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行音乐与科技

2019-09-10郭昕

音乐世界 2019年6期

郭昕

[摘要]流行音乐的百年光阴见证了人类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流行音乐的载体与传播都与技术紧密相连:扩音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表演与欣赏方式,录音技术的不断迭代一方面提升着音乐播放的品质,另一方面它也参与到流行音乐风格的形成当中,成为某些特定风格的声音标签。而电子乐器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音色的理解。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不断演进与音乐风格的协同进化进程的剖析,不难发现:流行音乐与科技并非是艺术对技术的依赖这一简单关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迭代的深度融合,反映出不同风格之间美学上的重大差异。

[关键词]录音技术;电子乐器;效果器;合成器;采样技术

流行音乐的诞生是20世纪的大事件,它受到黑人音乐语言的强烈影响,也与人类电子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同于古典音乐和一些传统爵士乐对科技的“漠然”态度,可以说科技给音乐所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音乐的记录、保存、传播和欣赏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引发了人们对于音乐和音乐家概念的重新思考;权威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在流行音乐的条目中用不小的篇幅来论述这一趋势:电子乐器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创造出充满想象的全新音色,而数字技术和采样技术的发展,也让音乐的创作日益便捷,如今一套常用的个人电脑加上简单的硬件和多种软件的配合,就可以完成质量不错的音乐作品,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流行歌曲,有很多都是音乐爱好者们自己在家中完成的,这不得不说是得益于科技的巨大进步,同时,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技术的演进。而对于科技的不同态度也反映着某些音乐风格所秉持的美学态度和文化特征,以下就从音乐载体的变化,扩音技术对音乐表达方式的影响,以及电子乐器对于流行音乐形态与风格的塑造作用三方面加以阐述。

一、从乐谱到唱片——声音载体的巨变

作为在时间过程中展现的艺术,无论是西方艺术音乐抑或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录音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乐谱一直是音乐被记录和传播的核心。公元9世纪,中世纪的僧侣发明了纽姆谱,在更早的中国南朝,文人梁丘明用文字记录下《碣石调幽兰》;从那之后,音乐以一种书写的文字符号——乐谱的样式得以保存和流传,它成为随后漫长的时光里人们理解音乐的方式。

自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以后,声音也变得像罐头一样可以方便储藏,昔日去音乐厅现场聆听音乐会的欣赏习惯被家中越来越普及的留声机和唱片所取代,让音乐开始脱离文字符号记录的方式,日益回归到其诉诸听觉的状态中。在随后的时间里,唱片被更加方便的磁带所取代,随身听让音乐的欣赏越来越个人化,它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聆听音乐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激光唱片的出现,让数字技术的曙光进入音乐领域,让追求极致的音质体验成为可能。唱片取代了昔日的乐谱,变成流行音乐基本的存在方式,这一转变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记录音乐的载体和传播從此变成了唱片,音乐家们的工作方式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古典音乐家习惯于按照乐谱的指示演奏,流行音乐家们则更习惯跟随耳朵的指引,对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做即时的回应。脱离乐谱的即兴演奏就成为很多流行音乐风格中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比如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等,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民间音乐中也存在着大量即兴演奏的现象,但它与流行音乐所依赖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音乐家们的学习方式从研读乐谱转变为将音乐从唱片中抠出来,通过模仿和再加工来掌握音乐的语汇,学习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自我学习,这是流行音乐家的一个基础能力,对音乐做出即时的反应,再利用自己的音乐积累进行即兴的表达,特别是爵士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即兴演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里,爵士乐的即兴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方法和术语,比如:连复段(Riff),一个短小的音乐片段成为组织起整个音乐架构的重要基础,而这一创作思维也深刻地影响了随后而来的摇滚乐和其他流行音乐风格。

除了音乐载体的这种变化,由于技术的影响,流行音乐也在其他方面展现着它独特的个性,麦克风与扩音技术的发展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二、从倾诉到呐喊——扩音技术与艺术表达的美学差异

有一些技术的出现对于流行音乐极其重要,我们可以称之为流行音乐的基础设施。这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东西至少包括了麦克风和扬声器,这两个基于电磁技术的发明可谓至关重要,它让流行音乐的声音开始个性化,给歌手巨大的空间来创造非同一般的艺术表达形式,甚至定义了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

麦克风的发明是一个标志,尽管它的出现最初是为了电话和无线电广播服务,但歌手们发现了它的价值,此后它最重要的价值是成为所有歌手都无法离开的秘密武器。并不只是放大歌手的声音让观众听到那么简单,因为歌手们注意到,麦克风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出更加细腻而富有层次的音乐处理,而这是之前的音乐难以做到的,麦克风的流行开始帮助流行音乐建立起演唱的基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美国歌手平·克罗斯贝(Bing Crosby)成为利用麦克风获得成功的著名歌手,而他最擅长的“浅吟”(Crooning)演唱方式成为流行音乐演唱中的标准范式,演唱者的呼吸、叹息、啜泣的声音都经由麦克风放大而具有了一种神奇的动人力量,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80年代中国内地所刮起的邓丽君热正是因为其演唱中所包含的不同以往的声音表达,流行歌曲中的气声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得不说是拜麦克风所赐,可以说麦克风已经不是简单的扩音工具,而是在舞台演唱中歌唱技巧表达的中介载体,能够展现非常细腻的个人化的音色和演唱技巧。当下流行演唱的教学中,就有不小比重的内容是在教授歌手如何在演唱中更好地利用麦克风来提升演唱的感染力。

与爱情歌曲中常见的温柔倾诉相对,脱胎于黑人节奏布鲁斯风格的主流摇滚乐发展出一种强有力的喊叫式的演唱风格,我们称之为“喊唱”(shout)。这种演唱方式最初是在没有麦克风的时代由于伴奏的铜管乐器、打击乐或钢琴所发出宏亮的声音遮盖了歌手的演唱,于是歌手们大声演唱来与乐队竞争,这种演唱方式具有很强的张力,在摇滚乐诞生之前普遍流行在当时的黑人流行音乐当中。当这种充满紧张感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放大之后,与摇滚乐不羁的音乐风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成为摇滚乐演唱的标志性方式,我们可以在诸如滚石乐队、AC DC乐队的大量歌曲中听到,也可以在国内的摇滚音乐家如崔健和汪峰的作品中明确地感受到,那种充满力量的呐喊和嘶吼如果没有麦克风的帮助,其激荡人心的效果将所剩无几。

不只是歌手们对麦克风有需求,录音工程师对与声场平衡的技术要求使得他们不满足歌手独大而其他乐器被压制的声音效果。因此当麦克风的应用由人声转向乐器的时候,工程师一直在追求的新的声音开始浮现。为了录制出整体均衡的声音,工程师工作前必须要综合考量与评估:包括录音的场所、乐器摆放的位置和声场,需要隔离声音的乐器等等,这些尝试就逐渐催生出如今司空见惯的多轨录音技术要求分轨录音的第一步。多轨录音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一方面是技术自身的演化,另外一方面就是艺术家们对更加复杂的音乐表现的需求,音乐的织体越来越复杂,叠加的音轨越来越多,如何在不同的音轨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一门学问。当披头士乐队在1967年发行流行音乐历史上的首张概念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时,多轨录音的复杂程度达到了当时技术的极致,这个潮流启发了很多后来者,也为追求艺术性的艺术摇滚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扩音技术的成熟让它有可能以很小的体积完成人们对音乐播放设备的携带要求,当便携的“大音炮”(Ghetto Blaster)成为70年代纽约曼哈顿街头黑人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必备物品时,这种拥有硕大立体声扬声器的磁带播放机便以其轰鸣的音量和厚重的低音成为纽约街头音乐文化的象征,它直接奠定了后来席卷全球的嘻哈音乐文化的底色和美学:强烈的节奏感、巨大的音量和震撼的低音。

三、来自未来的声音——电子乐器对音乐风格的塑造

正如钢琴象征着严肃音乐的庄重,萨克斯奏响着爵士乐的风韵,摇滚乐的首席代表无疑是电吉他,这件迟至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广泛应用的新型乐器起初是因为原声吉他的音量太小而不得不加入拾音器扩大音量来争取在乐队中的存在感,但是拾音器的改进和全新的实体设计让Gibson和Fender两家极具开创精神的吉他品牌牢牢地统治了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江山。

借助着吉他扩音设备的发展,电吉他的音色开始突破原声吉他加拾音器的扩声模式,摇滚音乐家们在演奏中将音量越开越大,音箱的放大器电路往往会由于过载而发出失真的破音,摇滚乐的历史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这种本应避免的失真的声音反倒受到摇滚吉他手的追捧。一个无心的失误就此打开了电吉他音色世界的大门,吉他手们开始研究让吉他发出各种奇怪声音的办法,失真度越来越大,甚至是电吉他与音箱的回授所发出的可以无限延长的啸叫声原本是要极力避免的常规操作,此刻却成为吉他手们刻意追求的新鲜的音色。

大门已开,对音色的实验便停不下来,乐器制造商和吉他手们开始通过改变声音的波形来创造出各种奇异的声音效果,例如有巨大空间感的“回声”效果(Echo),可以讓波形规律衰减重复的“延迟”效果、在左右声道不断变化相位的弗兰格(flange)效果等。这些声音的出现为当时的风起云涌的实验音乐添砖加瓦,很快,在60年代末欧美的迷幻摇滚浪潮当中,上面的这些吉他音色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一时代音乐风格的独特标签。强烈的失真效果也开始逐渐成为一些重型音乐风格的标志,例如硬摇滚(Hard Rock)或者重金属(Heavy Metal)音乐当中大量使用的强力和弦(Power Chord),那强劲有力的失真吉他音色成了这些音乐风格的基本技术参数,以音色的差异来定义一种音乐风格,这也是流行音乐文化中一个有趣的现象。

再如电子合成器,这件看似钢琴的乐器实际上是一个由键盘控制的电子乐器,它的芯片会对触发的电信号做各种变化处理,从而发出与声学乐器有巨大差异、电子味十足的声音,充满着未来感和科技感,尽管这些音色中绝大部分由于电子味十足而被批评过于冰冷、机械和缺乏温度,但后来的采样技术完美弥补了这一缺憾。当微型穆格合成器(MiniMoog)面世后,很快就成为前卫摇滚音乐家们最喜爱的乐器,因为它所发出的那些来自未来的全新声音吸引了一群对声音敏感的艺术家不断探索,就像在实验室里进行着化学实验一般,他们通过对不同声音的波形叠加和变形,创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音色。

结语——艺术与技术的互动共生

诞生于电子技术时代的流行音乐,它的血液里流淌着科技的基因,与科学技术的共生关系让流行音乐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在技术的加持下,它的风格边界得以急速扩展,它的形态和声音也与过去时代留下的音乐艺术遗产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逻辑演化轨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技术的力量足以消解竖立在艺术世界之间的高墙,音乐作品不再是乐谱上记录下来的符号,音乐家也不再是音乐学院毕业的科班,技术的革新影响了艺术的形态与风格,艺术家们不断地实验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便是发掘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反过来,艺术的创新需求也不断推动着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如多轨录音技术从最初的3轨到4轨、8轨、16轨、48轨……一直到在软件上形成无数音轨,这一发展的进程揭示出两者在这样一种紧密的互动关系中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形成深度共生的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漠视电子技术的艺术家的创新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

从留声机到唱片,再到磁带、激光唱片,互联网时代的MP3,流媒体,音乐存储的介质不断地改变,而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从音乐厅的公共场景到家庭起居室,再到随身听所制造的个人私密空间。电吉他、效果器、合成器、打碟机、鼓机、采样器,与音乐相关的乐器在形态上已经越来越不像我们对于什么是乐器的传统观念,正是它们在塑造着流行音乐的形态、声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在任何一台联网的电脑上,我们可以轻松搜索到任何音乐,正是科技的昌明,塑造了21世纪人类对于音乐的全新诠释,若没有对科技的深入理解,我们同样完全无法掌握流行音乐的时代脉搏与演化逻辑。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参与到作曲这类高度创造性的艺术过程中,虽然目前它还只能通过模仿特定的音乐风格来仿作,但是不难想象,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未来的发展必定充满无限的可能,科学技术也将继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