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2019-09-10齐艳
齐艳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也经历着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手段转型,随之出现的就是指导理念不断拓展。文章在阐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提出具体关注点,以期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178-03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nd is also experie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eans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constant expansion of the guiding concep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cing with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the "Internet +" is carried out, and the paper also gives full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ncern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course.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ath
隨着学生信息量的逐步增加,传统教学方式在开展思政教育中已经相对较难,因此,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逐步下降。“互联网+”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提供获取途径,也会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泛滥、大量消极的思想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效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一方面,因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网络覆盖范围偏小,无法顺利实现网络全校覆盖,多数学生为查阅大量的资料或者登录教育系统,只能去校外网吧,这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选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的是政治理论课、典型宣讲与主题报告等形式,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所具有的教学便利条件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充分融合,教育创新程度比较有限,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很难提升[1]。加之,新时代存在不良思想意识快速传播的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快速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缺乏针对互联网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面临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已发展成全球具有丰富信息的资源库,其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教育、政治活动等各领域,从而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便捷性等优势,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依托互联网及时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1)一线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依据教学需求,在互联网资源库内找出丰富的资源,以此佐证自己要讲的内容。而大学生也可依据自身水平及学习需求自主浏览最新的信息并下载各类教育资源。“互联网+”的使用,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互联网+”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及应用的环境下,开放性较强的互联网慢慢打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促使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随之提升。(2)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其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引导,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加之,“互联网+”的虚拟化特征有利于拉近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生生之间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内展开平等的交流,各抒己见,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客观评价学生利益诉求及思想动态, 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及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以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为主,上述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无法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3]。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自身的交互性、平等性特点,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处于双向互动状态,从而转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教育方法的弊端。而“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能促使教育方法形象化、现代化,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吸引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应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的使用群体,“互联网+”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一方面,“互联网+”匿名性的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而那些自控力弱的大学生容易在道德方面出现各种“任性”行为。与此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入创业的浪潮中,但因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人以失败收场。对于残酷现实和美好理想间的落差,多数创业失败者极易出现自暴自弃的负面心理,并做出心理上一些“任性”的行为。除此以外,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例如: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网络游戏、方便快捷的购物服务等[4]。但因传统教育内容陈旧,所用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很难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甚至会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强烈的抵触情绪,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更难获得理想的效果[5]。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虚拟化生活发展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利用“互联网+”平台办理一系列服务,使得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机会减少,师生之间面对面沟通被虚拟交流代替,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三、“互联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满足教育网络化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必须树立互联网意识,提升教育者互联网素养,促使自己成为“互联网+”中圈内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也必须创造良好的条件,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重视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丰富实际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受教育人员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内提升自身辨别能力,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蚀,充分运用“互联网+”中的正能量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共创良性育人环境
针对当前社会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组织上脱节及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因此,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作用。想要将长时间存在其中的弊端进行根除,需实现家校合力,为学生健康发展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也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在较短时间中,争取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特别是要加大图书馆等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需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家整体政治文化资源体系中,致力于推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用于规划管理及强化建设。也就是说,要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并继承人类文明传统,借助网络通信时代技术,加强高校新型思政教师培养,构建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全社会、全民之力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出优秀的教育资源,共创良性育人“互联网+思政”生态环境。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可以认可并接受其所创设的教育内容、目标价值,愿意自觉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参与有关活动,便是所谓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而言,其目标及内容选择服务于意识形态,是一项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适应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体系及价值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批评,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6]。互联网时代环境复杂,且价值多元,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以回避崇高、泛化标准,需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及巩固,特别是当前社会中思想文化领域暗流涌动,且各种交锋、交融的思想政治文化層出不穷,对意识形态的坚守便是加强精神武装,在关键问题上不失语,大是大非问题上原则分明[7]。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需实现社会及个人理想的结合及共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图像及知识化的方式,以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现实生活,帮助大学生入心入脑,覆盖虚拟生活。通过通俗、网络化的形式及语言,强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主旋律。
(四)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通过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转发,很多信息都能够在短期内快速传播。大学生群体属于思想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比较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由此要求高校应当加强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效净化互联网发展环境,加强对校园网与局域网的充分管理,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专人负责看管并维护学生日常经常活跃于其中的BBS论坛与微博等,对负面不良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对学生进行正面而积极的引导,建立高校网络发展过程中的舆情干预机制,为高校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8]。
(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展开客观、准确地评估,不仅要对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理解情况进行监测,还必须逐步完善“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构建有效地“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尤为重要。一方面,必须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高校必须依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方便操作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成绩展开客观、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对教育主体和不同客体之间的差异,设置阶梯性教学评价标准,不可一概而论,需要促使其量化科学性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注重使用评价结果,发挥良好的激励作用,高校需要重视并合理使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构,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实施奖惩,并依据相关评价结果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使“互联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健康的发展[9]。
四、“互联网+”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问题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必须不断融合,方可顺利实现1+1>2效果。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必须关注下列问题。(1)须贴近学生需求:在多种网络社交形式更替使用的背景下,在高校内建立社交网络中重难点问题在于有效维护用户活跃度及其黏度,而平台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在于学生对其比较依赖,需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构建丰富的资源库,重视教育性和娱乐性相互结合,从形式上提高学生参与感。从设计及其开发视角分析,要重视用户的体验度,注重程序的操作性及其便捷性,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对于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环境下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严格遵循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式,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也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需求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以,高校需要构建一支高水平教育队伍,并将其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平台中占领主动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10]。想要承担这一历史重担,教师也要具有一定信息素养,构建与信息时代相符合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科技意识等,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处理,学会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积极传递正能量。另外,也可安排一些专职辅导人员,定期为这些人员讲解不理解理论,提高教育和科研人员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占用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学习积极性。(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但在某一种程度上却拉远不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虽然互联网能够为学生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但面对面交流依然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也要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深入的访谈、走进宿舍等方法,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体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发展状态,实现现代技术及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可促进其更好发展,并提供更多机会。很多行业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重新焕发出朝气及无限生命力,且在教育行业中,“互联网+”也获得广泛应用。本文将主要致力于展开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践路径,用于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互联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学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7(10):28-30.
[2]伍 .“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27-28.
[3]张媛媛,邹杉.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1):33.
[4]黎海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危机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50-52,65.
[5]孟凯.试析“互联网+”时代下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8(6):415-416.
[6]李宾.“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52-53.
[7]张桂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与质量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4):54-55,58.
[8]高雪依,申圆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信平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24-125.
[9]娄晓敏.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36-139.
[10]王卫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