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音乐来呼唤学生的情感

2019-09-10王海英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聆听鉴赏欣赏

王海英

摘 要: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聆听;欣赏;鉴赏;创造

音乐课一直以来都被许多人视为“副课”,以为不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而已,殊不知中学音乐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包罗万象:音乐欣赏、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要上好音乐课绝非简单的事,就音乐欣赏知识这一环节来说,它是中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旧的观念、旧的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入情法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中学欣赏教学课堂,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首先要求学生全神贯注的聆听一遍。然后通过对现代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刘天华及其乐曲创作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在完整复听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时,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旧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希望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会对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的丰富艺术表现力有更深的了解。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老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老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二、动情法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中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通过初听,学生对作品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为了进一步听懂音乐,就要再次复听,在复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地方要反复多听,必要时可以在钢琴上弹重点地方的旋律,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同时要有生活中的联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兴趣。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以他们为主体,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就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的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如:欣赏《丰收锣鼓》时,五个人一个小组表演,不要求每个同学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连贯。只要他们能被歌曲的情绪所感染;能通过想象力去表现“丰收喜庆”的场面;表达自己对“丰收”的理解。而在欣赏完《黄河颂》后,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人朗读歌词,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用到朗诵中,不要求语调统一,但要投入,最后还要谈一谈为什么要这样朗读。

三、激情法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規律精心地创设音乐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那么沉寂中的学生们会非常积极地、活跃地参与到音乐中去,会很感兴趣的跟着音乐走,跟着老师走,进入到音乐的状态中去。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课中所要求的目的,情感陶冶、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鉴赏的提高。为了巩固以上所学内容,必须进行全曲的综合性欣赏,进一步熟悉音乐,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更进一步了解,从而达到情感意境的高度,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四、达情法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如欣赏完《扎红头绳》——选自歌剧《白毛女》后,我还是布置学生一个任务:回家收集相关资料,找红绳子、旧帽子、旧衣服等道具,用来模仿喜儿和杨白劳的形象;并让学生做出几个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同时还可以模仿《扎红头绳》的旋律创造舞蹈,到时评出最佳创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到了第二节课,我把音乐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活动从模仿开始,让学生通过模仿、创造动作、创编舞蹈等一系列活动,评出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主持奖、最佳表演奖等等。通过音乐欣赏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我深深地体会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也能够享受音乐,能够成为积极的、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奥尔夫说过:“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学生,其次才是音乐,学生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实践,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最终结果,要从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在以上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间的主线。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抓住了“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方法;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要上好一堂音乐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然而在今天这个处于多向思维、锐意开拓的年代,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老师,都要不满于现状,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用更多更好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广东出版社《音乐鉴赏》

[2]美国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猜你喜欢

聆听鉴赏欣赏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议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喧嚣时代如何学会“聆听”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