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大足石刻大佛湾中曲水与造像组合的关系

2019-09-10谢慧

美与时代·上 2019年7期

摘  要: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摩崖造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石刻艺术,其中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出彩。居于整个宝顶山大佛湾的中央区域,有一尊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正前方有一蜿蜒九曲的水渠与大佛头部方向的九龙浴太子造像相连接呼应。曲水与佛教造像的组合呈现形式,是大足地区特有的造像方式。通过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分析法、图片与文献结合的方式分析出这种造像组合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也是对文学艺术中“曲水流觞”形式的运用与演变,同时也体现了佛经教义中的特殊象征意义。

关键词:大足石刻;大佛湾;曲水;造像组合

前言

大足石刻群中的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一体化设计,排列整齐,种类众多,规模巨大(如图1)。中心地区①有一尊全长31米、高6米右侧而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我们通常又称“卧佛”。据记载为宋代匠人凿刻,将其大胆地处理为半身像,整座造像只雕刻至腿部,双脚隐没于大地山崖之中。卧佛面容安详沉着,庄重肃穆,胁右而卧于东面的崖壁之间。在开凿之时,崖顶之上有一水池,常年浸水,这对石刻损害极大,匠人在建造时巧妙地通过暗渠将水引向卧佛头部(正北)方向,因地循勢地凿刻了据佛经故事改编的九龙浴太子像。崖上的水经暗渠从正中大龙的口中喷吐而出,流经由左右金刚托起的刚出生的释迦牟尼,洗浴着太子②全身,完美地诠释了佛传故事中九龙浴太子的象征意义。而洗浴着释迦牟尼太子佛像的水,则从金刚座下经卧佛正前方的蜿蜒的九曲流向南壁的玄极井内。这一流畅的引水渠道,不仅未破坏原有的崖层结构,而且巧妙地将佛经中的经典故事《九龙浴太子图》与《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通过曲水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如图2)。在考察全国范围内的石刻造像来看,释迦牟尼的出生像与涅槃像组合,独具一格,而曲水与出生像、涅槃像这样组合性的呈现方式,更是独一无二。这不仅体现出南宋时期佛教造像的匠心独运,而且在佛教中的寓意更是非凡。

这样独特的组合呈现方式,是大足石刻群中所独有的。我们知道,但凡佛家圣地的选址都靠近明山秀水之地,宝顶山大佛湾特有的地理优势将水与释迦牟尼涅槃像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性。与我国古代的石窟艺术瑰宝: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中的涅槃像相比较而言,其地域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如:敦煌莫高窟中158窟中的唐卧佛半身像,其周围并未有流水环绕,而是以其独立的呈现方式。那么,在大足石刻中,曲水形式的出现,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其一,与南宋时期匠人凿刻时的因地循势有关,主要是为保护佛像不受水的侵蚀,是匠人们排水智慧的体现;其二,“曲水流觞”这一形式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内的运用与演变,在造像时受其影响;其三,这组造像的巧妙的结合方式,在佛经教义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一、因地循势的“排水”智慧

宝顶山石刻造像目前为止并未留下有关开凿年代的直接证据,学界基本认同为南宋中期赵智凤设计的大型佛教道场。有关赵智凤当时的资料,见于小佛湾已经无法识读的碑刻文③。那么,在当时赵智凤主持修建体量如此之大的佛像之时,考虑到崖上水塘的水从石壁中渗透而出,长此以往便会对佛像侵蚀,不利佛像的长久留存,便在卧佛头部方向(正北)的崖口处开凿出了九龙浴太子像。巧妙地将崖上水塘中的水经过暗渠引向九龙浴太子像正中的一大龙的口中喷吐而出,又经卧佛正前方的九曲流向南壁的井内。巧妙地避开了水带给佛像的侵害,化害为利,将水与这组造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不得不赞叹我们古人的智慧。同时,在开凿之时,也注重风水学理论的应用,水的流动性与山川物象的静止,形成一静一动的佛国世界,九龙浴太子造像处的流水正符合了山谷中和谐的气场,从而形成了这样的组合方式。当然,也离不开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水平,立足于大足地区特有的地理优势,因地循势地凿刻出这尊体量庞大的佛像,在不破坏原有的崖层结构和原生态的水源之下,将崖顶的水巧妙地排出。从这样的分析来看,释迦牟尼涅槃像前的九曲便起到了排水的作用,是工匠们的造像智慧的体现。

二、“曲水流觞”形式的演变与运用

在佛法里面“物质”叫做“四大”,用“地、水、火、风”代表,水则是万物之源引[1]。由此可见,水与佛教的关联密不可分。我们追溯曲水的这种形式可知:曲水的出现可上溯至周代时期,夏历三月上巳时,人们在水滨举行祓禊仪式,它是我们古代一个祛除祸灾、祈福纳吉的节日。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2]。据《续汉书》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汉代以后,这样的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的形式,而曲水流觞这一形式的来源,正是文人墨客从上巳节派生出的一种习俗,一则表示欢庆和娱乐,二则有祈福免灾之意。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曾有《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文人骚客诗酒相酬、比兴咏怀的激情,“曲水流觞”便是文人墨客从上巳节的习俗之中派生出的曲水形式(如图3)。

我们发现在宋代有明确的“崇文抑武”国家意志的体现[3],文化优待,兼容并蓄,其文人风和美学思想极为盛行。在文学领域,以诗文、词曲言志传道。在艺术领域,院体画派与民间画派并行,在此之间相互借鉴、影响、融合,从而催生出艺术新的活力。另有“马一角”与“夏半边”的山水画风的“意气”表现,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大足石刻的整体布局和设计,则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如大佛湾中的《九龙浴太子图》《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如图4)……大都因地制宜,将一山一水巧妙结合,以山水烘托佛像,加之匠人的技法凿刻,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结合,当然这也与宋代禅修借助山水以求得心灵体验有关。在建筑领域,据梁思成先生编著的《营造法式注释》一书中考证,宋代留存下来的流杯渠仅为河南登封宋崇福宫泛觞亭一处(如图5),可看出在宋代已有曲水流觞(别名:流杯渠)这种形式的建筑实物了,再者如四川宜宾的宋代的“曲水”遗迹等(如图6)。

可见,大足石刻中大佛湾佛像的开凿是对“曲水流觞”这一形式的演变和运用,包括在后来的中国园林景观中的实践……随着朝代的更迭,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艺术领域还是建筑领域等,“曲水流觞”的审美在这组造像石刻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三、佛教中的“水为涅槃因”

水,乃万物之源引,在《提婆菩萨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第十八外道服水师作如是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皆水为主。水能生物,水能坏物,名为涅槃。是故外道服水论师说,水是常名涅槃因。”那么在这组造像中,水作为涅槃的因,同时以水的清净、湿性来喻指佛性、自性的净洁。或《大般涅槃经》云:“如水无泥,澄静清净。解脱亦尔,澄静清净,即真解脱。”《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言:“又如水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可见水在佛经教义中的独特寓意与深远影响。

大佛湾中的正北方向的九龙浴太子像,是据竺法护译《普曜经》云:“尔时菩萨从右胁生……天帝释梵忽然来下,杂名香水洗浴菩萨,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这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场面:释迦牟尼从其母亲右胁降生,天空飞来九条龙为其沐浴全身。释迦牟尼苦行之时,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彻底觉悟而成佛。再者,释迦牟尼在得知自己即将涅槃之际,走到拘尸那伽的拔提河边,做最后的沐浴,然后进入“涅槃”,从此在人世示现灭度。从以上的论述可见,释迦牟尼一生中的重要关键时期:出生——成佛——涅槃,均跟沐浴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卧佛前的九曲象征着释迦牟尼沐浴的河流,用于洗净那凡尘俗世,超脱境外。

四、结语

大足石刻群中的宝顶山造像的方式大都受到了世俗化审美的影响,也反映出南宋时期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世俗文化的关注。《大般涅槃经》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若是行者为生灭法,譬如水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一切诸行亦复如是。”《杂阿含经》:“诸比丘,譬如大雨大泡,一起一灭。”都是对人的一生及对生命的感悟。在大足宝顶大佛湾的造像中,曲水的流动在其中的贯穿运用,也是表达从生(九龙浴太子图)到灭(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像)的人生轨迹。叙事性涅槃图像,竭尽全力地表述了释迦牟尼应化行孝并教化众生这一主体思想。同时,通过以上的分析及论述,曲水的形式出现在大足的佛造像中,除建造者的智慧和地理优势外,还跟宋时期人们审美及艺术作品的影響密不可分,以及其在佛经教义中的象征意义,都说明了在大足石刻造像中,曲水形式出现的独特性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注释:

①当然,释迦牟尼涅槃像还处在大佛湾的中央部位,但从大佛湾各个造像的作用观察,该像并非大佛湾的中心造像。

②太子是指悉达多太子,亦是释迦牟尼未入佛门前的称呼及身份。

③小佛湾七佛壁下部刊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承直郎昌州军事判官席存撰“赵智凤事实”,已经漫漶不清。清乾隆年间编修《大足县志》录其残文。参见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大足石刻铭文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参考文献:

[1]麻天祥,孔祥珍.梁启超说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潘忠泉.兰亭访古[J].华夏文化,2004(3):48-49.

[3]霍然.宋代美学思潮[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4-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5]刘长久,等编.大足石刻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6]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第三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7]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8]大足石刻研究院,编.201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2014.

[9]刘冠美.佛籍经典水论解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1-44.

[10]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谢慧,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