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朝民歌:脍炙人口,且书且歌

2019-09-10巫小酒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歌

巫小酒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梵音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袁行霈《中國文学史》

一、艳曲兴于南朝

南朝仿汉制,设乐府机构于民间采风,采集的诗歌编纂成册,由宫廷乐官配乐吟唱。汉朝的统治者采集民歌尚带着“观风俗,知厚薄”的教化目的,而南朝统治者已经完全将民歌的采集作为宫廷享乐生活的附庸,天子的采风官从“雅乐正声”的神坛走下,成为世俗乐歌的记录者,民间吟咏男女恋情的歌曲登上了朝堂,并在统治者的提倡下成为潮流,从此“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南朝民歌大部分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姓濒水而居,风物四时不同,江南柔媚潋滟的山光水色化作粉黛敷在青年男女的心底,满腹情思,不吐不快,或唱和,或吟咏,就在这你来我往之际,便出现了情思旖旎的南朝民歌,正如这首《子夜四时歌·春歌》:“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

南朝民歌曲类丰富,尤以吴歌和西曲蔚为大观。吴歌诉窈窕之相思,西曲咏怀远之哀怨。吴歌以建业为中心,西曲以江陵为中心,两处皆是三教九流聚居之所,商贾走卒买卖之埠,商业繁荣,人流如织。商贾、歌女、船户、百姓等作为南朝民歌的主体,纷纷粉墨登场,

唱出属于城市中下层居民的情感与生活。吴歌多为女性吟唱。或是倚镜梳妆的少女在期盼爱情,“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或是对朝为红颜,暮成丑老的慨叹,“年少当

及时,蹉跎日就老。若不信侬语,但看霜下草”;或是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或是色衰爱弛时,对负心汉的冷眼揭穿,“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

与吴歌哀怨缠绵的闺阁气不同,西曲则更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更多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风格也更加开朗明快。但不管如何明快,南朝民歌的总体特征仍旧是清丽缠绵,语言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南朝民歌并不刻意追求格律与辞藻的堆砌,随口便唱出内心缠绵细腻的情感。

二、胡音起于北俗

如果说南朝民歌是闺阁中、田野里吟讴的清新对答,那北朝民歌就是不加矫饰的快言快语。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地风光一处歌,北境天地广袤,多浩荡平原与巍峨山川,其民歌慷慨激昂,古意劲直。

自魏晋以来,北方战乱连绵,经过多年纷争,北方建立起了以鲜卑族为首的北魏政权,故北朝民歌大部分出自北方少数民族,尤以鲜卑语居多,这些少数民族的乐歌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多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没有南朝民歌多,但内容却脱离了儿女私情的桎梏,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描写北方景色风俗的《敕勒歌》最具特色:“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仅用短短的27字,便将成群的牛羊、丰茂的水草、广袤的草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北方女子的婚恋观自由、大胆、奔放,在描写爱情与婚姻题材的北朝民歌中,少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该嫁人了,就直接明示自己的母亲,“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若是有了对象,也难免羞涩,“感郎千金意,恨无倾城色”;至于热恋中,见花好月明,良辰如斯,正是约会的好时节,便直接告知情郎,“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游牧民族先天的骁勇使他们能征善战,擅长骑射,与生俱来一股豪侠尚武之气,反映在民歌中则是“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直白;男儿得了锋利的五尺刀后,爱惜地将刀剑悬挂在中梁柱上,“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宝刀难得,男儿对它的爱惜甚至超过了对如花似玉的少女的怜惜。不仅男子如此,巾帼也不让须眉,《李波小妹歌》中的小妹骑术精湛,“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木兰诗》中木兰替父从军的勇毅更是深入人心。

北境统治集团频繁更替的同时,也带来了连绵的战火,百姓因为战乱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在北朝民歌中也多有体现。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从军征战的男儿的悲惨遭遇,许多青壮年本是被迫从军征战,战死疆场后连尸骨也没有人收。“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隔谷歌》则更是垂死悲告之音,一对兄弟被征进敌对队伍,弟弟随着大军兵临城下,兄长在弹尽粮绝的围城之中苦苦哀告,战乱之悲状,触目惊心。这些咏怀战事的民歌多出于军中的中下层将士,反映了底层士兵的悲叹。

三、南声北歌,各有千秋

《大子夜歌》记南方民歌为“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指出其清新明丽、婉转自然的艺术风格。南朝民歌遣词造句既有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能吸取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能运用精巧的语言技巧。相比之下,由游牧征战的马背民族所创造的北朝民歌没有南朝民歌那般细腻深婉的情感体验,而是率真直白,反映在诗歌风格上就是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形式上,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形式比较单一。北朝民歌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多样。

艺术手法上,对双关语的大量运用,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作者驰骋想象,含蓄委婉地将“藕”与“偶”、“莲”与“怜”、

“碑”与“悲”、“丝”与“思”、“篱”与“离”等意象联系起来,用词精妙;北朝民歌则更为简单疏朗、质朴无华,用口语化的呼号代替了委婉的隐喻,粗疏质朴中也别有韵味。如这首《地驱歌乐辞(其二)》:“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短短的16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年代,南国烽烟,北国铁骑,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百姓却用自己的歌唱让如此铁血的年代充满人情味。

再没有哪个朝代的乐府,会如此绮丽哀婉地吟咏女子的喜怒哀乐,如此慷慨激昂地赞叹豪侠的气概,如此感同身受地向你细说离散的惨烈。

猜你喜欢

民歌
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诺恩吉雅随想
小学民歌教学初探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蜗牛与黄鹂鸟
原生态民歌与舞台民歌关系探微
陕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