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人文教育,我们在行动

2019-09-10卞惠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文文化教育

卞惠石

摘要:新人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文化带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成长,在学习中传承,获得人文积淀、思想启迪、审美熏陶和人格感召。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文化人”的学校文化建设,人文素养的学科渗透,超越知识表层、具有人文底蕴的校本课程,赋予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的主题活动,让新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人文教育学校文化学科渗透校本课程主题活动

人文何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解读:人文的核心是人,人文的载体是文化,人文的基础是审美,人文的意旨是关怀;人文之于人的生命成长,不仅在于修炼人的品格和道德情操,也在于持续发展的生命质量甚至思维质量;等等。

新教育倡导的新人文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文化带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成长,在学习中传承,获得人文积淀、思想启迪、审美熏陶和人格感召。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地诠释着新人文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学校文化:新人文教育强大的磁场

学校文化就如“一方水土”,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化人作用的“磁场”,有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可以说,任何一所学校,其特殊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办学历史决定了其人文底蕴的不同。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建于1906年,前身是“能仁学堂”。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风雨,四度校址变迁,十次校名变化,但师生始终抱着“做能者更做仁者”的信念,薪火绵延不息。

历史是每个人的根。为了寻觅“能仁足迹”,我们寻访校名来历,收集旧照、旧物、旧资料;访问老校长、老教师,邀请老校长、老教师以及著名校友等来校做报告,讲述那个时代的学校经典故事,传递正能量;重建校史室,把9月28日孔子的生日定为学校校庆日;把一个功能室命名为“能仁学堂”……通过对学校历史文化的挖掘,我们把“能”“仁”确定为理想人格的两大属性。人立足于社会,道德与能力是最重要的素养,是托起人飞翔的双翼。“能”是向外无比辽阔地去发现和改变这个世界,“仁”是向内无比深刻地发现内心的美好和深邃,而“能仁”,就是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交相辉映、和融共生,由此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对“能仁”定义和内涵的再认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以此为核心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度建构的信心。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回应,对学校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当今社会,偏重知识,忽视能力获得与智慧生成已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把握重点,看到“仁爱”是人性深处最本真的情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的传递和传承应该弥漫于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看到“能力”是人立足社会、创造幸福生活的必需,对能力的重视和培养应该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以“能仁”为核心,擦亮人生的能仁底色,让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应该成为学校的文化特质。它是我们面对现实,解决当下教育困境——人文教育缺失的一个必然选择。

人,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常常最直接、最直观地影响着人的人文底蕴。我想,这就是我所期待的“以文化人”。

二、学科渗透:新人文教育应有的姿态

学科教育,应当肩负起培育人文素养的责任。而人文素养的学科渗透一定离不开学科的沃土,学科课堂就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

比如,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解读文本时,我们就应该“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汲取文本的精神食粮,熏陶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讓学生懂得,人要立足本职、无私奉献,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让学生认识到,逆境造就成功,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让学生明白,只要自信、开朗、豁达,生活一定会更幸福;《弟子规》课程,以语文课为基础,适当与道德与法治课、音乐课、英语课甚至亲子活动等结合,通过创设氛围、开设论坛、评选先进等方式,让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弟子规》,得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浸染。

再如,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这些知识的背后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古代劳动人民对数的认识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在祖先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从而心存敬畏,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中外数学发展历程的差异,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会成为学习数学的背景素材。一位教师教学《数据的力量》一课,外显的教学线索是观察描述数据、整理概括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内隐的育人线索确是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教育。《圆的认识》一课,从数学教学角度来看,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可拓展、可以欣赏、可以探究、可供表达。教学时,我融入了古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和“圆,一中同长也”,与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本质。融入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融入了科学老师般的大胆探究、小心求证,课堂变得暖洋洋,智慧和人文同在。

又如,体育学科负载着体育精神的涵养,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就是公平公正。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积极拼搏,还在于彰显着坦然接受失败的良好心态。体育本身是一种美的聚合,是一种美的载体,是一种力量之美、展示之美、人体之美。所以,真正有质量的体育课,应该充满着对学生进行人文底蕴培养的过程性价值。

学科渗透,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富含的人文元素,做人文教育的有心人,把人文素养的培育放在心中、记在脑中、抓在手中,让学生多一些感知生命的体验,让教学多一些人文的光辉。

三、校本课程:新人文教育广袤的资源

具有人文底蕴的校本课程,才能超越知识的表层,进入涵养生命的境界。

(一)致远阅读行动

阅读是丰富生命的途径,更是形成人文素养的途径。文字的声音,一定能敲击学生的心弦,必然会谱写学生人文素养的优美乐章。

对于我校学生来说,阅读早已不外在于生活。“致远阅读行动”(见图1)早已深入学生的心间。

我们读诗词经典,在悠悠古韵中感受华夏民族辉煌的文化;我们读整本书,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触摸丰富的语言;我们读歇后语,在鲜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先辈的智慧与创造;我们读名人名言,在伟人故事中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我们还“读”电影,在光影变换间思考人生,获得启迪……

(二)学科拓展研究

结合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开发了“趣味童谣”“字源其说”“我爱谜语”“童心童诗”“人物研究”“唇枪舌剑”六个校本课程。

童谣是一种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可以说,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童谣充满了美好的童趣,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易懂易记、幽默诙谐——“趣味童谣”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放在一年级正适合。一年级学生通过四季童谣的学习,感受到了世界的真、善、美,编创出自己眼中的斑斓四季。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浸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二年级的“字源其说”课程,引领学生循着汉字的指事象形,去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走近汉字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进而认识到汉字不是一个“代号”,而是一枚代代相传的徽章,一面生生不息、奋斗不已的旗帜,是它传承了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我们以它为傲!

猜谜语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趣味。而灯谜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自然科学的……三年级的“我爱谜语”课程,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探索精神。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让儿童吟诵诗歌,接受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重印记,带来一种节奏”。四年级的“童心童诗”课程,正是给天生的小诗人们一个学习和展示的舞台。种下一颗诗意的种子,才能开始诗意的人生。

而五年级的“人物研究”课程,则引领学生走进各种人物,去发现天才们的灵光闪现,去探索思想者的心境物语,去追随先行者的坚韧步履……去接近、去触摸那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入他们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的影响。

“辩论”在希腊文里的意义是“对真理的共同探讨”,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明辨是非、真假、美丑、优劣,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六年级学生正迎来从儿童向少年的成长期,他们敏感、徘徊、叛逆,“唇枪舌剑”课程挑选一些典型话题,让他们在搜集材料中增长知识,在唇枪舌剑中坚定不甘退让、不屈不挠的毅力,从而更自信、更阳光。

(三)快乐童书创作

我们有一大批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的学生,他们喜欢用文字记录美好的生活。如何让这些文学的种子开花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我们认为,应该给这样一群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的自由与创作“蓬勃生长”,让他們都能“遇见最美的自己”,让他们在尽情书写的喜悦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享受。就这样,“快乐童书创作”课程应运而生。

2017年寒假,学校第一届“快乐童书”创作大赛拉开帷幕,这一赛事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一个学生的作品可能影响一群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得到了老师、家长的支持。慢慢地,学生的作品从粗糙到精致,从稚嫩到日渐成熟,有了鲜明的主题意识,不再是平时习作的合集,诗集、小说、游记、主题研究,已有了“出版的模样”。陈悠然的《穿行古韵》,从古诗中汲取灵感化为一首现代小诗;沈姝佑的《印象云南》,让我们随着她的脚步也来到千里之外的山山水水;跟着黄锦润的文字,我们穿越到几百年前的时空去感受古人的生活;黄熙雯的《银杏的春天》、李奥杨的《哈利波特续集》、俞涵雅的《吕小布的11岁旅程》,让我们沉浸其中,体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还有主题研究,如吴季桀的《走近唐朝诗人》,张祎瑞的《清唱》……在文字的海洋中,学生自由自在、无所不能。

快乐童书,不仅仅是一段段文字和一张张照片,更是一段段美好的生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丰富的心灵和一个个缤纷的世界。快乐童书创作,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创造,只有发现新,发现爱,发现美,才能创造新,创造爱,创造美;快乐童书创作,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为要写作,就要阅读更多书籍,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考更为深入;快乐童书创作,让学生更好地留住时间,把易逝的生活变成长存的文字;快乐童书创作,让学生不停地编织、创造美好的生活,释放个体的生命活力,收获幸福人生。

(四)“小能人”项目研究

“小能人”项目研究是学校“苗圃”课程的重要内容,它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2018年寒假,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项目研究。寒假前,学校发出了“小能人”项目研究的倡议书,并为三到六年级感兴趣的学生举行了“小能人”项目研究动员会,介绍该项目研究的意义和操作流程,倡导学生(包括家长)积极参与,在真实的社会和世界中,学会学习和思考,习得对一生有用的本领。

学校一共收到了33份项目研究报告,有近300位学生和家长参与。研究的形式,有个人独立进行的,有小组合作完成的,有亲子共同研究的。研究的内容,有的小组关注海门本地的年俗,如《外婆的红印糕》《年货里的时光,年货里的岁月》,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与陌生人交流的经验,增强了交流沟通的能力;有的小组审视身边的环境,如《小水滴走四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探究》,通过资料的查阅,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的小组揭秘现代科技,如《移动支付与传统支付之比较》《指纹的秘密》,通过去商场体验,去公安局指纹中心参观学习等,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的小组探索地方文化,如《红木家具之美》《凤舞千年,韵成古今》,在不断的探寻中,学生增强了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在项目研究中,学生习得的不仅是知识,提高的不仅是能力,更有对社会的洞悉,对人性的了解,对文化的探索,对精神的观照。

参与《外婆的红印糕》项目研究的沈诗茗同学说:“从最开始的小组讨论、街头问卷调查、确定主题、收集素材,到去钱恩慧外婆家动手做红印糕,最后完成项目书,整个过程都是全新的体验,对我们是一次特殊的历练和成长。我们希望以后能对海门的其他民俗进行项目式学习,为保护家乡文化记忆,传承家乡民俗,宣传家乡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朱一言妈妈说:“这项活动,促使孩子关注身边事物,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历史,不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作为家长,我们旁观他们讨论,辅助他们调查,提供实践机会,与他们一起成长。”

总之,项目研究以阅读、对话、写作、实践为主要方法,以解决生活问题,习得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涵养人生智慧,塑造理想人格为目标;另一方面,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对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

四、主题活动:新人文教育迷人的阵地

新人文教育下的主题活动,要重视活动的仪式感设计,赋予其更好的精神属性和个性化价值。

(一)启智礼

“启智礼”是针对一年级新入学学生的仪式——“师点红痣启智慧,目明心亮更好学”。它延续了入学仪式的祝福和期待,也加入了“开笔礼”的启蒙和启迪。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启智礼”在稚嫩纯真的蒙学经典《三字经》的诵读中拉开序幕。那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让初入学堂的学子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性善、行善、乐善”的种子,感知“先做人、后做事”的处世原则。精通书法的江燕娜老师带着新入学的学生现场书写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人”字,启迪他们,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这与学校的吉祥物“能豆豆”和“仁苗苗”的希望孩子们早日成为能仁兼具的“实小娃”的美好愿望相互呼应,彼此相融。

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朱砂点痣就是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我们还把为新入学的学生点朱砂的“开智”“开天眼”编成情景剧搬上了舞台,寓教于乐,别有情趣!

8位和蔼可亲的一年级班主任真诚地送给学生8个“好朋友”——母鸡卡梅拉、小猪唏哩呼噜、蜗牛伯特等孩子们熟知的卡通形象,鼓励学生: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要敢于幻想,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想的事情;待人要善良,做事要勇敢,要具备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勇往直前,不向困难低头,为实现自己的大梦想而奋发……文化濡养心灵,经典孕育智慧,这些卡通人物的美好品性必将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和非凡的毅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精心挑选了图书,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并夹入一根棒棒糖。这种独有而又富有人文情怀的方式,寄予着一个家庭、一位长辈对孩子一生的美好期待,期待着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在书中去探寻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国旗下,学生跟随大队长宣言立志,争取早日成为实验小学的“七彩少年”;歌声中,《追逐太阳》的奋进旋律催促着学生怀梦起航;手心里,美丽的信鸽载着学生的梦想飞向美好的未来……

“启智礼”,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入学礼仪,领略孝亲尊师、热爱学习、崇德立志的文化精髓,培养其对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神圣情感。这样的活动,一定会在他们的人生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新年第一课

“新年第一课”,是新学期伊始以“传统生肖文化”为主题的开学典礼。

十二生肖的存在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较早的文字资料见于《诗经》。每年的“新年第一课”,从那些由十二生肖编织出的动人故事、诗歌切入,介绍本生肖年形形色色的习俗,挖掘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注重学生的兴趣生成、主动参与、快乐体验、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在培塑知识技能的同时,促其精神成长。

猪年的“新年第一课”,以“金猪闹新春”“猪年来说猪”“猪年送祝福”“猪年向前冲”四大板块展开。激昂的鼓点和清脆的金锣擂响了活动的序曲,《猪之歌》唱响了猪年诸多的欢乐。在小女孩甜美的歌声中,一群可爱的“小猪”霎时成了全场的焦点。不必说相声《猪年说猪》中那郭德纲一般的幽默风趣、轻松机敏,课本剧《三只小猪》那可爱的装扮,近乎童话般稚嫩的语调,也不必说《夏洛的网》中那只可爱天真、重情重义的小猪威尔伯,单单一个小品《猪小能上学记》,以名著《西游记》中喜闻乐见的猪八戒为原型,上演了一场儿子猪小能在私塾读书偷懒耍滑的闹剧,就让现场所有人嗨翻了天……老师和学生同台演绎,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出小猪各具特色的形象。

在“猪年来说猪”环节,属猪的执行校长张利群作为授课老师,带领学生了解猪年来历和猪的文化寓意象征,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猪又懒又笨又馋又丑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猪的民俗和科学知识。

作为校长的我,以猪为喻给学生送上了猪年祝福:第一,要像小猪一样快乐。小猪从来都是“没心没肺”,吃得津津有味,睡得酣畅淋漓,生活得很快乐。第二,要像猪一样勇敢。猪是史前神龙最重要的原型,最早的龙首就是猪头形状。古时候,人的勇敢,是以猪作为标尺的。第三,要像小猪一样聪明。猪看似愚笨却实则聪明,它是大智若愚的化身。

最后,随着“猪年向前冲”的节拍,整个操场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一只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快乐、勇敢、聪明的“小小猪们”,扭动着屁股,挥舞着手臂,向着新的一年,向着自己的目标,亮出了自己最灿烂的笑容。

一年一个生肖样,一回一个新课堂。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传统生肖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生肖文化,认同并喜欢传统生肖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人文精神,传承中华美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新人文教育与伟大时代同行,我们,正在路上。

猜你喜欢

人文文化教育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文社科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