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三思”

2019-09-10朱国良

关键词:三思读图中东

朱国良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广泛,分组形式多样,合作样态各异,合作效果不一。分组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发挥什么作用?解决这三个问题,一是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二是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思辨性,小组的合作不局限于探究难题,也可以是指导方法;三是教师要明确定位,适度参与,做好调控。

关键词: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原则有效性

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地理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形式多样,合作样态各异,合作效果不一。分组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笔者结合案例进行思考。

一、分组的原则是什么

【案例1】

教师走进课堂,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第1排为第一组,第2排为第二组,第3排为第三组,第4排为第四组,第5排为第五组,第6排为第六组。”教室里共有6排学生,每排8位,按此分组,每组8人。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热带草原景观图并播放视频后,提出问题:“景观图和视频反映了什么地区的景观和人文特色?分别是哪些景观?”学生开始小组合作。作为听课教师,笔者细心观察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细节,由于每排学生坐得过于分散,很难实现全组讨论,大部分学生左右观望。有几组学生选择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而后三排分别有3—4位学生在窃窃私语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2分钟“讨论”结束后,无一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无奈點名学生回答。结果,点到的每位学生,都成了“木头人”。

第一,小组人数要适宜。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通过积极互动,取得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小组人数太多或者距离过远,学生的发言纷繁复杂,难于统一;小组人数太少又难以实现观点的碰撞,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因此,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本案例中共有学生48人,分成6组,每组8人,且以排为单位,明显不合理。

第二,分组一定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成员的多样化,可以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从而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结论。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情况。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对某一小组进行分工时,可做如下考虑:某学生在班级中较有威望,平时遇事冷静,做事很有条理,任命其为组长;某学生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思考问题很有深度,任命其为发言员;而口头表达能力略逊一筹的学生在必要时可以为发言员做适当补充;某学生记录速度快,且字迹工整,可以作为记录员。这种分工,能极大地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二、如何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案例2】

某学校开展课改展示活动,笔者听了初一某教师的《中东》展示课。课前踏进教室,发现学生有序地分成了8组,每组5—6人,教室里一体机上播放着叙利亚内战的新闻,学生都在认真观看。上课铃响起,教师让学生围绕播放的是什么地区哪个国家的新闻,进行2分钟小组讨论。观察发现,附近几个小组中,有三四位学生说这是叙利亚,是中东的国家,其他组内成员立即写下了这个答案。导入后,教师出示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中东地形图和西亚政区图,又布置分组讨论系列任务:“什么是中东?中东和西亚的分界在哪里?中东在世界的哪个位置?为什么中东地区战争、冲突不断?”每组有1—2位学生读图能力较差甚至不会读图。前两问分别由第2组、第4组中的某位学生回答,课后经过询问得知,这两位学生一位是班长,一位是地理课代表。对后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很不顺畅。

听课中,笔者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一部分学生上课时特别积极,问题一提出,他们马上想到答案说了出来,而其他学生听到答案后,就放弃了思考。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只等着别人说出答案,人云亦云。这就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思辨性,要能够激发学生多元的思考。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供合作的资料、探究的方法以及需要的学具。比如,在学习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时,可以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便于小组观察。上述案例中,课前完全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搜集中东地区的有关资料,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中东在地球上的位置为学生指出可参照的标准。

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可供查阅的资料不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这决定了小组的合作并不局限于探究难题,也可以是组内监督互查知识点的背诵、检查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还可以是组内学生互相演示一些地理现象、制作地理学具,甚至是组内成员之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互相指图、读图等。比如,本案例中读中东在世界的位置图、中东地形图和西亚政区图,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读图,这时便可以让组内读图能力较强的同学去帮助不会读图的同学,实现“兵教兵”。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什么作用

【案例3】

某次初中地理评优课选拔赛中,《地势和地形》一课第三部分教学过程如下:

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小组合作探究“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其中,第1组、第5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第2组、第6组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河流流向的;第3组、第7组思考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利用三级阶梯图与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说明水的落差的利用价值;第4组、第8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由于任务有一定的难度,且小组两两对照,教师设置了一些奖励措施:回答基本到位加1分,回答到位加2分,回答很严密加3分。各组学生讨论热烈,很快形成了组内共识。

第1组答案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第5组答案为:“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造成我国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教师对此评价:两组回答都很到位,第1组更严密,加3分,获一等奖;第5组加2分,获二等奖。

第2组、第6组都准确描述出了长江、黄河与珠江的流向,找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水往低处流”等古人的描述。教师对此评价:两组都优秀,都加3分,获一等奖。

第3组、第7组都利用三级阶梯图与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得出了“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要注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同样,两组都加3分,获一等奖。

第4组答案为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部的交流,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第8组不仅表述了以上内容,还补充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教师评价:第4组获三等奖,加1分;第8组获一等奖,加3分。

对于小组合作,教师要明确定位,适度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制订明确的奖惩机制,调动小组的积极性。奖励的方法可以是积分式奖励,也可以是晋级式奖励。本案例中,教师就采用多元评价、有效奖励的方法,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大大激发组内的合作、组间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观察,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有困难的小组要及时提供帮助,除了亲自指导,也可以让合作效果较好的小组开展组间帮助。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关注小组合作的进程,一次合作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让部分学生无事可做;也不能太短,否则学生的讨论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只是走形式,没有效果。总之,教师要在小组合作中起到主导作用。

猜你喜欢

三思读图中东
最初一念是本真
李三思寻钥匙记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叙危机诱发“中东大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