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三年级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09-10黄小华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要素语文核心素养

黄小华

摘 要:部编语文教材构建适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系,一改以往“主题单元”的结构方式,采用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种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语文要素具体化为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之中。在教学中,如何把部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内化和学习,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的单元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了利用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语文要素;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小学三年级单元语文要素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层次、有梯度地凸显了语文的学习要素。如果想利用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则必须系统梳理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所蕴含的语文要素,对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做到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教学才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才能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笔者根据部编本三年级语文教材,现对小学三年级单元语文要素整理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有宏观意识、全局意识,注意语文要素之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避免顾此失彼。

二、小学三年级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确定位教学目标

单元语文要素之间是承前启后的关系,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体系。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定位好所教学段的教学目标,不可将教学目标定得过低或过高。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第六、第八单元以及三年级下册第四、第六、第八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都指向“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段教学目标,那么,教师就不能将教学目标降低为第一学段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定位教学目标时,除了要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进行横向比较,这样能较好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和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要素都是“借助关键语句”,但前者是“理解”,后者是“概括”,也就是说,需要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不能拔高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二)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与学习园地练习,落实语文要素,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据部编本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介绍,“部编本”语文教材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文的课后练习以及学习园地中的练习,以让单元语文元素得到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它体现在第5课的课后练习二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上。

针对这些练习题,教师可在第5课的课后练习二中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再总结出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法、看图法、辨析法、生活体验法、分析字义法、近义词替代法、联系上下文法等。而在做“交流平台”时,则可以协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并填写出来,这样一来,便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多样的方法在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了。这整个程序是循序渐进的:习得方法——回忆方法——运用方法。这样一来,“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便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得到培养。

(三)鼓励学生积极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打下基础

部编本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单元以及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指向优美语言材料的积累的课程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积累新词和好词、陌生化表达、与学生原有认知图式不匹配的新鲜优美的词句,为起步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积累语言素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不能仅在这几个单元中强调,还应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内外随时、积极地摘抄优美词句、新鲜表达的好习惯。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达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标。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为了激发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兴趣,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专门安排了两个习作单元。分别是上、下册的第五单元,但指向的目标有所不同,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而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方面,教师首先要教予学生观察的方法,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安排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一篇写动物,一篇写植物。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这两篇习作例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小狗以及楊梅的?从而总结出观察方法:观察要细致,可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等方法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前后变化。习得方法后,便可进行习作实践——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在习作实践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游校园一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方法,细致地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从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样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首先应通过教材里的两篇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让学生感受想象的美好,使其思维得到发散,然后利用两篇习作例文让学生明确:想象虽然是不受约束的,但要基于现实、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练习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和写作习惯,让其“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从小学三年级起,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里都涉及相关的单元要素,教师要对这些单元要素进行宏观的把握,将其与课标对接起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系课题《小学三年级单元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DXKT2115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小学三年级语文要素语文核心素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浅析小学三年级语文中的创新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日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中的应用