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可视化工具在离职后福利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2019-09-10覃予李宗彦

财会月刊·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会计教学概念图

覃予 李宗彦

【摘要】思维可视化借助图形工具将抽象复杂的概念、思维或逻辑以清晰简明的方式呈现,在促进概念、隐性知识习得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能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两种常见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定义与区别,分析了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于会计教学的可能性及途径。同时以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为例,示范了如何将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工具综合运用于财务会计教学中,并就思维可视化工具如何改进会计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概念图;思维导图;会计教学;离职后福利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19)12-0085-5

一、引言

思维可视化是认知心理学中提出的概念,是指运用图示工具将不可视的概念、思维或逻辑呈现出来,使其在视觉上清晰可见。思维可视化作为有效解减轻人类认知负荷、提高知识沟通效率的工具,在商业、管理以及教育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1]。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思维可视化作为新的教学技术,值得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甚至基础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中予以推广[2]。虽然“可视化教学”作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已经在国外教育界盛行,但在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会计学科教育中,可视化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与方法尚未得到重视与规范运用。

近年来,国外会计教育机构及教育者开始重视在会计教育中推进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2010年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发起成立,旨在为新时代美国会计高等教育提供发展战略与建议的会计教育路径委员会(PathwaysCommission),在成立伊始就大力推进思维可视化工具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3]。路径委员会在2012年还专门聘请了著名视觉专家丹·罗姆用可视化工具描绘了“会计是什么”的思维图(见图1)。

这一思维图通过左右两幅图比较了对“会计是什么”这一问题正确与错误的回答:左边一幅图是对会计“非黑即白、机械记录”这一错误的认识;右边一幅图指出会计是通过职业判断为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揭示了会计的本质职能。路径委员会旨在通过“概念图”这一简单的视觉呈现来改变公众对会计的错误认识,从而实现有效沟通会计基本理念与价值这一目的。

随着大学教育向课程与课堂教育回归,如何通过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当今大学教育改革致力发展的方向。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引用实例介绍可视化工具的概念及其在大学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二、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应用于会计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知识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概念化知识”,如涉及会计要素定义、分类等基本概念的判断;一类是“程序化知识”,如按照会计准则对会计活动过程中的会计要求进行确认、计量与列报等。PruMarriott和NicholasMcGuigan[4]认为,思维可视化可以通过其“视觉隐喻”功能,深化学习者对概念化知识的理解,同时将其与实际经济业务进行情景化关联;而对程序化知识,思维可视化能通过其“视觉整合”功能将不同会计处理流程在同一平台进行完整反映,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在会计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理念的实施通常需要借助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两种可视化工具:1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任何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强调新旧知识在概念上的包摄性与层次性。概念图体现了知识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必须将新概念与已经掌握的概念关联起来,并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视化地呈现。概念图的基本要素包括节点、链接与文字说明。概念图的绘制首先必须确定最初始、最核心的概念,将包容性最广的概念置于概念图中心或顶端位置;其次基于初始概念衍生出相关概念,并通过连接线标记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关系;最后在概念旁标注相关的例子或阐释[5]。2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潜能过程中发明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该工具通过放射状、辐射性、可视化的图示展现知识的逻辑关系与整体架构,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表达工具。思维导图强调通过图形来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效率,是一种浅层次的知识学习模式,常用于头脑风暴式的创新性思维、信息组织或知识归纳总结。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借助微软Visio软件、第三方开发的MindManager软件等实现,上述软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也方便在课堂教学中展示。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虽然都是思维可视化工具,但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概念图主要是通过网络化关系体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与从属关系;而思维导图则是以一个问题(概念)为中心,通过发散性的构图呈现作图者的思维过程。简单来说,概念图强调具体知识点之间的“点对点”的连接;而思维导图则强调以某一主题为中心,进行“点对多”的扩散性思维。因此,概念图更加适用于某一组复杂概念的梳理,强调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而思维导图更适用于同一主题下多知识点的学习记忆,侧重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与短效记忆[6]。

会计学尤其是高級财务会计教学不仅涉及复杂概念的理解,还需要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对大量概念的有效记忆[7]。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学教学中综合运用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以同时实现对会计概念的深度理解与高效记忆[8]。下面将以财务会计教学中的难点——离职后福利计划为例,演示概念图及思维导图这两种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在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三、可视化工具在离职后福利计划教学中的运用示例

离职后福利会计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2014年修订后增加的一部分内容,旨在提升企业对职工薪酬会计确认与披露的完整性。离职后福利会计涉及金融、保险、会计、财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并涉及折现技术、精算技术、公允价值等复杂方法与跨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本文将基于教学实践,演示如何通过概念图及思维导图的综合运用来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1.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目标及原则的可视化。财务会计教学中,概念图可以将对应的经济活动形象直观地予以呈现。图2就通过概念图这一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的目标及原则。

图2中,两个圆圈识别了这一会计活动中涉及的两个交易主体:“企业”与“职工”;实线弧形箭头描绘了离职后福利计划这一经济活动的形成过程,并反映了离职后福利实为“职工提供服务、企业支付对价”这一基本经济实质。图2中间的两个虚线箭头则区别出“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差异。其中:虚线箭头1是设定提存计划的形成过程,表示企业只需要向离职后福利基金(如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存入固定(比例)金额,离职后职工自行在离职后福利基金提取,因此职工承担了由于利率、物价等宏观因素变化带来的精算风险;虚线箭头2是设定提存计划的形成过程,表示企业在承诺支付给职工确定水平的离职福利的前提下,可通过对离职后福利基金进行投资(计划资产)等方式为未来支付义务做筹资准备,但精算风险由企业承担。

可见,图2简明而直观地描述了离职后福利会计处理原则、设定提存计划与设定受益计划的基本含义与区别。

2.离职后福利会计之“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与计划资产”会计处理的可视化。让“概念有意义”是运用概念图的重要原则,而让概念有意义的方式是在具体情境中描绘概念导入的目的及能解决的问题。会计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应用学科,在讲解重要会计概念时,应结合具体业务情境对概念进行阐述,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有经济与现实意义。下文将以离职后福利中最为复杂的“设定受益计划”为例,示范如何借助概念图通过四个步骤完成设定受益计划会计的教学。

在绘制设定受益计划教学概念图(见图3)时,为了突出概念的讲解逻辑次序,将涉及的11个重要概念用椭圆予以突出,并按照讲解次序做圈形编号(实际教学中可按此顺序逐一呈现)。相关财务报表及附注通过下列方式呈现:报表附注用实线框图表示,财务报告主要报表(如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等)用阴影虚线框图表示。下文将依次介绍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与计划资产会计处理概念图绘制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定受益计划主要核算对象介绍。在概念图的绘制次序上,第一步需要明确设定受益计划主要核算对象。设定受益计划会计核算对象从总体上可分为“1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与“2计划资产”两部分,因此“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与“计划资产”作为初始概念位于概念图的最顶端。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设定计划义务”与“设定计划资产”核算信息都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因此概念图的第一步分别绘制“报表附注A——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与“报表附注B——设定计划资产公允价值”两个框图,并按照报表附注的格式展现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这两个主要对象,以突显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教学。在绘制完框图后,即进入后续概念的导入阶段。

第二步: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会计处理。图3左侧框图“报表附注A”呈现了设定受益计划义务会计处理的概念图绘制。教学时突出“设定受益福利需要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分摊到对应的服务期间”这一会计匹配原则,因此需要导入“3本期服务成本”这一概念。在计算本期服务成本时,常用的系统化分摊方法是“4预期累计单位福利法”。而“4预期累计单位福利法”需要通过精算的方法进行计算,这就需要“5精算假设”(包括职工离职率、死亡率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及“6折现率”等。此外,如果企业修改设定受益计划,并导致与以前期间职工服务相关的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现值的增加或减少,这一义务现值增加或减少便是“7过去服务成本”调整,需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考虑了“利息费用”“本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及“支付的设定受益计划福利”后,可以根据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初及期末现值的变化,倒挤出因精算假设变化带来的“重新计量”部分(β)——“8精算利得或损失”,并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由此可见,上述3~8这五个概念的教学顺序存在紧密的前后逻辑性,这与传统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先集中讲解概念,再讲解会计处理原则”的教学思路有所不同。基于可视化工具的会计教学更强调概念导入的先后次序与逻辑性,并与学生的认知习惯、现实中的经济业务流程保持一致,因此概念图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步:设定受益计划资产的会计处理。图3右侧框图“报表附注B”呈现了设定受益计划资产会计处理的过程。设定受益计划资产期初及期末的公允价值是根据资产市值计量而得;利息收入由期初计划资产公允价值乘以折现率得到。在考虑了利息收入、本期存入资金及支付设定受益福利后,便可根据设定受益计划资产期初及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化,倒挤出计划资产的实际回报(β)——“9投资回报”,作为“重新计量”部分(β)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第四步:设定受益计划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报。概念图的第四步汇总了设定受益计划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报方式。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设定受益计划的义务现值与计划资产公允价值可相互抵消后以“10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如果抵消后出现了净资产,还应当以“11资产上限”为上限值确定一项设定受益净资产。从上述四个教学步骤可以看出,概念圖能将设定受益计划零散的、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整体的方式嵌入具体的会计处理流程中,并能有机地展示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4预期累计单位福利法”是用来核算“3本期服务成本”的重要方法,“6折现率”“8精算利得或损失”“9投资回报”都属于“5精算假设”内容。可见,采用概念图这一可视化教学工具对于学习者与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习者而言,可视化的概念图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进而了解各个概念在设定受益计划中对应的位置与含义;对教师而言,能按照认知次序有逻辑地开展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离职后福利计划教学总结的可视化。与概念图注重概念细节的梳理不同,思维导图更加注重知识点的逐步细化与延伸。因此,思维导图在财务会计教学中更加适用于知识点的拓展与总结。在课堂教学总结或复习阶段,可绘制出如图4所示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离职后福利计划会计处理分为“1.会计处理原则”“2.基本概念”“3.设定提存计划”“4.设定受益计划”四部分内容,每部分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如设定受益计划可以分为“设定受益计划义务(A)”“设定受益计划资产(B)”两方面核算,其中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核算重点又在“利息费用、本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重新计量的精算利得或损失”这一部分。在列报方式上,“利息费用、本期服务成本、过去服务成本”通过预期累计单位福利法在综合收益表的本期损益部分列报,而“重新计量”部分在其他综合收益中列报。

可以看出,在离职后福利计划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可以将重要概念与会计处理方法层层分解,同时还呈现了知识点在逻辑上的递进性与总括性。思维导图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对知识点概述的全局性与全景性,因此思维导图可以结合概念图的运用,起到对会计专题知识点的总结、归纳以及复习的作用。

四、结语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作为不同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在会计教学中分别发挥着概念细节梳理与知识结构汇总归纳的作用。综合运用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这两种可视化思维工具,不仅可以促进对复杂会计概念的深度理解,还能强化对大量概念的短效记忆与归纳。本文以离职后福利计划会计教学为例,演示了会计教学中如何同时运用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这两种不同的可视化工具,通过“概念可视化、会计处理可视化、财务报告列报可视化、知识点主要内容的全景可视化”的技术手段,依据“从整体到细节,再从细节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开展会计教学,可显著提升学生对复杂会计业务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思维可视化工具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运用职业判断。

虽然思维可视化工具操作简单,容易导入,但在会计教学中运用可视化工具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可视化工具是对逻辑思维的直观呈现,这要求实施可视化之前需要对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注重图像的绘制技术;2不论是概念图还是思维导图,目的都是将复杂问题简明化及清晰化,而不是一味追求图示的美观。3可视化工具不仅是教学工具,还可以作为测评学生对会计概念及处理理解程度的,工具,因此可以在翻转课堂中推厂。④思维可视化教学工具要求改革传统“概念先导”的教学模式,结合会计业务实际运用情景,按照概念出现的逻辑顺序来逐步进行概念的讲解。

可见,可视化思维教学本质上并不是教学技术的革命,而是对教师教学思维的革命。思维可视化工具有效运用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授会计知识有较深入的把握、了解会计业务的经济运行流程与本质,同时还需要掌握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能力实施可视化思维教学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旭鸯.教学设计可视化研究:教学设计的视觉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0(7):30~35.

[2]赵慧臣,王淑艳.知识可视化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新观点——访瑞士知识可视化研究开拓者马丁·爱普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2):4~10.

[3]BehnB.K.,EzzellW.F.,MurphyL.A.,etal..Thepathwayscommissiononaccountinghighereducation: Chartinganationalstrategyforthenextgenerationofaccountants[J].IssuesinAc?countingEducation,2012(3):595~600.

[4]MarriottP.,McGuiganN..Visualmetaphorandvisualtoolsinaccountingeducation[J].AccountingEducation,2018(6):549 ~ 551.

[5]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助性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59~61.

[6]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5.

[7]LeaubyB.A.,SzabatK.A.,MaasJ.D..Conceptmapping:Anempiricalstudyinintroductoryfinan⁃cialaccounting[J].AccountingEducation,2010(3):279 ~ 300.

[8]SimonJ..Conceptmappingina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course[J].AccountingEducation,2007 (3):273 ~ 308.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会计教学概念图
概念图在护理领域的应用现状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
概念图策略在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