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2019-09-10
话题是谈话的中心,但不限于谈话的中心,加上各种意见才是一个充实的话题,其实也就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各种事件的一个概括。大家对同一个问题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加上这个问题就能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本期的话题,你的看法是什么?欢迎把你的看法告诉我们,将有机会在杂志上看见自己的声音哦!联系方式见“编读么么哒”。
【阅读焦点:文物返还】
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
2019年3月23日,中意双方代表交换了关于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根据双方协议,意大利将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2019年4月9日这批流失文物被送上返回中国的飞机,并于4月10日抵达北京。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开启了中意两国文化遗产合作的新里程,更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树立了新的范例。
解读
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对接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开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历经10余年漫长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终作出向中方返还796件套文物艺术品的判决。
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形制完整的唐代武士立俑、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这次“回家”的796件套文物时间跨度长,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器物种类多样,保存状况较为完好,总体价值很高,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
近年来,面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复杂状况,中国有关部门通过双边执法合作、外交谈判、捐赠返还等多种方式,促成文物返还。圆明园鼠首、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归还中国,流落异乡的青铜虎蓥(yíng)几经波折终于回归故土,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一件件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相继回家。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这796件套文物,不仅将唤起中华民族多彩的历史记忆,更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佳话。
【阅读焦点:语言文化】
七成受访者感觉自己语言越来越贫乏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基本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和引用诗句。调查还显示,年轻人出现语言贫乏的问题,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解读
如今,网络语言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而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也为语言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但网络语言在丰富我们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简化我们的语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说,一个新词语的迅速流行和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会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产生一种惰性,不敢面对真实的内心,以自我的“遁形”加入盛大的语言“假面舞会”。
对于事物的见解,能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而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会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下沉淀。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造就语言的经典。
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再到关于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表达的影响的争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折射著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讨论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在讨论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
【阅读焦点:科学发现】
世界第一张黑洞照片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21时左右,全球六地(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拍摄的人类首张黑洞照片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该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essier87中心的黑洞。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图中心的暗弱区域即为“黑洞阴影”。
解读
黑洞的概念要追溯到很久以前科学家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早在1784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米歇尔就从理论上预言过这种神秘天体。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说明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巨大的引力场。20世纪60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提出了“黑洞”(blackhole)这一术语来解释此前许多物理学家所称的宇宙中存在的引力场,其基本概念是,黑洞会吸入所有一切,包括光。
但是,黑洞只是一种假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存在。要想观测遥远的黑洞,目前人类研制的任何单一天文望远镜都无法办到。因此,过去十多年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联合了全球多地的8台天文望远镜同时对黑洞展开观测,这8台望远镜形成了一个有效口径等于地球直径的虚拟大望远镜,即事件视界望远镜。
事实上,给黑洞拍照并非是直接拍出黑洞的图像,而是观测到许多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过程而拼出的图像。因此,黑洞照片的拍摄和冲洗都费时费力,历时两年多才得出结果。
探索黑洞的存在与否,可以间接推论宇宙是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由此也能了解宇宙之后地球是如何产生的。而且,了解黑洞也可以知道,黑洞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到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以及地球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阅读焦点:儿童权益】
童模遭母亲踢踹引热议
2019年4月9日,一段“杭州一女童模被一名成年女性踢踹”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视频里,一个3岁左右的女孩提着小包向前走,一男一女两个成年人在女孩后面拍照。女孩走了两步后把包放在地上,身后白衣女子突然上前脚踹女孩。据报道,被踹的女孩名叫妞妞,踹她的正是她的妈妈。视频引起了诸多网友的一致愤懑,更将关于童模圈的讨论瞬间推向舆论高潮。4月10日,妞妞妈妈发布道歉声明,但网友却并不买账。
解读
这一脚踢得网友心疼,也揭开了一个并不为人所熟悉的行业——童模。其实,童模并非新鲜职业,但由于近几年发展迅猛,商家们希望打造出“网红”童模带动销售,一些家长怀着培养“童星”的梦想把孩子推到各种平台。还有商家嗅到商机开办童模培训班等。
但多年来,童模行业也一直存在争议。早年公众指责童模收入过高,出现“天价童模”的现象,如今踢踹事件的出现,人们则开始关注童模是否被当成“摇钱树”,工作性质等同于童工。
从后续报道出来的事实看,童模行业已经具备了几个特点:一是规模不小,仅在浙江某个童装产地,就聚集了数以千计的儿童模特;二是利益不少,在利益驱使下,有些行为可能变味,而孩子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三是职业化特征明显,许多儿童做童模已经不是兼职、客串的行为,而是在父母的带领下,当作正儿八经的职业,其影响已经延伸至劳动用工的范畴。
童模的出现有其市场的需求,可是有些事情一旦过度就会走向反面。年幼的童模很多时候被家长和社会绑架,成了家长功利化教育的工具,也成了一些商家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这是当下亟待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