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探究

2019-09-10马也

高教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马也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在高校弘扬传统文化需要着重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中西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组关系,具体的路径需要从学科建设,“三全育人”和校内外资源整合等角度展开。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181-03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mbodies the most valuable parts of the Chinese spiritual pursuit,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value judgment,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is a key to enhancing culture confide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cus on the three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which a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and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Three practical and plausible approaches in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a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anquan" education 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ure confidence; college education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他曾不止一次强调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更需要担负起文化复兴的重任,并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而传扬传统文化又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为什么传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如何在大学中传扬传统文化以及具体的路径分析三个方面阐释传扬传统文化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需要搞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内涵。一种观点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指那些流传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当前学界惯用的“传统文化”一词大多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认为我们所指的“传统文化”当然是那些传统优良、仍有价值的文化[2]。关于“文化自信”,基于前人研究达成的大致共识,文化自信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3]。

一、价值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逻辑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情感认同和价值取向。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认知、习惯、实践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我们的精神追求、价值判断、情感认同。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陈来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突出特点是,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4];王殿卿概括为以集体主义为本、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个层面[5];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自强、以和为贵[6]。虽然是从不同角度给出的概括,但各种理解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共同勾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而浸润在传统文化中,受传统文化滋养了千年的华夏子孙,骨子里的认同感成为了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在世界舞台中扮演并将持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自炎、黄始,绵延四五千年,孕育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真正延续至今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定义成“轴心期”[7],并发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都集中发生了很多最不平常的事情,深深的影响了人类历史。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节点,这一时期所涌现的思想流派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谱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并一直绵延至今。而根据“轴心期”所涉及的世界诸文明体,唯有“中国轴心时代”一直影响至今[2]。在传承与发展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过朝代更迭、外族入侵、文化输入,但中华文化不曾中断,反在一次次容纳与融合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辉煌。梁漱溟先生也曾说中国文化不僅不曾消亡,还在同化外族中不断绽放文化的盛彩。[8]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舞台上曾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一直绵延至今且生命力旺盛。

在现在和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首先是各种“中国元素”登上世界舞台,汉服、汉学、汉语等等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与喜爱,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日益受到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被认为可能作为一种解决“世界难题”、“现代困境”的方法,成为一种“普世价值”。例如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视作处理国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而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国传统哲学也提供了独到的思路[2]。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放眼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文化自信不言而喻。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欧阳军喜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曾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9],他认为西方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人权”等是来源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教义,不能完全照搬这种“舶来品”,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对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次,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儒家提倡的“仁”“义”“中”“和”等核心价值观;最后,他提出弘扬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他认为重建中国的价值系统,必须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来实现,五四时代,尽管人们引进了很多西方的东西,旧的瓦解了但新的价值观并没有很快建立,余英时发现人们受到了传统群体意识的影响,他们是在建立新的群体秩序这一大前提下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10],人们真正认同西方的价值观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系统中找到定位。而赵静、丁晓强等曾对革命文化是如何转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过深入研究,他们从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更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以及科学方法的更新等角度严谨剖析了这两个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11]。可见无论是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建立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的,不是无根的新文化,只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激发出人们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二、关键矛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需要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韩玉胜曾提出传统文化的“复兴”不等于“复古”和“复苏”,他认为一不能整日供奉传统文化,应该让其“走出博物馆”,二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简单的把“汉子简体变繁体”“穿上汉服行古礼”就当成传承了传统文化。[2]韩玉胜其实在阐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传扬传统文化不能把传统文化束之高阁,难以被大众接受,阻碍其传播,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距离,人们接纳与理解起来有门槛,往往需要比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需要我们大胆创新传播形式,用大众更便于接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注重形式不代表流于形式,传扬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在于一种价值观的输出,在于从思想和道德层面影响大学生,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形式与花样只是开门的钥匙,形式不能与内容割裂开来,更不能违背内容。而且传播与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第二,处理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传扬传统文化不代表全面否定和抵制西方文化,恰恰应该在全球化视野中传扬传统文化。首先,增强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需要把本民族的文化放在足够多的文化种类中,放在足够长远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这样才不至于盲目自卑或者盲目自负。其次,传统文化的传扬是要在批判中进行的,五四时代,中国的有志青年们希望从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来创造新文化,其中有鼓吹全盘西化的西化派,有对传统文化批判不足的东方文化派,但最终真正站住脚的是以李大钊、毛泽东等为首的倡导中西融合的思想者,他们主张批判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的,对于西方文化也持有批判的眼光,以期在中西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创造新文化,而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中西合璧,在批判中传承与发展来的。其三,在现代大学里传扬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一些西方的手段和方法。大学这个概念是借鉴西方的,在中国近代的教育改革中,西方的学堂教育逐渐取代传统的私塾教育,并逐渐形成现代学校教育[12],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公益等都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模式和方法,而在高校里传扬传统文化要与基本的高校教学模式相适应,也就必须借鉴西方的东西,毛泽东曾指出:“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如果先学了西医,先学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等,再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可以快一点把中国的东西搞好的。马克思讲过,首先研究近代社会,就容易理解古代社会。这是倒行的,却要快些。”[13]。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模式也有其独到之处,也不应完全摒弃,其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适应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因此,在这一点上也需要做到中西融合。

第三,处理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通过传扬传统文化来提升文化自信是合理的,但也不应过分强调其作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传承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新文化,而中华文化之所以生命力旺盛,绵延不绝,也正是因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融合、更新与发展,因此,倘若一味的强调传统文化而忽略与时俱进的时代文化,会让大学生在传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迷失,从而起不到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赵静与丁晓强就曾深入剖析过革命文化是如何发展传统文化的,是如何做到扬弃,让其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比如在历史观与价值观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就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但前者是群众立场,后者则是统治者立场,这便是一大发展;又比如在认识论角度,毛泽东的《实践论》因借鉴了马克思哲学的精华,进一步更新了古代认识论,传统的认识论知行观强调道德修行和道德践履,侧重“修身”,而毛泽东的《实践论》强调了“改造世界”,将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统一。[11,14]这又是一大发展。所以,以传扬传统文化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需要厘清傳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传扬的过程中注重三者的关系,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做好传承。

三、破解之道: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分析

从理论上探讨了传扬传统文化的关键点,更重要的是如何与高校资源相结合,探索出可行的实践路径。

第一,注重传统文化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建立在相关学科的建设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以及第一课堂的教学上,韩玉胜在他的文章中也曾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把“精英化”和“大众化”结合起来,“精英化”路线决定了准确性和方向性[2]。这种“精英化”就是指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如何把传扬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结合,研究如何在整个社会中传扬传统文化。想要通过传扬传统文化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这种“精英化”是基础,一所高校也只有重视了传统文化的学科建设,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科研与第一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带动起传扬传统文化的氛围,也才能为文化的繁荣提供生生不息的源泉,而这同样是社会赋予高校的责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曾明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15]。

第二,创新传播方式,注重“三全育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了“三全育人”在思政领域的重要性[15],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样,传扬传统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需要遵循“三全育人”的准则与规律。首先,传统文化可以与各类学科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思政中传播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挖掘东方智慧,例如在纺织服装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我国传统的纺织服饰文化内容,在建筑学的教学中介绍我国古代各种风格的伟大建筑,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又能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获得灵感,挖掘出传统文化更多的当代价值。其次,充分利用高校育人的多种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传播,可以利用学生社团活动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可以通过营造包含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来带动氛围;可以在大学生实践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感受;可以让文化大家来开办讲座;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网络育人;可以和就业指导、评奖评优、资助育人等等相结合。

第三,与校外资源合作,拓展高校文化育人成果。在大学中传扬传统文化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大学里,也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一个大学生的学生生涯中,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应该拓展开来,传统文化的传扬除了高校这个重要主体外,还有丰富的民间团体,有相对业余的爱好者团体,也有专业的各大协会,高校需要紧紧团结这些组织,利用广袤的社会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扬工作,同时,打通与民间文化类团体的沟通通道,介绍有意向的毕业生加入到这些组织当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将传统文化的传扬作为一种爱好坚持下来,培养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

回顾历史,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谋出路,而学习西方文化,摒弃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个时代的旋律,是我们在那个困境中做出的挣扎与选择,但我们曾经不可动摇的文化自信与自尊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被摧毁。放眼未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生命力旺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自信因民族的衰落而丧失,也必须并必将因民族的复兴而重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韩玉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J].文化建设,2017(11).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研究,2016(4).

[4]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5-03-04.

[5]王殿卿.传统道德与社会现代化[J].道德与文明,1993(5).

[6]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华夏文化,1994(1).

[7]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1989:7-8.

[8]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运[M].中信出版社,2010.

[9]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05.

[10]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58.

[11]赵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 江淮论坛,2018-04-19.

[12]都月.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教育改革[J].山西档案,2018-09-29.

[1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79.

[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发〔2016〕31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