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核心素养 打造精彩课堂

2019-09-10周荣进曹媛媛

学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李俊历史课史料

周荣进 曹媛媛

一、在讲述人的故事中,探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纠葛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一课。在现代政治史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师的处理方法往往采取宏大的叙述方式,多展示国家层面的政策史料,而忽视了被宏大叙事遮蔽的个人活动。而李老师的这堂课另辟蹊径,从微观历史入手,把淹没在宏大叙事框架下的个人重新挖掘出来,向我们展示普通的个人命运是如何与浩大的国家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如此,历史便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历史课堂也变得丰富精彩起来,学生的情感体验便有了现实的依托。李少南老师找到了一位目前在余干居住的台湾老兵的女儿,由这位女儿向李老师叙述了她父亲李俊先当年离开大陆、之后又返回大陆探亲的故事。

在第一部分—探离家之缘由中,李老师设计了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李俊先为何离开故乡?二是李俊先为何去了台湾却回不了家?第一个问题属于个人微观层面,从其女儿的叙述中得知,李俊先当年参加国民党军完全是因为家里穷,连饭都吃不饱,父母送其参军就是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当年也不知道会离开大陆去台湾。叙述到此,李俊先参加国民党军的理由好像与我们的认知存在差距。受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观的影响,在历史教科书和一些电影当中,国民党军被描述成了反动反人民的形象,其实历史的事实是,除了国民党的上层之外,参加国军的人大部分都是像李俊先这样的农家子弟,大部分就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第二个问题属于国家宏观层面,李老师为了突破这个问题,提供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陆和台湾关系的变化,冷战的开启及美国第五舰队的干涉等史料,使我们非常容易的理解国家命运是如何影响了李俊先的个人命运的变化——使他去了台湾却回不了家。授课至此,学生和我都有一种感受,历史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离我们这么近。

二、在“离家——思家——回家”的教学叙述中,凸显历史课的立意与灵魂

历史课要有“灵魂”!这是国内历史教学名师李惠军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向中学历史教学界发出的呐喊。历史课为什么要有灵魂?在李老师看来,这个问题的解答涉及到历史是什么和历史教育为什么的原初问题。历,人类的足迹;史,人类对过往的记录和解释。借助过去的材料尽可能的还原过去这是历史学家的职责,也是历史学作为一门求真的科学的重要依据。然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价值是永远面对现实与未来,人类在还原过去的同时总希望从中获得当下或者未来的智慧和启示。因此,历史学既要求真,更要求善。李老师认为历史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传道、解惑、授业,她更是一种感化、教化和现实与往昔的精神对话。只有有了这种视界,教师才可能从历史中获得灵性和寻找历史课的灵魂的冲动。①

历史课的“灵魂”是什么?历史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带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将自己置身于历史的现场,倾听历史中的声音,理解历史中的人,最后找到统摄这段历史的主轴和主线,这就是李老师所倡导的历史课的灵魂。

李少南老师的《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以李俊先离家——思家——回家为主线,贯穿起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纠葛。第一部分——探离家之缘由,叙述了李俊先因家贫被迫参军、渡海迁台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两岸关系的恶化和美苏冷战致其无法回家的过程,第二部分——思回家之良策,叙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提出及中美关系的改善等有利条件,李俊先先通过写信探路后踏上回家的路程见到分别了四十年的亲人的经历,在该部分中,李少南老师还引用了一篇《台湾老兵胡定远的探亲之路》的新闻报道,视频中那段白发苍苍的台湾老兵回到大陆老家含泪跪拜父母坟头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和在座的听课老师,引起了师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这个情感铺垫之下,亲人永不分离和祖国统一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心愿和企盼,也成为第三部分—展两岸之未来的情感铺垫。

三、在田野调查和口述采访的体验中,挖掘身边历史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经过十余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运用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共识和教学常态了,关于史料教学的研究性著作和论文也是非常丰富,但是以往研究过多的都是关于史料教学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对史料教学第一步也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史料的搜集和选择很少关注。以本次大赛来看,在史料选择上,教师主要运用的还是第二手的研究性论著,形式上包括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和影像史料等,第一手史料尤其是口述史料运用的较少。李少南老师把田野调查的方法和口述史研究带进了课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据李老师介绍,他在设计这堂课之前就在班级、学校做了调查,动员了学生和学生家长寻找身边的有关台湾老兵的故事。最终找到了一位目前在余干居住的台湾老兵的女儿,正是这位老奶奶向李老师叙述了她父亲李俊先当年离开大陆、之后又返回大陆探亲的故事。在采访这位老奶奶之前,李老师指导并带领他的学生去了余干县档案馆查阅了余干县志,找到了本地去台老兵包括李俊先的相关史料。在采访老奶奶期间,还查阅了当地的族谱,从中也找到了李俊先的相关史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俊先回家探亲和亲属的合照也成为重要的史料。这些寻找搜集史料的过程被现代摄影技术保存下来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真实历史,往往离我们很遥远;教材叙述的历史,往往枯燥乏味。借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法,可以发掘身边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历史的书写者,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好的历史资源,可以充分的挖掘利用。据参加今年10月北大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的老师讲,上课的专家鼓励一线的历史老师先写写自己的家族史。② 我觉得今后的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来拓展我们的教学,历史课堂一定能活跃起来,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興趣,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更好的体悟身边的历史。

核心素养如何培养?李老师的这堂展示课做了很好的示范。围绕着李俊先的个人命运,探索内战及冷战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并进而分析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置历史人物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在微观和宏观相互对照中,获得对历史的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都得到了贯彻与培养。本课例在此次江西省课例展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可谓实至名归。

注释:

① 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历史教学》2015年第3期。

② 陈国华:《由<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说开去——与周小泉交流记》,此文由微信公众号“娟娟小泉”发布。

猜你喜欢

李俊历史课史料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几点看法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A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In Classroom
我的暑假我做主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
嫁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