角色及社会规则的认知。

3.探索一物多玩,调动多种感觉系统,实现了各项运动技能的综合练习。

4.利用区域互访以大带小,在幼幼互动中完成经验传递和多领域内容的整合。

(二)进一步支持策略

1.提供更多元化的材料,支撑幼儿的情境创设

案例中,皮墩让幼儿创设了“家”的情境,筐子和粘球被幼儿作为了“外卖”的“食物”,小海狮玩偶激发了幼儿对于大海的无尽想象。可见,扮演游戏不一定只能出现在装扮区,它渗透在幼儿一日游戏的方方面面。所以,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多元的辅助材料来支持幼儿的大胆创意,增加钻笼游戏的趣味性、层次性、整合性。

2.增强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保障游戏安全高效进行

游戏中出现的争抢和拥挤现象,其实就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对于轮流排队这一游戏规则认识不足的一个表现。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关于如何更高效、更安全玩游戏的讨论及学习,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规则意识。

3.教师抓住教育契机适时介入,帮助幼儿获取新的技能

游戏活动中,教师的介入扩展了幼儿一物多玩的思路,同时也给予幼儿新的感觉统合训练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切入点,将教育目标合理、隐性地植入游戏活动中。

4.鼓励合作,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很弱。虽然有些幼儿已经表现出极大的交往意愿,但还是缺乏主动交往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有与人交往、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机会,帮助他们习得正确与人交往、沟通的方法。

5.梳理分享游戏玩法,拓展迁移游戏经验

在区域活动结束部分,帮助幼儿梳理总结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玩法和获得的经验,将这些有益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幼儿,并迁移到其他游戏活动中去。

猜你喜欢

小江涵涵小班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阳光与花朵
小小管理员
汉族
可汗
兄弟
小江和小方
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