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标澳门中濠典藏丹青佳制古今辉映

2019-09-10木子

收藏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徵明行书

木子

由中濠典藏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2019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于5月23-25日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据悉,中濠典藏2019春季拍卖会将在5月23-25日在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举行预展,5月25日下午1:30开槌拍卖。这是中濠典藏在澳门举办的第三届艺术品拍卖会。此次春拍推出了集古藏珍、古董珍玩、古代书画以及近现代书画等四个专场,计有1010件拍品。其中,集古藏珍专场汇集古代玉器99件,青铜器18件及工艺品杂项56件;古董珍玩专场中的古代瓷器计54件,清宫云锦20匹,清代御墨、砚台37件及铜器杂项27件。此外,还有台湾资深藏家提供的清末民初及当代名家紫砂壶36件,并上拍了一些老普洱茶。

古代及近现代书画是中濠典藏2019春拍标的数量最多的两个专场,总数达609件。在186件古代书画中,既有张瑞图、陳奕禧、查士标、沈荃等名家的绫本书作,也有沈铨、董邦达、钱维城等人的丹青佳制,尤以17帧明代绢本佛教卷轴画最为引人注目。近现代书画是四个专场中数量最多的,306件拍品中不乏张大干、齐白石、吴湖帆、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家画作。77件成扇、扇面以及53部日本古籍美术文献均可自成单元,在整场拍品中显得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走进中豪典藏的书画世界。

文徵明《赤壁赋》

此套文徵明《赤壁赋》书法册页,共十二开,尺寸均为24×28厘米。钤有文徵明的常用印:衡山(朱文印)、文徵明印(白文印)、停云(朱文印)三方,曾是王懿荣的旧藏,并有“福公懿荣审定(白文印)”为证。此套文徵明《赤壁赋》书法册页书于64岁时,即1534年。

文徵明书法成就主要在小楷与行书,他的行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见取法“二王”的小行书,其风格流畅俊秀,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一类是学习黄庭坚行书的“仿山谷体”大小行书,这类行书作品往往道逸劲健、堂正闲适。这套册页既有其大字行书的“仿山谷体”体式,又兼及其“小字行书”的飘逸。从该册页字体的取势来看,受沈周影响,全仿山谷体式,化黄山谷之奇崛为淳厚,化黄山谷之长戟为精器。当然,文徵明并不是一味地学习黄庭坚长枪大戟式的字体,反而区别于其他仿黄山谷体的书家,融入二王笔意,这与其性情儒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此作与文徵明师法二王、赵孟頫一路的行书《滕王阁序》进行对比, 《滕王阁序》平正婉和,温润秀劲,笔势潇洒,清秀俊雅,但在取势上,此作《赤壁赋》更胜一筹,文徵明在此作中取法二王用笔道媚的特点,又掺入了黄庭坚“勃掣”的用笔方法,并把“勃掣”用笔的顿挫幅度减小,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多见藏锋,使笔画最后呈现劲健与道逸的完美结合,这使得文徵明的“仿山谷体”行书气息显得平和闲适。

张瑞图《草书杜甫诗》

此作为绫本水墨,立轴,纵168、宽47厘米。写有“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人间长见画,老去限空闻。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款识“瑞图”,钤有“张瑞图印”(白文方)、 “口口”两方印章。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悲天悯人,感世伤怀之作。此诗是杜甫鉴赏一幅山水画后所作的题画诗,作者哀叹范蠡的轻舟小,不能载其同游,王子乔所乘的仙鹤只有一只,不能度其飞升。一幅山水图,引得无限情,诗中虽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此行草书,一气呵成,通篇笔势矫键,锋芒凌厉,结体道劲紧凑,收放自如。章法朴茂,行疏字密,气脉连贯,字与字之间笔断意连,似游龙翥凤,跌宕起伏,墨色浓郁,酣畅淋漓,气势撼人,充满强烈的视觉张力。然仍保留学孙过庭和苏轼的某些笔法,运笔之气贯通,以显示其放逸之势,各字大小不一,行笔跌宕起伏,多出奇险之态,点画通过粗细、干湿、疏密、方圆的变化,表现出跳荡之势;全幅呈字距紧密、行距宽疏的布局,然紧密字距中,时在笔划转折处来调节,宽疏行距中,又时以出格之字和破直之势来调节,从而达到了密而不窒、疏而不空的效果,这些都体现了张瑞图典型书风的主要特色。

清康熙帝《行书七言诗》

此作为绫本水墨,立轴,纵140、横39.5厘米。上书:一颗西湖满月珠,宝光长自朗东都。眼空尘劫超三业,心彻清虚示四无。玉带贵人时礼足,麻衣侍者尚留须。独恝门下遥相忆,难绘嵩山作寿图。钤有“康熙宸翰”(朱文)、“万几余暇”(朱文)二印。该作曾在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2017年秋季拍卖会中拍卖,十分抢手。

康熙十分推崇董其昌的书法,本人书法也完全出于董的路数,软美中涵有博雅的气度。此作结字平淡古朴,笔划圆劲秀逸,通篇稳重有力,凝神聚气,运笔流畅,挥毫楮素,气势矫健,体现出雍容典雅的帝王之气。整体布局舒朗,行笔轻重疾徐不断变化,字体疏密斜正均合乎法度,书写快意处顺手断连,使得字与字之间的微妙关系跃然眼前,浑然天成。康熙认为书法家为写好字,在挥毫之前要绝虑凝神,尽量做到心正气和。笔的抑扬顿挫,墨的浓淡干湿,不同的心境亦会表现出不同的韵味,这也是书法之美的一个表现方面。

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即书法在行笔过程中要如行云流水贯通无碍,在笔与笔、字与字承接之间,环环相生,便成势脉。如“一颗西湖满月珠”的“颗”与“西”二字, “颗”字的末笔有明显藏锋,后又借势承转到“西”字的首笔。在“宝光长自朗东都眼空尘劫超三业”中,首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末笔呈放的态势,引出下联“眼”字。而颔联“眼”字末笔藏锋呈收的态势,这与布局有很大关系。古人认为字如其人,书法的特征相对应书写者的个性特点、精神气质,康熙的这件行书作品书风高古文雅,笔墨秀润飘逸,于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学养和皇家气息,在康熙众多作品中,此件《行书七言诗》不失为一件佳作。

董邦达《松风碉阁》

董邦达的《松风磵阁》曾是盛宣怀的旧藏,是一件赫赫有名的画作。 《松风磵阁》为纸本水墨,立轴,纵114、宽56厘米。题有画家款识“松风磵阁,董邦达谨仿宋迪笔意”。钤印“臣邦达印”(白), “山东”(朱)。以松风为主题的绘画不在少数,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唐寅的《山路松声图》等等, “松风”常用来代表回归自然,修养身心,这种意象不仅具有清幽的美感,还渗透了文人深刻的思想,寄托着丰厚的意趣,成为风度和品格的象征。松风天籁自鸣,其声宏大劲健,有“松涛”之谓。画家多借松风抒发隐逸情怀。

此轴为S型构图,这种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常被画家采用,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的韵律感,加强画面的纵深关系。画中以大量留白表示天空与河水,意境清幽,给观画者以神思的空间。中景两位高士对坐于崖石,静听松风,虽为点景人物出现,但却是画中的主角。近景中景远景布置合宜,属于王蒙稠密一體构图的特点。就笔法和技巧而言,虽然画家在款识中写仿宋迪笔意,但更多的是从披麻皴中化出,属于线皴体系,更多的是受王叔明牛毛皴和解索皴的影响,宋迪据传始创“潇湘八景”之体,但图像无存,可见这副作品也是类似于“四王”的托名之作,而更主要的是自己对于黄鹤山樵作品的理解:将黄鹤山樵的皴法加以简化,介于披麻和牛毛之间,变王蒙的浓墨大点为小苔点,树法更加规矩,松树的处理上规整而缺乏逸气,这也是词臣供御画臣字款的一种特点。此轴整体水墨疏淡,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极具文人情趣。

钱维城《花满自然秋》

钱维城的《花满自然秋》,纸本设色,立轴,纵152、宽61厘米,为清宫原裱,特别是天杆上的铜蛐蛐丝绦,极具清宫旧裱代表性,加上原有的清宫丝绦,虽略有残损。款识:臣钱维城恭画。钤有“臣钱维城”(朱文), “染翰”(朱文)二印。

此图以折枝的形式图绘蜀葵、石榴、百合、桑叶、菖蒲、雏菊、山丹等近十余种花卉,从此图可以看出黄荃之精劲新细,赵昌之折枝写生,北宋院体之法度严谨。全轴勾勒工致,渲染合宜,在花头的表现、枝叶关系的交待上,颇合自然法理。如在蜀葵的枝叶俯仰翻转中,反叶折面线的表现达尤为自然;在两朵雏菊的背向一正一右,避免重复,在对立中达到了统一,在矛盾中寻求和谐。就此轴的构图而言,看似杂乱无法,实质上寓法度于其中:全轴采用三角构图,最高点在蜀葵的花苞,其他几支折枝花呈现竖构图,卷轴底下有一斜刺而出的类桃李海棠之属的五瓣花形,横竖对比打破了构图的僵硬。在绘画技巧上,形式多样,勾勒采用中锋用笔,根据花卉的自然物象而变化;在设色上,水石并用,重色的铅粉和朱砂增加了该作的厚重感,用花青调藤黄形成的草绿、汁绿轻盈剔透,钱维城采用了罩染与分染并用的手法,重色如朱砂平涂,后用胭脂分染,其余花头多用铅粉打底,分染而成。由于时间的考验,铅粉出现了返铅的现象,白花、粉花、紫花等用白粉调染的花头,出现了黑色。如需变化成原来颜色,旧传有双氧水洗法和酒精火烧法,但是极有风险。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曾说,画花乌要“知天、知地、知人、知物”,观此幅之妙,谓为信然。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文徵明行书
“笨小孩”文徵明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柳佳玮作品
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高岭云露??形超六尘??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书画名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