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胸舞”在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中的作用

2019-09-10杨建国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民俗文化互动

杨建国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如何提高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围绕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泉州“拍胸舞”进中学课堂为例,从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的重要意义及实践与展望等方面,探索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以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路子。

关键词:学校体育;民俗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7-0288-02

1.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学校体育资源和民俗文化活动的融合互动,并在互动融合中生成新资源的集聚和效能扩散,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民俗文化活动走出校门,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运动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在我校的开展情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我省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各种流派的体育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保健体育等也流入了学校,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起了一定作用。由于区域性等因素的存在,各种体育观给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我校坚持根据地处农村,体育场地偏小的实际情况,谨慎地对待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因地制宜,开展学校体育与闽南民俗文化融合互动,力求把校园体育与民俗文化有机渗透,共生共长,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泉州“拍胸舞”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它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备受关注。为了让这一艺术瑰宝代代相传,永续光辉,从去年开始,泉州拍胸舞“拍”进中学课堂,走进了校园,正式列人學校课程。

2.1 “拍胸舞”的特点

“拍胸舞”是闽南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举世罕有,是非物质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无音乐伴奏,以声响协调舞姿,动作以击、拍、夹、跺为主,部位集中在胸、肘、腋、肩、掌,同时辅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摆头。舞者为男性,人数不拘多少,两人或几十人均可,以体魄强健、肥硕胖大为美。舞者上身裸露,赤足,腰系彩带,头戴着一个红布和稻草混合编织的圆形头箍,于圆箍接头处留出一段10多厘米向上翘起,有如蛇之吐信。据行家描述:“主要动作组合有“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等。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它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具有技术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基本特征,符合体育的特征和体育课程教学要求。

2.2 开展“拍胸舞”教学活动的特色

(1)教材选择一适应性

一方面,“拍胸舞”对场地、器材无需进行太大的投资和改变就可以实施,符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选择泉州“拍胸舞”作为我校体育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学校所处的王宫、亭店、上村等社区就有农民“江南艺友拍胸舞”队,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我校决定把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一“拍胸舞”进行融合互动,科学整合,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写“泉州拍胸舞”教材,并通过专家、老艺人和经过专门培训的舞蹈老师授课,开展拍胸舞的教学活动。

(2)活动组织——多样性

去年暑假期间,学校在组织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拍胸舞教师的培训工作。秋季一开学,在学校的操场上,初一和高一两个年段的新生正在集训,不过与一般的新生军训不同,他们进行的是拍胸舞基本动作的培训。一群男生正兴高采烈地参加“军训”,虽然大汗淋漓,但学生们似乎对这样的集训方式很感兴趣,个个兴致勃勃地手舞足蹈。瞧,老艺人亲自示范,同学们学得兴致正浓,虽然大汗淋漓,可是学成了几分模样,同学们好无厌倦,心情愉快。从此,拍胸舞也成了学校体育教学的一张“特色名片”。在“拍胸舞”进学校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本校为基地,开展“泉州拍胸舞”进课堂试点,组建表演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编写“泉州拍胸舞”教材,向学生传授拍胸舞技艺。为了体现活动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我们打破了拍胸舞者只有男性的局限,针对女子的特点,编排女子拍胸舞,让女生也能参加,同时,在普及开展的基础上,组织拍胸队,参加社会上的比赛和表演。

(3)学习方式一合作性

新课改的一个关键就是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学校根据“拍胸舞”的特点:动作高昂、激越,双脚反复顿地,舒缓和畅,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人数不拘多少,两人或几十人均可。在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以玩的形式将学生导入兴趣,在玩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爱好、理想、兴趣通过“拍胸舞”尽情地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情意尽情散放,学生的个性尽情展露,使学生的合作意识无意之中在形成。同时作为一种群体活动,又必须紧密合作,做到动作协调一致,因此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有意无意之中形成。

(4)开展交流活动——观赏性

“拍胸舞”广泛流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一些地区,尤其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乡村民间节日庆典、迎神赛会,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都可看到“拍胸舞”的演出,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早在1959年,泉州地区舞蹈工作者以“拍胸舞”为素材,创作舞蹈《田间乐》参加省、全国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92年,泉州鲤城拍胸舞队参加“天津广场舞比赛”和“沈阳国际秧歌节”比赛获奖。2005年,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中华情——纪念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文艺晚会”演出,以其激昂的舞姿,独特的风格,好评如潮。为了展现课改的成果及学生们的勃勃生机,我校也组织学生拍胸舞队参加民间艺术团体表演和盛大的民艺踩街广场表演、艺术研讨等活动。学生“拍胸舞”团队别具一格的艺术风姿,生动诙谐的表演,博得观众的喝彩。尤其是女子拍胸舞队,参加首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海丝文化节等活动。她们精神饱满、热情奔放,踏着南乐伴奏,双手交错拍击,动作整齐划一。尤其是那腾挪翻飞的白龙夺珠表演,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通过表演和比赛等交流活动,传承和发展“拍胸舞”传统技艺,加强与海内外各民俗表演队伍的联络,同时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拍胸舞”在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中的作用与意义

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有着广阔的前景,需要认真培育和积极扶持,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各界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组织结构

把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纳入学校和泉州拍胸舞协会联席会议的议程。泉州“拍胸舞”协会成立经过了近两年时间的酝酿,并被写人2008年鲤城区政府工作报告。鲤城区高度重视“拍胸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拍胸舞”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保护普查计划,并组织专职人员调查“拍胸舞”的历史渊源,征集相关资料,这些丰富的影像、录音和文字资料可望编撰成文出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成立相关机构,加强组织协调,保证学校体育基本课程的有序开展,把学校体育与泉州拍胸舞协会列为执行共同体,根据学校特点,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教材修订、工作计划、项目实施,保证活动顺利推进。

3.2 拓展活动形式

根据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的组织者--一泉州拍胸舞协会的不同特点,试图构建多元的多层的互动形式,既有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大型集中活动,也有执行共同体结对组织的单项活动,做到集中与分散的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健身与健心的相结合,通过不同系列、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传承体育民俗活动,弘扬体育精神,保证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3.3 健全管理制度

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和约束。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健全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开发资源,利用“拍胸舞”这一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的载体,进行更加全面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提升学校体育在泉州拍胸舞协会的文化影响力,从体育的实践者转换为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促进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向更高层次深入发展。

4.结语

学校体育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既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项有益尝试。实践证明,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又要有模式上的创新,同时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让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又达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民俗文化互动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